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4日上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院长出席了揭牌仪式。 (吹剑 摄影)
《新京报》报道:本报讯(记者甘丹)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宣布正式成立,来自香港孔教学院的院长汤恩佳在成立大会上做了《儒教对中国的伟大贡献》的学术报告。
据记者了解,“儒教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的主要任务是编辑内部交流刊物《儒教研究通讯》,除了与港台地区相互交流之外,还将与东南亚华人地区的儒教研究机构和组织机构进行交流。此外,首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也将开始筹备。
“儒教研究中心”的领导机构为学术委员会,包括主任一名,秘书长一名,以及副秘书长一名和17位学术委员。这些学术委员分别来自于社科院、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其他几个高校。同时,还聘请了余敦康、吕大吉和牟钟鉴三人作为学术顾问。据陈明介绍,这三位学术顾问都是在宗教学界德高望重的学者。
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下已经设有“儒教研究室”,那么是否还有成立“儒教研究中心”的必要呢?记者就这一问题询问陈明时,他称,两者的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确实存在部分重合,最大的区别是,中心是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组织机构存在的,它将独立地开展各种儒教研究交流活动,整合儒教研究资源。
陈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儒教研究中心”的成立可能会导致外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对儒学的一种夸大。但他表示,“儒教研究中心”将把儒教问题的研究放在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之下,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之一贯性以及儒学与民族生命存在之内在性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
儒教并不是一种盲目的信仰
陈明(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
1978年,任继愈当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时提出了中国的儒学是一种宗教的观点,这一提法开创了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儒学。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宗教在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以及个体认同方面的意义和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儒教研究中心”将站在文化立场上,从学术分歧上对儒教做一些研究。我们会超越过去对传统、对宗教片面的理解,从现代性、全球化下对儒教的文化认同问题、民主宪政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过去的研究相比,我们的立场会更加着重于现实。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对儒学的一种夸大,但是我认为儒教不是一种盲目的信仰,是一种对儒学的准确把握和定位。我以前也反对把儒学当作儒教来看待,但是随着我对宗教的深入理解,对国外宗教的调查增多,认为儒学具备多维度。
它可能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同时也包括了宗教哲学,更像一个千层饼。今天我们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儒学的发展程度,其实是对传统、对宗教冷静和客观的理解。儒教它不只是知识或是学术,它对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意义。
2005年6月15日来源: 新京报
儒教研究中心的成立:缘起·背景·宗旨·计划
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按照现代学术分类,包括儒学和儒教两个层面的内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康有为试图借助政治的力量立孔教为国教,掀起了孔教运动。今天,新世纪之初,儒教问题再成学界和社会热点。
它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随着现代性的深化和全球化的推进,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以及个体认同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宗教在这些问题上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已引起人们强烈关注,并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以及对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号召的响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近日在北京成立。
长期以来,儒教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深受西方中心论以及极左思潮的影响。
利玛窦从其基督教背景和立场出发,认为春秋以前的儒学是宗教,两汉以后的儒学不是宗教,并表扬前者贬抑后者。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化解儒家文化敬天法祖于基督教义的矛盾,一是为了避免与中国政府和民间在价值和尊严上引起冲突。
康有为的儒学宗教化则是其现实政治谋划与文化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挟孔子以令皇帝”与为儒学寻求新的制度依托两个方面的意图:通过前者可以为自己带有民权平等诸西政西学色彩的政治改革提供合法性与权威性;通过后者可以在废除科举制(他主张)之后另立儒学与社会的连接管道,为世道人心的维持、文化认同的维护提供组织保障。但是,康在将儒家文化某些层面的内容意义放大彰显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其他一些层面内容意义的忽略、扭曲和遮蔽,使自己的儒学或儒教与其所共生的中国社会多少脱节,从而使其所欲解决的问题的解决难度增加。
任继愈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价值预设提出“儒学宗教说”。当时十年“文革”刚刚结束,他要对这一场灾难进行反思,而流行了将近30年的“两军对战论”(唯物对唯心、辩证法对形而上学,又称“对子论”)这一分析架构的解释分析能力又使他十分不满,其之提出儒教说,可以更方便的否定传统文化,因为在他看来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伴生物,是为封建专制辩护服务的。这一出发点,注定了其对宗教理解的机械性和评价的否定性,决定了这一命题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只能是过渡性的。李申的《中国儒教史》强化放大了这两点。
何光沪把宗教当作一种文化现象作正面理解,其儒教说在对儒教的理解和对宗教的评价上都与任继愈不同,而与利玛窦十分接近:儒学与儒教是两个不同系统,儒教植根于殷周以来的上帝、天命观念,生存于民间;宋明儒及其思想则是对儒教之宗教精神的背离。但与利氏不同,何认为“汉代以后的儒教,实质上就是我国古代的国教”。他不满儒学越来越趋于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世俗主义,而要通过重建儒学与天帝的联系重建这一传统。撇开具体的理论和现实困难不论,其以耶说儒、以耶补儒的方法和立场本身即是大可商榷的。
康晓光教授坚持康有为的理念和理想,坚持功能承担的重要性,主张在当代中国重建儒教,以有力促进仁政与王道理念的落实,更把康有为儒教运动中尚不是十分明确的文化认同问题推到了中心地位,并且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评估论证其意义和作用。但是寄望于政府,以运动为形式、意识形态为目标,一方面对儒教的内在特征和文化特性似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多少忽略了植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存在着操作策略上的某种偏差……
作为国家级专门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对儒教问题的讨论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把儒教问题的研究放在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内,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之一惯性以及儒学与民族生命存在之内在性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是儒教中心的宗旨和任务。
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出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成立典礼。作为中心的荣誉主任,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院长在成立大会发表了“孔教与民族伟大复兴”的专题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高度赞扬汤院长及孔教学院的工作,并期待作为国家级专门研究机构的儒教研究中心,能够承担起开拓论域、整合资源、提供平台以深化儒教研究的责任,既要提供平台,整合资源,更要充分利用所内学科齐全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中心主任卢国龙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工具理性支配、文化认同危机、政治合法性重构,这些随着现代性深入、全球化推进和意识形态调整所带来的思考,催生了当代社会对文化传统的新需要和新认知;而这,正是儒教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界关注的深层原因。秘书长陈明博士对儒教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回顾分析,认为所谓的儒教之争作为一个知识论问题,它首先需要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独特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一个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则必须意识到其本质上乃是一个对当代文化结构如何设计建构的“存在性问题”。换言之,最重要的并不是它过去曾经是什么样子,而是今天它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就要求我们从时代对文化的功能需求出发对这一传统进行积极的发展和建构。
为实现引领风气、开拓论域、整合资源、提供平台这一目标,中心组成了以国内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学术委员会,及时报道儒教研究领域的成果和活动,使目前尚显零散的国内儒教研究通过互动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年内组织首届“全国儒教研讨”学术会议,并争取将儒教研究的主题研讨序列化、常规化;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广泛联系港台和东南亚华人地区的儒教研究机构和组织机构(香港孔教学院是儒教中心的主要合作伙伴)。
(上述内容系予沉根据陈明提供的相关材料编辑而成)
2005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