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通变丛书总序、简介与征稿公告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5-10-02 23:38:13
标签:

 

 

"古今通变"丛书总序、简介与征稿公告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八月十九日庚戌

           耶稣2015年10月1日


 

中国理性传统的变易、不易与简易:"古今通变丛书‘总序 

 

德尔菲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据说是西方哲学的开端箴言。从这里出发,形成了富于节制的自我认识,这种自我认识叫做哲学。能如此自我节制和自我认识的人非常少。所以,在较大的人群中,人们需要一种来自未来的警告以获得自我节制,这叫做宗教。然后,在面向未来的警告逐渐失效之后,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我确证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叫做“现代”。 

 

这种自我确证貌似自我认识,所以,“现代”被认为是克服了宗教强加的恐惧,回到了“人类自身”和“哲学”。在这个自我感觉过度良好的“属人时代”和“哲学时代”,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不时提醒一下现代人的虚矫和他面临的危险。然而,没有人能预知未来。所以,对于历史的关照成为这种提醒的理性方式,也是理解现实和思考未来的可能途径。于是,中国理性传统开始具有全球性的时代意义。 

 

中国理性传统孕育在经史之间。“经”起初也不过是一种“历史文献”。但是,通过孔子的面向未来的编修行动,“史”成为承载“道”的文献,这便是“经”。经是“经过”,也是“经常”,是在“变易”中寻找动态的“不易”,在过去中理解现在、想象未来、认识自我。自我不是现在的确信,也不是过去的“既定本质”和未来的“可能存在”,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互漾生发。自我是“变易”和“不易”所以能吊诡共存的“简易”。 

 

“究天人之际”是天道变易不息的要求,“通古今之变”是根基持存不易的要求,“成一家之言”是自我认识简易有节的要求。一种自我认识和言说,只要它是“一种”,就必然是有限的,不可能是完美的;但同时,只要它能成为“一种”而不是“杂多的集合”,它就是“吹万不同”的声音中能与其他声音形成对话的声音。“古今通变”丛书不一定能成为这样的“一种声音”,但至少,它希望能以一种开放和养护的态度,让对话逐渐成为可能。 

 

乙未年夏于古典书院精舍 

 

柯小刚 

 

【丛书简介及征稿公告】 

 

“古今通变”丛书是同兴古典文化书院的公益文化项目,以促进古典学术发展。同兴古典文化书院是在上海市杨浦区民政局注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机构(代码322171224),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传播、师资培养、经典传承、中西古典学术研究与出版等公益文化事业,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柯小刚教授发起并任院长。 

 

书院目前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指导和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的协助下办有社会通识教育性质的公益书院“同济复兴古典书院”,首期面向社会和大学师生招有学员100余名、候补学员200余名,续招国学师资公益培训班学员50余名,开展公益免费教学。书院曾获《人民日报》选刊学员申请书多篇;同济大学报和大学网站曾予以头条报道;上海儒学、儒家网等新媒体曾予报道。 

 

书院目前设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史记》、《四书》、《庄子》、《坛经》、古典文学、西学古典、中医、书画等十余门课程,以《十三经注疏》为基本必读书目,延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其他高校教授、学者授课。 

 

与公益教学相配合,书院开展非盈利、纯学术性质的古典研究,每年主办一次暑期会讲,设立“古今通变丛书”,每年出版中西古典研究著作(含古籍整理)三至八本(每年不必等量,以稿件质量为准,宁缺毋滥)。 

 

丛书开放,面向学术界和相关专业博士生征稿。投稿邮箱:academia@vip.163.com,来稿请在邮件标题注明“某某(实名)投稿古今通变丛书”。欢迎中西经典解释著作、古籍点校整理稿、古典西学译稿、古典书画史论及古典中医著作与古籍点校书稿等。首批书目已有张文江先生整理的潘雨廷先生遗著、孙慎行著作点校整理、曹元弼易学著作点校整理、诗经经学研究专辑、古典书论画论研究著作等多种。 

 

感谢兴业全球基金赞助书院,为书院公益教学和非盈利的纯学术出版提供了一定资助。由于经费短缺,书院开办了“古典书院公益发展微店”,希望略有小补,请关心公益文化和古典学术研究的朋友支持(扫描或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微店): 

 

  

 

为筹集公益教学和出版经费,书院院长柯小刚教授开通了“无竟寓书画公益微拍堂”,拍卖原创书画作品,全额捐献书院,用于公益课程、讲座、学术会议和出版等,也请关心公益文化和古典学术研究的朋友支持(扫描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微拍堂): 

 

 

 

“古典书院公益发展微店”和“无竟寓书画公益微拍堂”账目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和有关部门监管。敬请关注支持,谢谢!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