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我为什么要办中和书院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15-09-23 19:33:06
标签:
韩星

作者简介:韩星,男,西历一九六〇年生,陕西蓝田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孔学述论》《走进孔子:孔子思想的体系、命运与价值》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


 

 

我为什么要办中和书院

原标题:中和书院

作者:韩星

来源: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图片来源:余江苇 摄。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八月初十辛丑

           耶稣2015年9月22日

 

 

 

2005年,我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几位学生有感于中国国势日强而传统文化日衰,民心思富而道德有沦丧,遂一起尝试办书院,试图贡献绵薄之力,以弘扬国学,复兴儒学,继往圣绝学,守住中国文化的“根脉”。同时,整合现代多元思想文化,以开一代学风。那时,中国大陆的书院才刚刚起步,还没有今天这样雨后春笋般的景象。我们除了有热情和想法外,没有资金,没有场所,也没有人员。2005年12月5日,我们发布《中和书院成立宣言》,提出了书院的宗旨和目标:秉持儒家中道,以民间性、独立性、学术性为基本特征,以重建道统、接续文脉、彰显儒家精神、复兴传统文化为基本使命,以培养当代儒者为基本任务。我们设想培育儒者的路径是:先以学儒学而登堂入室,而后以树立道德人格而成为儒者,继而以推行儒家教化为主兼及各项社会活动。书院活动包括读经、学习、会讲、游学、礼乐实践、社会活动等诸多形式。

 

  

 

2012年,关中书院祭孔大典

 

书院成立以后,我们借场地面向社会做一些公益讲座,编印书院《通讯》,以求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新建的书院具体要怎么办下去?这是我们当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个人当然是想复兴传统儒家正统的书院,但由于处在现有的体制下,所以我把书院讲学与大学教学结合起来,具体的做法是:在大学课堂上给研究生上课时借鉴古代书院的会讲形式,进行某些专题问题的讨论,编印书院《通讯》;办研究生读书会——日新学社,进行学术讨论和经典研读,把相关成果编印出版。从2008年起,我利用陕西师范大学儒学-儒教研究所的平台,得到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先生资助,在陕师大开设了“中和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专家做客,为全校师生做学术报告。在汤恩佳院长的资助下,我主编了学术集刊《中和学刊》,出版了中和丛书系列。

 

我也注意书院与社会不同方面的互动,如与浙江上虞乡贤文化研究会联系,交流思想,为师大学生做过乡贤文化的学术报告。联系汤恩佳院长给陕师大捐建了西北第一座孔子大铜像,并举行了隆重的铜像揭幕仪式。2008年出版的《通讯》第五期,主要内容就是乡贤文化、汤恩佳给陕西师大捐献孔子铜像的相关活动报道。

 

  

 

2015年,中和书院同道祭奠张子墓

 

2011年后,我开始了马拉松式的工作调动,无力做更多的事情,书院活动受到一定影响,但我还是尽可能地讲学,逐渐汇聚了一批同道,其中一部分后来拜我为师,给我和书院注入了新鲜血液。书院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总算有了自己的独立讲堂,弟子余江苇在西安市高新区提供了一个独立单元作为书院院址。我们对书院从具体操作层面做了新的规划和设计,诸如规章制度、治学规划、阅读书目等。2013年至2014年,时任常务副院长的贺联斌还与西安生物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中和大讲堂”,他本人和西安国学界的同仁相继开展面向社会的公益讲座,传播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此外,书院在社会上也做了一些国学与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工作,先后于2012、2013、2014年参与组织“西安清明祭孔大典”活动。2013年7月组织承办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在陕西榆林召开的“国学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2013)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工作年会。2014年5月2日与北京弘道书院联合在陕西三原主办“甲午年三原会讲——何谓儒家之道”活动。2015年8月2日由中和书院与弘道书院联合主办,西安文理学院关学研究中心承办,在明清著名的关中书院做了“关学精神与当代社会”会讲。

 

  

 

2015年,关中书院,

“关学精神与当代社会”会讲结束后,射礼表演

 

2012年3月,我调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三年如白驹过隙,但我依然勉力推动着西安中和书院的发展。有了在西安办书院的经验教训,我想将来时机成熟在首都再建北京中和书院,像钱穆先生的新亚书院一样,办一个高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儒家书院,培养儒生、儒者。我认为,中国还是需要像历史上的士大夫阶层一样,形成一个儒者群体,来担当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将为此努力!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