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学国学不止于背诵,但应建基于背诵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10-29 19:31:56
标签:
宋立林

作者简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历一九七八年生,山东夏津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喀什大学国学院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山东曾子研究会副会长,《孔子研究》副主编,《走进孔子》执行主编等。著有《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讲》《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等。

 

学国学不止于背诵,但应建基于背诵

作者:宋立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原载半岛都市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四月廿八日辛酉

           耶稣2015年6月14日


 

近日一则消息说,闻一多基金会在全国首设一项国学奖金,如果你在武汉大学听国学经典讲座达到一定次数,又能背诵“四书”6万字,可获奖金1万元。消息甫出,就引起了热议。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反对者认为,该项奖金的评选条件“过于苛刻”;也有人认为,对经典的理解力和背诵力并不一定成正比,因此仅以背诵为考察内容似乎不妥。笔者亦想发表一下个人对此事件的看法。

 

首先,我要为闻一多基金会设立此一项国学奖金点赞。近代以来,欧风美雨苏霜(牟锺鉴先生语)盛行于华夏,而中国传统文化却被一次次激进的反传统运动所批判、否定甚至污名化。这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所罕见的。历史经验证明,以为通过不断抛弃传统进而迅速现代化的想法,是虚妄而有害的,不仅“欲速则不达”,更严重得是那无异于文化上的“挥刀自宫”,以至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对于传统、历史、国学是那么的陌生。我们已经有很多人无法认识繁体字,无法诵读自家经典,无法书写优美的汉字。正如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所批评的那样:我们的文化正在走向粗鄙化!堂堂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

 

好在国人正在觉醒。十几年来兴起于民间的国学复兴运动,方兴未艾。在一年半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曲阜,在孔子研究院发出中央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号。他强调我们要有文化自觉和自信!可惜,要真正扭转一百年来形成的反传统态度,形成文化自信,谈何容易!今天大量的国学爱好者、国学批判者,往往喜欢“道听途说”,而不是自己读书思考。闻一多基金会的这一举措,恰恰是要激励国人去读书,去真正下一番工夫。这才是学国学的不二法门:不管你赞成或者批评国学,总要先去读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

 

其次,我觉得该奖金的条件也不算“苛刻”,确实记诵不代表理解,仅仅考察背诵,显然不能算是苛刻。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依然觉得条件过于苛刻,恰恰印证大家对经典过分陌生。今人总是将学习国学经典视为畏途。因为自己失去阅读经典的基本能力,却反过来批评经典过于“难懂”、“晦涩”,实在荒唐。很多喜欢国学的朋友,喜欢听讲座而不喜读书。如此爱好国学,岂不是“叶公好龙”吗?与之相反,去年九月不佞在韩国安东亲睹该国第13回“全国经典暗诵大会”(就是儒家经典背诵比赛),不禁感慨系之。记诵是“小儿科”,但如果将“小儿科”都视为畏途,我们还能祈求什么?

 

第三,学国学当然不能止于记诵之学,但须以记诵为基础。中国经典尤其是儒释道经典,其内容大都关涉于人生哲学,和个人生命息息相关。所以古人特重对经典意涵的体认、体悟,但前提是你得熟悉经典。否则体认体悟云云恐无从谈起。要想跑,当然要先学会稳当地走。笔者在读研究生时,导师“逼”我们背诵,经过努力我们背诵了四书,才真正感到当经典文本烂熟于心的时候,去理解经典就会收“左右逢源”之效。今天很多人自以为有幸生活在现代社会,电脑可以代人去检索,但电脑能代替我们读书和思考吗?其实电脑有了思考能力,那与我们读书思考何干?读书之能有心得,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地读书才能体贴出来的。因此,应该鼓励国学爱好者去背诵经典。只有建基于这样坚实的基础,对经典的理解才可能真实、深刻。

 

因此,不佞作为一名国学研习者,对于闻一多基金会的做法表示钦佩。我们应该乐观其成,更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支持国学发展的事业中来。

 

【宋立林,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国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学院学术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