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晚林作者简介:张晚林,号抱经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职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著有有《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实践——基于心性工夫之学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学”的开显历程——牟宗三精神哲学研究》《荀子译注(选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创办弘毅知行会,宣扬儒学圣教,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
传统文化启思:三大关系处理不好别说你幸福
原标题:为什么人人需要学传统文化呢?
作者:张晚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七月廿八日己丑
耶稣2015年9月10日
我先从自己的例子讲起。中国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尽可能地在社会生活与教育体制中破坏和废弃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个时代我也赶上了,因此,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教育中(我读大学学的是理工科),我对传统文化没有任何认知,而且和大家一样,对传统文化极尽诋毁和厌恶,可以说,在三十岁以前,我没有任何传统文化的根基。但也许是祖上积德或者前世之因果,使得我接上了传统文化,既而一发不可收拾,不但身心安详,且人生有了目标。这对于人来说,就是幸福。现在很多人因为不知人生的目的,身心不知寄居在哪里,人怎么可能安详与幸福呢?因此,现代人不幸福,并不是物质贫乏之祸,而是不知人生之目标为何,既而使身心不得安详,人际关系不得和谐。然而,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到的,而传统文化就是告诉我们这些道理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传统文化。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很专门很高深的知识,对于专家与教授有用,但对于一般老百姓没有用,那就大错特错了。传统文化是告诉我们做人的学问,做一个好人的学问,一个幸福的人的学问。而做一个好人,一个幸福的人是每人的的愿望与目标,因此,我们不能不学传统文化。如果一个人学习传统文化只是为了当博士或教授,而不是利用这个来成就自家的德行,进而惠及社会与国家,那么,他就把传统文化学歪了,糟蹋乃至亵渎了圣贤的道理。
作为伦理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三种关系
那么,学习传统文化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利益与好处呢?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种良好的关系。关系就是能量场,你没有一种良好的关系,那么,你的能量场都是负面的,你怎么可能幸福呢?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既如此,关系场出了问题,做人就一定会出问题。因此,关系场很重要,关系场就是你的能量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性的文化,所谓“伦”就是关系,故传统文化就是来协调我们的关系场进而注入正能量的。你把传统文化学好了,不但你的关系场顺适,而且能量场正大。这样,你不但自己幸福,且可以照亮别人。
那么,关系场中有哪些关系呢?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呢?
总体来看,人的关系场不外三种,即人与天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之智慧告诉我们协调好了这三种关系是如何利益我们的呢?先统而言之,人与天的关系,使人生有正确的方向;身与心的关系,使人生有博大的格局;人与人的关系,使人生有无尽的能量。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学习传统文化,体悟人与天的关系,正人生之方向
人与天的关系。这一对关系,现代人很少关心的,因为现代人大多没有信仰了,只看得见眼前很实在的东西。但其实,这一对关系很重要,因为它牵涉到人生的价值与目标问题。如果人与天的关系不清楚,那这个人对于人生的价值与目标是不清楚的,最终在人生方向上发生错误。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呢?大多数人的回答也许是: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怎么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努力赚钱。这样,人生的目标就是努力赚钱。很多人就是在这种人生价值中生活与打拼。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个目标对不对呢?你很难说不对,连饭都吃不上,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还谈什么人生的价值与目标。但我们回过头来再想一想,如果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赚钱的历史,就是一部吃好喝好的历史,那不是很可笑吗?孔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无论社会状况如何,只知个人的吃喝玩乐,是很可耻的。那人类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上天造人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就整个人类来讲,赚钱过上好的生活决不是其根本价值与目标。故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这是说,人这种存在有其特别的道理,如果只是吃饱穿暖,过上安逸的生活,那么,这是禽兽之道,而不是人之道。可见,孟子决不承认赚钱过上好生活就是人生的最终价值与目标。
但我们必须承认,赚钱过上好生活是有意义的,只是这不是人生最终的价值与目标。现在的人就是在这个地方出了问题。本来,赚钱在人生中只有阶段性的意义,或者只有工具性的意义,但很多人却把赚钱作为人生的最终意义或唯一价值。这就出了问题了。如果所有的人在赚钱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那么,人类必然偏离其最终价值与目标。这对于人类来说,那是很危险的事。现在的人,没钱的时候花费所有的心思与精力去赚钱,有钱的时候尽可能享受,无所不在的吃货与观光客就是其体现。中国目前的状况就如此,吃货与观光客充融在每个角落,貌似社会富足安详,实际里面暗流涌动,因为没有一个人去思考人生的价值与目标问题,整个人类就是一个物质丰盛的动物园,世风焉能不坏。因此,人与天的关系虽然看起来很虚悬,但却关系到人类的最终和谐与幸福。所以,对于人来说,首先应认识到这对关系的重要性,因为这种关系告诉了人生的根本价值与目标,只有认知并贯彻了这种关系,才不枉为人一世,因为你是在人的方向上生活。荀子曾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这固然不好,但若我们“蔽于人而不知天”,则更坏。
那么,人与天的关系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按照天的使命去做,或者说,人的所作所为要对得住天。人这种存在是很特别的,做好了,可以上达天德;做得不好,就下滑为禽兽。每个人当然要往上达天德的路子走。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人与天是有感应的。上天造人的时候就把祂的正道与能量灌注到了人的身上,再通过人类的生活与历史来实现上天的正道与能量。这是上天特别惠顾人类的地方,所以,人身难得,我们要特别感谢上苍。大家不要以为人就是父母生的,只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其实人最终是天所生的,如果不是,那么就不会有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乃至因果报应,儒家所重视的祭祀也没有意义。既然人是天所生,那人一定要依据天的路子走,要对得住天。如果一个人与天根本没有感应,盲视这种惠顾,那么,他的生活一定会出问题。
上天把祂的正道与能量灌注到人的身上,就形成了人的良善本性。这样,人生的价值与目标不是赚钱过上好生活,而是在生活中去表现这个良善的本性,既而惠及别人,成就自己。所以,人与天这对关系就是要求我们尽自家良善的本性,这是人类的最终目的,也是上天造人的根本意义。所以,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
美味、美色、美声与安逸的享受,这好像是人的本性。但孟子以为,这个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的,天上并没有作特别的安排,这个要看现实的机遇与人的运气。因此,这不是人的本性。但仁、义、礼、智与天道之于人,好像是外在的命令,然却是人的本性中应该完成的,这是上天的安排。因此,不应该叫做命令,而应该叫本性。
所以,我们要认知人与天这对关系,就是让我们明白到底什么是人的本性,既而在生活中完成仁、义、礼、智与天道。人生最终的价值与意义都在这里展现,决不是赚钱之后的吃喝玩乐。这是人生幸福的开始,否则,行尸走肉而已。因为人与天的关系决定了人生的大方向,在这里出了问题,即便富有四海,也未必幸福。孟子曰: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
人生之目标,既不是“广土众民”的富有,也不是“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的权力,而是完成天性中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不管人处在什么境遇中,都得完成,不因为你得意而增加一分,亦不因为你失意就减损一分。因为这是人生的方向,每个人都不能含糊。现在的贪官,就是在人生方向上出了问题,再加上有足够的权力,于是,财富虽然汗牛充栋,结果是自己不能派上用场,还身陷囹圄。一般人因为没有贪官那么大的权力,因此,人生方向出了问题,虽不至于酿成那么大的灾难,但因为方向不对,麻烦总是有的,只是有的显性的,有的隐性的而已。
中国传统文化总能把握住人生的这个大方向,总是在这个方向上教育民众,于是,中国传统社会总是在五伦之道中和谐运转。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总是在这个大方向上去究竟,而对于发展经济,赚取资本以满足人的欲望方面不甚措意。这样,中国就落后了。于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奋起直追,在传统文化不甚措意的地方甚是措意,但不觉又亡失了人生的大方向,这里的问题就更大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回过头把中国传统的东西找回来,不然,中国就要亡种亡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人生的大方向不出问题,虽然贫穷,但总可延续,因为人找到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但若人生的大方向出了问题,虽然有一时的繁盛,衰亡是迟早的事,我们以此可以预测天下大势。
郭店楚简中的“仁”字
学习传统文化,调适身与心的关系,大人生之格局
身与心的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有这样一个字“身心”,一般认为这就是一个“仁”字。这个字意味着如果你把身与心的关系处理好了,那你就是一个仁者的格局。
现代人都很在乎自己的身体,年轻人在乎身体的漂亮,老年人在乎身体的健康。于是,年轻人爱美容,老年人爱养生。但所有这些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因为大家在乎的都是人的“小体”,而“大体”则没有抓住。“大体”没有抓住,美容也好,养生也好,都是枝节性的修补,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体?什么是大体呢?小体就是五官与四肢,大体就是心。二者是有严格的区别的,其之于人生的作用与意义决然不同。孟子曰: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
作为小体的五官与四肢,只是纯粹的感觉器官,只是随物而感,并无反思与觉悟能力,且随着外物的吸引,进一步诱发感觉而陷入外物之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的意思。但作为大体的心不一样,它具有反思与觉悟能力,它可以使人从外物的陷溺中超拔出来,使人回到正常的方向上,不被外物牵着走。因此,一个人若能养大体,让心做主,而不是让感觉作主,这叫“先立乎其大者”。如此,则小体的感觉决不能破坏大体的觉悟,人生的方向就不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确保人生的方向不出问题,就必须养心。
但人总是有一个固有的顽疾,就是善于养小体,不知养大体。孟子那个时候就是如此,故孟子感叹曰: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孟子•告子上》)
小指伸不直,本来不是很大的毛病,但因为有损美观,因此,人人愿意不远秦楚之路去求医问药。但心的毛病已经很大了,没有人觉察到,或者觉察到了也无所谓。这就叫不知轻重。
现代社会因为科学发达,物质丰裕,人们更是只知养小体而不知养大体。现代人甫出生,就给幼儿买各种玩具,或送入游乐场游玩,使得他们从小就把身的欲望给彻底解放出来,长大以后,自然以游玩与享受为人生的目的,茫然不知人生有更严肃与正大的目的在。充斥在电视屏幕上的各类娱乐、选秀类节目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兴趣,不正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吗?有报道说,大学是一所美容院。从事实上看,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的年轻人特别爱美,大学四年,知识没有学到,德性没有炼成。唯一的收获是:自己变得漂亮或帅气了。只要你一走进大学校园,帅哥美女特别多,吃喝玩乐特讲究,但真正学习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美色与吃喝玩乐都是养小体的,人在此感觉快乐与舒畅,轻松自如,谁还愿意去在乎心的修养呢?即便是努力学习的人,在现代大学里,也只能学到知识,并不能修心与养德。因为现代大学只教知识,不教智能与德性。净空法师曾说,现在的大学其实不是学校,而是学店。什么是学店呢?就是像商店一样,是一种买卖。商店的买卖是商品,学店的买卖是知识。老师卖知识,以换取工资,不论老师的德性如何;学生买知识,以便出去找工作,也不管学生德性炼成否。因此,现代社会整个地把养心这个重要环节给亡失了,这是教育中的大问题,从而滋生了很多重大的社会问题。我们讲传统文化,就是要弥补教育中的这个过失,且已时不我待了。孟子曰: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你家的鸡犬丢失了,你知道把它们找回来,但你的心丢失了,你却不知道把它找回来,这问题就大了。所以,学问与教育的根本道理就是让人把丢失的心找回来。教育没有别的,就是这个,既不是学知识,也不是练技能。古人在这个地方非常清楚,但现代人却胡涂了,被知识教育与技能实验占据了所有精力,没有给养心留下一点空间,那就很危险了。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即使就成功而言,知识与技术固然重要,但心更重要,因为心是知识与技术后面的能量场。所以,一个人的最终成功与否不决定在知识与技术,而决定于格局,即你有怎样的心量与胸怀。因此,养心是从格局上来广博人的能量场。这个当然比知识与技术更重要。
处理好身与心的关系,就是让我们从身体的快适中抽离出来,也就是从自我的私人欲望中超拔出来,进而融摄他人与世界,看到别样的气象与光明,这就是心量与胸怀,而不在自私中抽空自我。德国基督教神学家舍勒说:
中魔似的注目自己的价值的自我骄傲者必然栖泊于黑暗和冥暗之中。他的价值世界日益暗淡,因为每看一眼价值,在他都无异于偷窃,无异于对他的自我价值的掠夺。于是他变成魔鬼和否定者!他被囚禁在自我骄傲这一牢庐之中;牢庐四壁不停地增长,使他看不到世界的明光。(舍勒:《德性的复苏》)
可见,一个只关心身体的快适而不能养心的人,一定是一个否定者,乃至是一个中魔的人。这是很可怕的,亦可见养心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养心呢?从负的方面讲,有三种境界,即第一不能有我,第二不能有施舍的对象,最后是不能有施舍的东西。不能有我是第一步,一个人只知有我就必然中魔,故空无自我是养心的第一步。空无自我以后就应在意别人,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施舍奉献,但你也不能着相,好像为那个人施舍了、奉献了,一辈子记在心头,渴求那个人的报答。你奉献施舍以后,即刻就忘记了,你只知要施舍、要奉献,至于施舍给谁了,奉献给谁了,乃至于施舍奉献了什么都是不重要的。养心之所以要做到这三个“不能”,就是让人不要执着于外在的对象,而回到存心本身。须知,一个真诚地为别人着想,奉献他人的善心,永远比奉献的对象与实物更重要。做到了这三个“不能”就空无了外在对象,只剩下一个虚灵的善心了。从养心来讲,这是必要的负面的一步。这就好像一个人要养生必先药石祛病,然后才膏粱滋养一样。
从负的方面药石祛病以后,得到一个虚灵的善心,复又可从正的方面开显养心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就是:敬畏心、羞耻心与勇义心。为人一世,最低限度应该有敬畏心。且不要求一个人去做好事,哪怕一个人做坏事时,如果此刻他有敬畏心,也是良善的开始。如果一个人做坏事时一点敬畏心都没有,那么,他虚灵的善心就彻底被遮蔽了,可谓不可救药。孔子的学生仲弓问仁道的时候,孔子答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不管你出门去做什么,有一颗敬畏心总是好的。如果没有敬畏之心,枉谈仁道。因此,敬畏之心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敬畏什么呢?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落实下来说,就是敬畏一个民族的圣贤与文化经典,领悟其精神且在行动中加以体现。所以,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就有无限的敬畏之情在里面,不是一般的学习知识。如果没有敬畏之心,那个人一定是小人。孔子又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现代的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民族圣贤,也不去读文化的经典,其实,这不是一个观点的问题,而是一个做人的问题,说明他没有一点敬畏之心,只是小人的规模。舍勒说:“我们一旦关掉敬畏的精神器官,世界就立即变成一道浅显的计算题。”(《德性的复苏》)你要我读民族文化经典,有什么好处呢?小人不就是这样每件事在计算利益吗?
有了敬畏心之后,就一定会有羞耻心。且看古圣贤之言: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
在孟子看来,人是不能没有耻辱感的,如果一个人把没有耻辱感当作一种耻辱,那么,他一辈子就不会招来耻辱。因此,孟子又说,耻辱感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但世间总有一些世故老到而又左右逢源的人,其实他们是不懂耻辱的。如果耻辱感不及别人却不自觉,那么,这种人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可见,羞耻是一个人朝君子迈进的必由之路。
由羞耻之心再进一步,就是勇义心,即自觉地担当人间正道与大义。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可见,“勇”与担当大义与正道相关联。至此,养心就算完成了,心量与胸怀超越了个人的私欲,此时,人就是君子乃至圣贤。
通过身与心的关系,从而认知养心的三个阶段:敬畏心、羞耻心与勇义心的陶冶,就把人逐渐从小人养成了君子。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不能知养身,更应养心,因为这牵涉到人的境界与层次。养身你可能获得享受,但养心却可以使你上升境界。
学习传统文化,和谐人与人的关系,实人生之能量
最后来看人与人的关系。上面讲的人与天的关系及身与心的关系都是个人的静养。如果个人的静养没有做好,则人与人的关系一定搞不好;相反,如果个人的静养做好了,就为获得优良的人际关系准备好了根基。所以,我们个人静养好以后,还应走出来,去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正能量的扩散与传递。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有五伦之说,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及朋友,这五种关系穷尽了社会上的所有关系,任何人与人的关系逃不脱这五伦。同时,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五伦又有其基本的要求,那就是: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及朋友有信。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不像现代社会那样是市民社会。宗法社会靠伦理来维系,市民社会靠法律来维持。故古代社会法律松弛而伦理严密,但现代社会与之相反,法律严密而伦理松弛。伦理严密以后使得法律可有可无,社会依然可正常运转,但伦理松弛以后,法律严密亦不能呈其效。这也是现代社会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一种基本的伦理维系,一切只是靠法律与合同来维持。于是,老板与职员之间签合同,丈夫与妻子签合同,甚至父亲与儿子也签合同。合同兑现了,依据合同各自分得利益,这样的社会焉能不坏。但中国传统社会决不如此。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为本,职业分途”,人的职业可以不同,但维系的力量都是伦理。伦理是以价值与温情为本位的,不是以利益为本位的。因此,中国传统社会尽管贫穷,但却是温情脉脉的,不像现代社会那样冷漠无情。
五伦之中,家庭里有三伦,即父子、兄弟、夫妇。这三种关系之中,父子有亲的具体要求就是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的具体要求就是兄友弟恭,夫妇有别的具体要求就是夫义妇和。但这三对关系中,每一对关系的双方都不是对等的,其中父、兄、夫是主导方,子、弟、妇是和顺方。即要求父、兄、夫必须起模范作用,具体地说,父慈子孝并不是说只有父亲慈爱儿子,儿子才去孝顺福父亲,而是说只有慈父才能养出孝子。如果父亲是一忍人,很难养出一个孝子来。同样,只有哥哥友爱弟弟,才能引领弟弟恭敬哥哥;只有丈夫有道义,才能引领妻子和顺丈夫。中国传统有“三纲”之说,一般人以为这些都是专制,须知,这三纲都强调了“纲主”的责任,决不是权力上的,而是道义上的。就夫妻这一纲来说,固然强调夫为妻纲,但这是建立在丈夫在道义上必须作为妻子模范的基础上的,决不是对妻子权力上的压制。故《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云:“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夫就是以道义去扶妻子,这就要求丈夫不但要在生活上照顾妻子,还应在道义上成为妻子的楷模。从这里可以看出,丈夫的责任是很重大的,如果丈夫真正做到了“以道扶接”,那么,妻子有什么理由不和顺呢?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荀子•修身》)丈夫以善先,妻子以善和,夫妇之道得矣。如果现代人亦希望夫妻和睦,必须吸取古人的这个智慧,丈夫首先要做到“以道扶接”,明白自身的责任,妻子就自然会配合了。
父子、兄弟、夫妇各自明白自己的责任,家庭就自然和睦了,社会亦随之和谐了。其实,社会上的诸多犯罪,都是由家庭之伦理没有得到遵守引起的。比如,一个小孩子为什么会去盗窃呢?可能是家庭里父子这一伦没有搞好,父亲没有起到示范作用,不能培养孩子的孝敬之心。一个在家庭里不能孝敬的孩子,外出了当然会作乱。所以,孔子的学生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一个孝子在家里不会犯上,在外面不会作乱。所以,孝很重要,故孔子讲“入则孝”(《论语•学而》)。一进家门,不是问父母要什么好吃的,也不是躺在沙发里看电视,或者在床上舒舒服服睡一觉,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孝”。这样的孩子出去了一定恭敬尊长,故曰“出则弟”(《论语•学而》)。可见,孩子在家里都教育好了,哪来的社会问题呢?法律松弛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古代的官员是很轻松的,他们整天吟诗作赋。比如,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他们都是官员,本职工作是处理政务,但我们更多地知道的却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因为他们有时间去写文学作品。官员很轻松,但父母却责任重大,故曰“子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现在的家庭彻底松散了,很多家庭一家人一起吃饭都要先预约,不然很难凑齐。这样的家庭,还谈什么家庭教育。家庭松散了,现代人都不能明白各自的家庭角色与责任,于是,父子之道苦,兄弟之道苦,夫妇之道则更苦,家庭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把一切问题都交给社会与法律来解决,官员焉能不忙,法律焉能不密。但官员与法律都是依程序办事,这里是没有情的。因此,现代社会尽管可能实现法律的公正,却是一个少恩寡情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依然是很危险的,因为其能量场出了问题。荀子评论这种状况是说:“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荀子•天论》)只知道犯禁之后以法律惩治,而不知犯禁之先以德义滋养,百姓就永远不能进入文明道义之门,这样的社会当然是危险的。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决不是要去反对法律的公正,而是要重视家庭教育,拯救当代社会的少恩寡情,还人间以美好与温情的能量场。
朋友关系与君臣关系属于社会中的伦理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都免不了要交朋友,而且朋友的品性、德行、学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故古人有“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之说。为什么看一个人所交的朋友就可以了解这个人呢?荀子解释说:
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慢、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遇到一个好老师可以得圣贤之道。同样,遇到一个好朋友,就可以相互砥砺策勉,于潜移默化中得到仁义忠信的陶养。相反,遇到一个不好的人作朋友,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污慢、淫邪、贪利之行,乃至刑戮加身。人的好品行是与朋友的日夕浸染中不自觉得到的,坏品行也是与朋友的日夕浸染中不自觉养成的。可见,你有怎样的朋友就给予你怎样的能量,交友岂可不慎?!故孔子告诫我们“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因此,我们一定要与君子交朋友,而不要与小人交朋友。君子与小人奚辩?荀子曰: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 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荀子•不苟》)
君子有才能,品行是美好的,没有才能,品行也是美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有才能时能宽容诚挚地开导人,没有才能的时候能恭敬谦让地侍奉人。但小人却不一样,有才能是丑恶的,没有才能也是丑恶的,为什么呢?因为小人有才能的时候就傲慢邪僻地贬抑人,没有才能的时候就嫉妒诽谤地挖苦人。我们可以环视一下周围的朋友,有多少是前者,有多少是后者。这二者之于人的能量场是多大的差异啊。同时,根据朋友对你的态度也可以反省自身的德行。曾子曰:
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荀子•法行》)
为什么你总是不被同游的朋友爱戴呢?是不是你自身的仁德有问题?为什么你不被人尊敬呢?是不是你自身就不像个尊长的样子?为什么在财物面前别人总是不信任你?是不是你自身的诚信就有问题呢?所有这些都可能是自己德行有失,但你却去怪罪别人,那不是迂腐而不知礼吗?
但是,现代人的生活圈子很大,免不了有形形色色的人,有时我们必须与品行低下的人交朋友。但这对于一个有意志力的人来说,问题是不大的,不会受坏的浸染,乃至对于一个有觉悟力的人来说,这也是“有之改之,无则加勉”的机会。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遇到好的朋友当然要向他看齐,万一遇到了坏的朋友,那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他让我们反省自己有没有那种缺点。是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你的所有朋友,无论好坏,都是你学习的机会,只是好的朋友从正面学习他,坏的朋友从负面来反省自己。可见,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意志力与觉悟力,任何人我们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正能量。
最后是君臣关系。现在帝制消亡,已经没有了君臣,但传统的君臣伦理依然有效,因为现代社会依旧有上下级的关系。传统的君臣伦理是最被诟病的,因为这是封建专制的集中体现。其实,这是误解。首先,我们须明白,在正常情况下,臣子或下级必须服从君主或上级,这是不容讨论的,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因为君主的位阶高于臣子的位阶,正常的社会必须是高位阶指使低位阶。如果一个社会高位阶所发的号令不能被低位阶遵从,那这个社会必然乱套。这不是专制与独裁。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自觉地遵守并执行上级的命令与意图,除非特别情况下,不要去质疑,更不能妄加否定。现代人似乎对于太听话的人没有好的评价,以为不是奴性就是拍马。其实,一个听话且任劳任怨的下级往往有优秀的品格,工作效力会提高很多。其次,我们应知晓,虽然下级应服从上级,这是位阶上的需要,但各自的位阶又有其伦理要求,特别是对处高位阶的人,因为没有这个伦理要求,高位阶的人确实可能产生以权压人的危险。正是看到了这种情况,孔子要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上级驱使下级不能以权压人,应有礼有节。在上级有礼有节的情况下,下级当然也应对上级忠诚。这里强调了上级的模范作用,故“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上级做好了,下级自然就跟着做好了。最后,一个优秀的上级必须能听得进去下级的劝谏,不能刚愎自用。清人石成金曰:
人之有过,若不自知,惟旁人视之甚明,必须虚己下问,始得闻而改悔。(《传家宝初集》卷五《知世事》)
任何人都有学识、经验与性格的局限,更何况还有当局者迷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听取别人的意见,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时,把上下级关系暂时下降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关系,我们就可以获得无尽的能量。一个高居大位而决不肯虚己而听从劝谏的人,就必然落得“无友如堕井,陷溺孰援手?”(蒋士铨:《再示知让》)的结果。这样,危险就来了。
总之,如果我们在家里和谐了父子、兄弟、夫妇关系,在外面和谐了朋友与上下级关系,我们周围生活的都是有德的君子,其之于我们的正能量是无法估量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你整天与君子打交道,怎么可能不成为君子呢?!中国传统社会重五伦而不重法律,其原因正在此也。
结语:得幸福人生只是小成,留正气于人间方是大成
人生一世所面对的三种关系,中国文化都给予了我们明确的指示与说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所在,也是我们必须用心学习的原因所在。但一般人对于人与人的关系体会较切,对于人与天的关系及身与心的关系则多茫然。如果人与天的关系及身与心的关系没有深切的体会,那么,对于人与人的关系,不会有足够的智慧与德行善加处理。因此,我们平素应多思考与静养,不要总是在俗务中摸爬与倾轧。傅斯年先生曾说过,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思考与静养的。我们一定要为自己留出这一段时间。一个有高度的人,不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得好,一定对人与天的关系及身与心的关系有深切的体认。
以上所说的这三种关系及中国传统文化所给予我们的智慧,都需要我们切实去践行。这是智能与知识的最大区别。知识无论践行不践行,它都在那里,所以,你不必亲自去验证牛顿运动定律。但智慧不一样,如果你不去践行,智慧对于你来说就是无。因此,以上所说的所有道理都依赖大家去躬行实践,不然,都是白说的。中国传统重视“不言之教”,其意就在这里。陆放翁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实躬行实践,我们岂止是获得幸福的人生,必将留正气在人间。须知,在中国文化里,得幸福的人生只是小成,留正气于人间方是大成。希望我们大家能以此共勉。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贝淡宁】离开自由框架,选择儒家学说
【下一篇】【金纲】儒学不是儒教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