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淡宁新书认为中国官员选拔模式值得西方借鉴
来源:《参考消息》(2015年10月12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八月三十日辛酉
耶稣2015年10月12日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贝淡宁(Daniel A. Bell)。
贝淡宁(丹尼尔·贝尔)生于加拿大,拥有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今年6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新著《中国模式:政治精英体制和民主的局限》。
作者在书中对西方民主制度和中国所谓的“一党专政”制度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最终聚焦于两大体制如何选择自己的领导人。该书的核心结论是:中国的精英政治制度原则上是正确的,比西方选举政治更适合中国,西方若了解这种制度的运作模式,也能从中获益不少;中国的选举制度不仅适用于中国,或许也能成为西方可借鉴的替代方案。
全书主体分四章。第一章:民主是最不坏的政治体制吗?第二章:在精英政治体制中选出好的领导人;第三章:政治精英治国有什么问题?第四章:民主选举的三种模式。
该书主要包括三大核心观点:
一、中国的官员选拔由三层不同的“支架”构成
书中所谓的“中国模式”不是指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而是中国的官员选拔方式,作者称之为“垂直的民主精英制度”。作者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形成了“三层支架”的模式——底层的“民主”、中间层的“试验”和顶层的“精英”。作者强调,正是这一模式使得中国无需在中央政府层面引入民主式选举,从而大大缩小与民选政府“绩效”的鸿沟,并取得了现今的经济成就。
第一层支架——底层“民主”,村级干部直选。每个基层单位都确保由一个精英系统任命的书记和一个村级民选领导人组成。通常前者受教育程度更高,这样能确保中央政策在当地顺利实施,即使是一些不太受欢迎的政策,比如计划生育和土地征用。
第二层支架——中间层“试验民主”,糅合了民主和精英两种形式。其中民意调查作为整个选拔过程的重要流程,在高级别的干部选拔中也广泛运用。作者通过观察四川乡镇干部的评选后认为,民主选举和贤能选择相结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重要成果。而中共高层在某一试验区试行取得成效后,就会酌情推广至其他地区。
第三层支架——高层“精英”。“精英制度”位于中国“三层支架”选官模式的顶层,但仍含有民主的形式和试验精神:增加了民主实践环节,如竞争激烈的党内差额选举,以促进政府领导人水平的提升。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这种开放的官员选拔实践和竞争考试最先在某些省份试点,然后在其他地区推广,最后甚至在中央行政机关得以运用。在“三层支架”模型下,中国各层政府选任和晋升官员的模式,既存在差异,又相互包含。
通过回顾30多年来中国政治改革的历程,作者总结了中国模式的原则:越是基层的政府,政治体制就越民主;在基层和高层之间的政府,更容易开展试验,包括试验那些最新的举措和制度;而政府级别越高,政治体制就越精英化。
二、中国的选举模式有三个重要特点
首先,中国模式具有高质量的精英品质。作者认为,中国对精英系统的考察依据三个重要标准,依次是知识水平、社会技能和公共美德。同时,中国政治体制的设计要求领导人在三个方面得分高于平均水平。这与西方选举制度注重地方服务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官员的选拔中,竞争极为激烈。平均一个官员的升迁选拔长达30年之久。中国最高领导人须积累数十年各种治理经验,只有少数人能抵达“制高点”。
其次,中国模式是对儒家传统的新运用。选贤任能是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政治传统,基本的机制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也遗留了不少封建官吏腐败、制度腐朽的弊端。作者认为,今天中国的干部遴选和考核制度,或许可以被视为回归到选贤任能的儒家传统。
在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要求各级官员不仅要具备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还要对全中国和全世界有全面了解,以带领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提升国际地位。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对大多数人来讲,加入政府机关的第一步就是要考上大学,第二步则是入党——大学里入党竞争十分激烈,而党组织最欢迎出身名校、学习成绩好并担任干部的学生。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建立了公务员录用制度。录用考试分笔试和面试,已成为时下中国最热门、竞争最激烈的考试。
作者认为,中国精心设计的官员选拔系统符合政治儒学的传统定位,它对中共的合法性和经济上的惊人成功有巨大的影响。作者同时也揭示了考试制度暴露出中国式精英管理的缺陷,如任人唯亲和收受贿赂、歧视女性,以及缺乏有效的措施遏制滥权等。作者建议,建立开放和可信的媒体,形成有效透明的司法体系,设置独立的反腐机构和以高薪养廉等措施和手段,来弥补中国精英管理制度上的缺陷。
第三是“试验”机制。政治制度的“试验”是中国政府的创新,更是中国体制的力量体现。试验在多个领域都有可能发生,包括尝试全新的实践和创设试验机构。从某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辐射到其他地区,最后推广到全国,允许创新试错,谨慎地推行政治改革。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同样也适用于官员选拔制度。
三、较之中国式选举制度,西方选举制度存在缺陷
作者认为,西方学者及大众媒体普遍对“民主”存在认知误区。多党竞争、一人一票,似乎成了民主政治的最佳代名词,无论一个国家多小或有10亿人口都要符合上述要求。实际上,民主是个复杂的概念。西方的民主选举最后会迷失选举的最终目的。选民往往会受到多重因素干扰,如偏见、错觉等,实际结果易被控制,或偏向富人利益。政党间的恶性竞争和负面竞选也会使得国家政策难以持久,从而加剧社会矛盾。互联网的出现,更使得毒舌论战得以散播,进而危害社会稳定。
与此相比,一党制可以让执政党实行有系统的领袖培养计划,让有潜质的人历经几届大选的磨炼,这是多党制政体难以具备的。因此,西方所谓民主选举,不一定必然带来贤能政府,而中国的“贤能政治”不应被研究者忽视。
作者最后总结道:垂直的民主精英制度,即“中国模式”是在一个大国内调和政治精英制度和选举式民主的最佳方式。如果这个模式能持续改进,日趋完善,那么“中国模式”有朝一日就可能成为“一人一票”以外的、人们可以选择的一个替代模式。作者相信,中国共产党政权已找到了遴选政治统治者的适用模式,该模式既符合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历史,也契合现代政治环境的需要。其不完善之处,也将在中国式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善。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