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海峡两岸儒学学术论坛在济南召开
原标题:两岸学者共议儒学发展问题
来源:《大众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初五日丙寅
耶稣2015年10月17日
中国孔子基金会、台湾孔子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儒学学术论坛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济南召开。来自我国台湾、海外及内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儒家德育思想的精义和价值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儒学在两岸及国内外发展的问题,对儒家的德育思想、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儒家伦理与青少年教育、儒家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信仰,儒家的身体、心灵和精神修炼等内容展开多维度的学术探讨。
“中国自春秋战国时代便走上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文主义道路,那么道德伦理的终极依据在哪里呢?”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看来,道德伦理的终极依据在于反自本心,就是《论语》中的“忠恕之道”。
“《论语》中讲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而已’要求人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不要仅仅以个人的主观欲求为出发点,而是以我希望别人也能如此对待我的普遍原则为出发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张践说。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以市场经济作为物质生产基础的现代社会,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系统逐步确立。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建立在利益关系上,那么共同的伦理道德应如何建立呢?“不可否认,市场交易的双方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你多得一点,我就少得一点。但是我们如果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那么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就会大大加快,获得的总体利益就会更多。”张践说,“这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在道德建设上的魅力,它可以指导人们穿越利益的对峙,为转换‘个体本位’的价值系统与‘集体本位’的价值系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从‘忠恕之道’出发,自我反省、以己推人就可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构建人际伦理;把社会关系延伸至社会政治,反思内心的善性,就能建立和谐的善政,构筑政治伦理。可以说,儒家精神实质完全可以成为建立道德体系的指导和原则。”张践说。
“在儒家经典和各种家训中,突出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七个核心理念:仁、义、礼、智、信、忠、孝。”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介绍说。
他认为,儒家的仁爱之道首先从家庭中开始践行,在父子关系上要父慈子孝,在邻里关系上要宽厚待人。“从亲人的利益出发,站在亲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满足亲人的正当要求,解决亲人实际的困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精神在家庭中的真实体现。”汤恩佳对“仁”做出如上阐释。对于“义”和“利”的关系,他认为,儒家不是无视利,不去考虑利益问题,而是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去获取利。谈到“智”时,汤恩佳指出,当代社会在倡导科学精神时,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倾向,即贬低人文精神,而“仁智统一”就是孔儒人文精神的核心。“信是基础,如果只是口头上讲仁、义、礼、智,而不真实地实践它们,仁、义、礼、智就会变成虚伪的东西。”汤恩佳解释道。
“推进儒家道德教化既要有形式,也要有内涵。儒家礼仪、孔庙、孔圣诞节都是承载丰富内涵的形式。”汤恩佳提出。他透露,近年来,香港孔教学院受到香港特区政府支持,现正在香港兴建首家孔庙,预计投资逾十亿元,在香港建造弘扬孔教儒家文化的平台。“多年来,孔教学院致力于推动将孔子圣诞之日作为香港的教师节和公众假期,在2013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确认自2014年起每年9月第三个周日为香港孔圣诞日。”汤恩佳说,“有了这些承载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形式,对于‘仁、义、礼、智、信、忠、孝’核心理念的推广,有重要帮助。”
“谈到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教育指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君子’,所以,儒家以成为君子之必要条件的‘六艺’教育人们,以达到‘求真’、‘从善’、‘审美’之道。”台湾孔子研究院院长张世良这样总结儒家的教育之道。
张世良认为,儒家的“求真”之法就是以格物致知,向外扩展寻求真知,向内自省发现真我。格物致知就是要增进知识,要从即物穷理上着手,穷究事物之原理。如果知识能完全掌握,意念也就真实而无虚妄,则心能正,身能修,家可齐,国可治。“从善之途,就是以正确的价值判断,发扬德性的美好,止于至善的境界。孔门四科十哲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德性科学。就如‘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这也是儒教教育之道中的重要核心。”此外,“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在张世良看来,能从生活和艺术方面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调。
“儒家的教育之道,希望训练学生有哲学思辨能力,能站在历史的高度,贯通古今,能浸淫于文学艺术的美好。融合‘求真’、‘从善’、‘审美’是儒家教育之道的最高指导原则,从真善美追求到超凡入圣,实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最高目标。”张世良总结说。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