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步入国服复兴时代
作者:梁诗苑
中国奥运礼服引发世人关注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奥运代表团成员将穿着什么样的礼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具有普遍性的呼声是,中国奥运礼服应该具有中国的传统服装特色。中国奥委会重视这一呼声,并承诺中国奥运礼服将尽量体现“中国元素”。
这一承诺激发了一些民间传统服装爱好者的积极性,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传统服装特色的奥运礼服,包括运动员礼服、礼仪小姐礼服和宾客礼服等,并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支持。(图一:民间设计的奥运礼服一帧)
与此同时,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女演员身着暴露短旗袍表演节目的“黑色8分钟”,再次被提起并成为众矢之的。很多人以之为羞,认为该节目导演曲解甚至是侮辱了中国传统服装。
中国奥运礼服到底会如何体现“中国元素”尚不得而知,人们只能是拭目以待。事实上,有关奥运礼服的话题只是中国传统服装复兴的诸多现象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中国传统服装从辉煌到没落
说中国传统服装的复兴,就意味中国传统服装前有辉煌灿烂的时期,后有黯然失色的时期。
唐代孔颖达在注疏《左传》时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代中国一向被誉称为“衣冠上国”。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先生说:“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创造,绚丽多姿的款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具有重要地位,并影响东亚、东南亚地区。”(图二:古代中国服装图片一帧)
但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严重地割裂了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民族服装也被遗弃殆尽。曾几何时,中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最没有自己传统服装特色的国度:千人一面、万人同装,或是草绿色军装,或是中山服,或是毛式服装。传统服装,只出现在戏剧、影视、相声等文艺作品中。
2007年春节,一些北京年轻人穿“汉服”游园时,竟然被游人误认为是日本人或韩国人!“殊不知,日本的和服恰恰是起源于中国唐代的服装,而韩国的韩服则和中国明代的服装大有渊源,越南的奥黛也受中国传统服装的影响很大。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一种悲哀和无奈!”北京学者杜吹剑忧心忡忡地说。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并不少。中国的中山装在2006年成为马来西亚三款可供选择的官方服装之一。中山服和印度的尼赫鲁服一样,都是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的一种对自身民族传统服装的继承和改进。
中外对照凸显中国国服危机
欧美人有西装、阿拉伯人有长衫、印度有纱丽、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有的服装款式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世界因各个族群的不同服装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绚烂多姿,中国则是世界上美丽的服装苑中比较单调的一支花朵。
这些国家的服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既继承又改进了本民族传统服装的结果。以西装为例,它最初来源于欧洲,先后糅合了欧洲传统的渔民服、水手服、马夫服、燕尾服、军制服等改制和创新而成,期间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无论如何,西装都保留了欧洲人自身传统的特色。
但是今天,西装几乎成了中国人不言自明的正装,这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中国人穿上西装,甚至穿得比西方人还西化,我想西方人也不会说你是西方人,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张立文先生说。
服装认同关乎文化认同。张立文先生说。“假如我们认同西装为中华民族正统的服装,我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认同西方的服饰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的气质、品格、神韵就会丧失,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个性光彩、特殊魅力就会淡出淡化。”(图片三:张立文先生身着“唐装”一帧)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张先生的观点。但是,服装认同折射出民族认同,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说:“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身份辨异。”
中国正在崛起,中华民族正在复兴,“百事不如人”(即不如西方,胡适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空前的民族自尊自信,为国人重穿中国传统服装搭建了坚实的心理平台。
传统服装显山露水开始复兴
实际上,笼统地说传统服装在中国销声匿迹并不恰当。因为在台港澳地区乃至海外华人中,传统节日和重大场合下穿着传统服装,比如长袍马褂、旗袍和改进的“唐装”等,一直不曾间断。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时,台北民众穿着长袍马褂的电视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陆地区的一些礼仪小姐和婚宴上的新娘,已经开始穿着旗袍。应该说,这是大陆地区传统服装浮出水面的开始。随后,海外华人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新春晚会上穿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单上衣、岔袖口的“唐装”。2000年APEC上海峰会,各国领导人穿着的也是这种“唐装”,并促使其风行一时。
这种“唐装”和旗袍马褂以及中山装,一度被一些媒体称为是国服。但是,它们的国服地位不久就遭到了质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杰英认为: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国服不应当局限于旗袍和中山装,对于国服的理解也不应局限在清朝、民国这短短几百年内。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也指出:旗袍可以成为国服,但国服本质上应该是一个体系,旗袍只是其中的一种。
进入21世纪以来,民间出现了“汉服”复兴运动,为认识中国国服问题打开了新的空间。这种汉服接近明朝时期的汉族服装,雍容华贵、含蓄典雅,衣衫飘飘、色彩素雅,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如今,“汉服”复兴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杭州等大城市都出现了规模不一的“汉服”活动,2006年武汉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就吸引了516名学生参加!(图片四:武汉首届汉服成人仪式图片一帧)
与此同时,“汉服”也逐渐在日本、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社群中流行开来。比如,加拿大华人成立了多伦多“汉服复兴会”并举办了“华夏传统成年礼”等,新加坡也出现了穿着汉服的现象等。此外,国际友人对旗袍和中华立领服装也开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虽然“汉服”的国服地位同样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是“汉服”复兴无疑把中国传统服装复兴推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人不便于穿着“汉服”,但却穿着起对襟褂、立领服、中山装、旗袍、“唐装”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服装,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中国传统服装复兴还出现了两个可喜的局面。一是民间和学者遥想呼应,比如张立文先生就是重穿国服的支持者之一,当代著名大儒、阳明精舍山长蒋庆先生则喜欢穿对襟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康晓光甚至身着峨冠博带的儒服到曲阜朝圣。此外,在近年来规格日益升高的祭黄帝、祭孔、祭大禹等大型公祭活动中,各式样传统服装的比重越来越高,2006年陕西省长陈德铭身穿传统绸缎服装宣读祭黄帝陵文,甚至是被外界解读为官方重视和参与中国传统服装的先例。
二是不少服装设计师和生产商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服装复兴背后的巨大利润空间,开始把各种中式服装纳入研发和生产行列,从而实现了中式服装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服装的推广和普及。
中国国服复兴遭遇空前争论
国服,只是个对中国传统服装的既方便又流行的称谓。张立文先生说:“作为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出现,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表征,应该有中华民族自己的服饰。这种服饰文化既吸收古今中外服饰文化之优,又适合现代人需要的服饰,暂名之曰‘国服’。”
然而,从开始浮出水面到如今的如火如荼,人们对国服复兴一直存有巨大的争议。如果说,上个世纪末期有人提出中国法官袍和学位服(图片五:北大学生设计的中华学位服)过于西化的观点受到不少支持的话,今天的国服复兴运动则受到不少的质疑,尤其是集中在以下两个层面上:
在国服复兴的进路和选择层面上:中国历代王朝都讲究“改正朔,易服色”,服装样式和民族特色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迭经变化,比如有汉服,有唐装,有明服,有清朝的长袍马褂和旗袍,还有现代的中山装等,并无“大一统”的国服可言。那么,到底该以何种款式为国服呢?
在国服复兴的意义和功效层面:提倡国服是否会防碍公民的服饰自由?是否会排斥西方文化?是否会盲目复古?是否会助长中国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如火如荼的“汉服”复兴运动,是否会激起汉民族主义?
显然,上面的质疑是国服复兴运动无法回避和必须解决的。然而,这些质疑与其说是一种批评,毋宁说是一种助益,因为它将促使国服复兴运动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无论如何,国服复兴运动已经成为一个事实,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这样说:中国,已经步入了国服复兴的时代!有理由相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的国服将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
(《华人世界》2007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