关于十博士生联署的《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的最终说明(王达三)

栏目:十博士关于慎对耶诞节《看法》书
发布时间:2006-12-22 08:00:00
标签:
王达三

作者简介:王达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东高唐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独立学者,现居北京。二〇〇四年与陈明等人创办儒学联合论坛网站,曾任总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创办并主持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网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并连署海内外五十四位学者发布《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建议书》,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并连署十名青年博士生发布了《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并连署五十多个儒家组织发布《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函》,均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一、关于起因
 
二〇〇四年,我曾写就《拒绝“香蕉化”,过我中国节》一文,提出慎对“洋节日”、过好中国节的问题;二〇〇五年十二月,我曾写就《就所谓“圣诞节”问题告国人书》,提出非“耶教”信仰者不过“耶诞节”的问题。两文,尤其是后文,遭到了一些网友的猛烈批评,这坚定了我就此问题展开详细说明的决心,以便进一步呼吁和唤醒国人的文化集体无意识。
 
实际上,发起这个活动的根本目的基于我的这样一个文化立场,即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回归传统,复兴儒学,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由于坚持这个立场,所以我对包括“耶教”在内的整个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行其道和日趋泛滥表示担忧,认为应该对之采取理性和审慎。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一日至四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儒学会议上,我碰到好友武汉大学陈乔见君和北京独立学者吹剑君。三人彻夜长谈,间及国人无意识过“耶诞节”从而为“耶教”在中国传播泛滥推波助澜事,三人遂商议以倡议书的形式就这一问题系统发表下看法,决定由我起草倡议书,由三人分头联系在校博士研究生署名。
 
二、关于文稿
 
《看法》由我执笔起草,凡经十余天,数易其稿,最后又经陈乔见君以及不便透露姓名的几位年轻朋友修改而最终定稿。因为几位朋友的修改幅度不大,所以《看法》如有纰漏,责任主要在我。
 
文稿起初定为“告国人书”,后又改为“倡议书”。但后来我感觉这两种标题都有些沉重,故最终采用了“看法”的形式。
 
因为习惯之故,文稿起初用繁体字写成。上网发布时,由朋友把繁体字文稿转换成简体字文稿,所以造成了一些舛误。最明显的例子在第一条建议中:把只对耶教徒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基督”、“基督教”、“圣经”、“圣诞节”、“圣诞树”等改称为不带感情色彩和崇拜意味的“耶酥”、“耶教”、“耶经”、“圣诞节”、“圣诞树”等。后一“圣诞节”应为“耶诞节”,后一“圣诞树”应为“耶诞树”。因为文章上网之后被迅速转载,所以不及改换。目前网络流行文本即是有舛误之简体本。
 
因有流行文本舛误,现特将繁体文本附录文后。
 
三、关于署名
 
之所以邀请名校和名科研院所在读博士研究生参与署名,主要考虑是想表达下中国年轻人的文化立场,当然“名”的效应容易扩大影响也在考虑之内。为统一署名者身份,作为已经博士毕业的吹剑君和我都没有参与署名。
 
邀请署名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因为陈乔见君、吹剑君和我并不认识太多高校的同学,只能朋友找朋友,同人托同人,甚至三五回合、三番五次不得确定。
 
开始准备在近二十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寻找大体同意《看法》观点的同学参与署名,但因为时间、精力不及,最终只有十位同学参与署名。“十位”是个巧合,不是故意。
 
文章发布后,南京大学刘聪同学即宣布退出署名。主要原因可能是他经过我→北京朋友→武汉大学朋友→北京大学朋友才找到的,因为联系环节太多,而我们又急于发布文本,导致他没有及时通过电子邮件看到《看法》。文本发布后,他可能感觉到自己观点与《看法》有些差异,或者不认同这种发布形式,所以才决定退出。无论如何,我们尊重刘聪同学的决定,衷心感谢他的参与,并对因仓促而给他带来的不便表示深深歉意。在接到刘聪同学的意见后,我们即刻在儒学联合论坛发布声明宣布了这个问题。因网络没有及时转载,所以这个问题体成为一个炒作热点。
 
在刘聪同学退出后不久,四川大学崔罡同学参与署名。所以,“十博士生”还是“十博士生”。我们衷心感谢崔罡同学的参与和支持。
 
四、关于发布
 
开始并没有考虑在纸面媒体上发布文本,因为今年九月份我发起《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建议书》(五十四名知名学者联署)时,很多纸面媒体告诉我涉及到签名和倡议的问题很敏感,不敢或不宜发表。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发布在中国儒教网、孔子二〇〇〇网、儒学联合论坛三家儒学门户网站上,并由这三家网站作为发起者。
 
之所以选择这三家网站,是因为我是中国儒教网的站长,吹剑君是儒学联合论坛的总版主,而孔子二〇〇〇网是中国最大的儒学网站,其站长也和我们是多年的至交。
 
文本首先于十二月十八日中午发布在儒学联合论坛上,广州《新快报》记者敏锐发现了这个话题的新闻价值,提出要于十九日全文刊登。次日该报发表时,因文章较长而增加了几个标题。网络流行文本即是《新快报》文本。
 
五、几个答辩
 
网络媒体以及公众对《看法》的反应十分积极和激烈,这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鉴于有一些媒体和公众对《看法》有些不解、误解甚至是曲解,我作几个简要答辩:
 
第一,《看法》本身没有“抵制圣诞节”、“拒斥基督教”的提法,这些提法皆为媒体的炒作,误解或曲解了《看法》的基本观点。
 
第二,本次活动完全是几个年轻人自觉发起的一个文化倡议,没有任何的背景。任何无端猜测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六、几个声明
 
《看法》已经非常明确、系统地表明了我们对“耶诞节”以及包括耶教在内的西方文化的看法及其呼吁,故而我们决定不再对外作任何说明和答辩,并声明如下:
 
第一,从本文稿发布起,十博士生以及王达三本人即刻停止任何对外答辩,拒绝任何形式的媒体采访。
 
第二,请各媒体停止对十博士生及王达三本人的任何形式的采访。
 
第三,请网络和媒体忠实于《看法》原文,以避免造成断章取义和误解曲解。
 
王达三   于孔元二五五八年暨西元2006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