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
“户口”仍然是国学机构问题的症结
作者:郭齐勇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于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初七日戊辰
耶稣2015年10月19日
编者按:10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庆祝建院十周年“国学教育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国学馆报告厅开幕。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代表兄弟高校国学院发言,对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贺。他回顾了高校国学研究机构发展的历程,强调了国学学科设立的重要意义。以下为致辞全文:
各位领导与同仁:大家好!
值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十年大庆之际,请允许我代表武汉大学国学院师生表达我们深情的祝福与崇高的敬意!贵校国学院是一面旗帜,是全国国学复兴的标志,是全国高校五十余家国学教学与研究机构的典范!我们衷心期望贵校国学院越办越好!
一、高校国学机构的现状
1984年,深圳大学设立国学研究所,汤一介先生任所长。其后十多年间,高校陆续建设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等相关学科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以“国学”命名的机构并不多见。2000年初,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更名为国学研究院,与此同时武汉大学设立“国学本科试验班”并在2001年招生。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并重的实体性机构。
从1984年到2005年,高校国学发展得比较慢。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为标志,全国高校国学发展进入快车道。2009年清华大学恢复国学研究院,2010年武汉大学正式成立国学院。2012年,敝校与人民大学国学院等联合发起“全国高校国学院长高层论坛(联席会议)”,首届会议在人民大学国学院举行,当时参加的大约有20余家高校国学机构,其后在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又连续举办了3届。每届参与会议的机构都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全国高校国学机构已经有五十余家。但是,在高校国学机构快速增加的同时,也显示出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两多两少。
其一是虚体多、实体少。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等少数国学院是机构健全、教学科研并重的实体学院,其余多为挂靠性机构。
其二是研究机构多、教学与人才培养机构少。五十多所国学机构中,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设立国学本科专业,人大、武大等自主设立了国学硕、博士培养体系。还有少数学校在国学研究机构招收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等专业的研究生。
二、问题的症结仍在于国学没有户口
导致这一现状的瓶颈就是国学没有户口,没有纳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全国高校的国学专家都有热情来办国学,国家领导人也提倡国学、提倡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国家有关部门至今不给户口,高校在没有给户口的情况下很难给予实质性的人财物的支持、很难支持建设实体性的国学教学、科研机构、开展国学专业人才培养,因为这些投入虽然利国利民利师生,但对于本校在国家各类学科评估、排名中没有帮助。像中国人民大学等少数高校,几届领导都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学院的发展,这只能是特例。
有鉴于此,我愿意根据2015年5月在敝校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高层论坛的专家们的讨论,再次强调国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当时的与会学者(各高校国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研究中心主任等)普遍认为,由国家层面设立“国学”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紧迫性。中国古典学术向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分野和基本面目,以考据、义理、辞章、经世为一体之多面,颇有异于西方体系主导下的大学教育学科体系。数十年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将中国传统学术分割,分别纳入文、史、哲、艺等学科,以至于今日,能够用融通整合的眼光理解和诠释中国经典者愈乏其人。例如儒家五经,是中华伟大文化传统的源头经典,但是数十年来,仅成为文史哲专业研究的语料和史料,六艺之古学遂告式微,或许终将泯灭不传。再如,即便在当下条件优特、以科系为畛域的综合性大学,中文系学生也不再认真通读《诗经》,而且坚定地以为,三礼、《春秋》经传绝不属中文院系应该处理的范围;历史系学生也少有系统精读三礼、《春秋》《尚书》者,同时他们一般认为《诗经》是文学书;哲学专业学生则翻翻《周易》,并认为《诗》《书》、三礼、《春秋》不属于其专业内容,绝不寓目焉。而中国古代围绕着儒家经典所展开的内容丰富庞大的小学、经学学术,其考据方法和义理展开,普通文史哲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是毫无了解和涉猎。因此创立“国学”学科,重新恢复中国古典学术的合理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出能融通、深刻和准确理解伟大经典的人才,有利于完成习总书记提出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任务。
学者们认为,即便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在当代西方学科体系中,神学、古典学研究,也都可以独立于文、史、哲、艺之外与之并立不悖,成为西方人文学术和大学教育体制内重要的支脉。德国文科中学十三年制,让学生专门学习希腊文、拉丁文与基本古典,打下坚实的古典语言学的基础,然后进入大学修古典学。尼采、海德格尔等大家都经过这种训练。中国现代的国学教学与研究,颇类似于西方的古典学领域。在西方,神学、古典学、东方学、汉学等综合交叉性学科各自的整体性得到了尊重。由此可见,即便从当代西方学术体系的视角,“国学”学科也有其设立的合理性。
学者们普遍认同,“国学”学科的倡立,并非要替代现行的文、史、哲、艺等学科,“国学”学术的视野和方法,主要是加强古典语文学(小学)与基本文献的训练,遵从中国古典学术的眼光和进路,例如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基本格局,考据、义理、辞章融会的学问路子,由小学而入经学、由经学而入于史、子之学和文章之学的路向等等,它是对当下按照西学格局而设的文、史、哲、艺等学科的有益的补充。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把握中国古代学术的精义,全面理解中国智慧,以开放心态与当代全球视野与西方文明及其他文明积极对话,有益于传统文化的“两创”与精神家园的建构。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一级学科每十年调整一次,二级学科五年调整一次。上次一级学科调整是2010年,“国学学科”失之交臂。按照正常的时间,下一次应该是2020年。但是也有特例,2000年一级学科调整五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于2005年也破格成为“一级学科”。2014年教育部曾经公布弘扬传统文化的文件,提出加强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新华社、光明日报记者也都为国学学科设立之事写过内参。
如果学界同仁能加强交流,在国学一级学科归属门类、一级学科规范名称、二级学科设置等问题达成共识,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等高校牵头积极争取,在近年完成国学一级学科的突破也不是不可能的。
借此机会,我们再次呼吁。
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姚远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