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作者简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历一九七八年生,山东夏津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喀什大学国学院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山东曾子研究会副会长,《孔子研究》副主编,《走进孔子》执行主编等。著有《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讲》《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等。 |
公平的困境,高校的难题
作者:宋立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半岛都市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八月初八日己亥
耶稣2015年9月20日
在今天,教育公平是最受社会关注的领域之一。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包括升学、择校、选专业在内的各种公平,都存在很大的困境,也因此教育领域的每一次改革都牵动着社会大众的神经。毫无疑问,最近,衡阳南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抓阄”分专业一事,在媒体上热炒,与此有关。
就事论事,媒体上关于南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抓阄”分专业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因为,对于综合成绩前190名学生来说,有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也就是说1/3的学生有自主选择权,但前提是你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足够好;而其他2/3的学生才要进行抓阄选专业。于是有人说,这是不公平的。同样是学生,为什么给予不同的待遇?这不是人为划分等级吗?其实,这种想法,过于矫情。试问:高考是不是以成绩的高低来录取?名校的录取线高,名校的名专业录取线更高,这是事实。你能说这不公平吗?社会已经形成了共识:高考是有弊端的,但是目前为止是最公平的方式。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去指责高校对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分数要求。好的专业对于分梳的要求高,是很正常的。优秀者上,优秀者得利,应该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而且,专业选择是“双向”的,不仅是学生的志愿,还有学科专业的意愿。所以,目前各个高校在大类招生之后的二次专业选择中,往往都会根据成绩与综合表现对学生进行排名,然后按照成绩划分比例,优者自由选择,次者听从分配,没有自主权。
据该系领导说:这次抓阄的方式,是经过领导多次研究、慎重考虑才决定的。确实,对于分专业而言,真正负责其事的人都有体会,无论如何都难以做到让所有人满意,绝对的公平,因此只有次优解。应该说,南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采取抓阄,也是一次创新之举。尽管听起来荒唐,但是其中的苦衷,也需要置身事外的我们予以“同情之了解”。我们看到,在后2/3进行了抓阄之后,系里还给予同学私下对换的机会,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兴趣。
很多朋友批评说:大学生选专业应该凭兴趣,不能拉郎配。按理说,大学生选专业遵从个人兴趣和志愿,是最好不过的。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大学的专业是根据学生的志愿和兴趣来设置的,来个“按需设置”,但这是不现实的。第二,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现实看,在高中阶段能够明确自己兴趣爱好和未来专业方向的不足一半,所以很多学生在高考报志愿时往往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即使在大一、大二阶段,也往往有很多同学不能明确自己的专业兴趣。
其实,高校所面临的专业困境,并不是南华大学的个案,而是具有普遍性的教育困境。我们有几个问题需要反思:第一,大学的大类招生合理性何在?近年来高教领域的一大改革就是大类招生的逐步推行。所谓大类招生,是与以往高考录取以专业为准的招生方式相对而言的。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目的在于减少按专业招生的旧模式下考生报考志愿的盲目性,增加选择专业的自主性和合理性。然而,不得不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大类招生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在操作层面却涌现出意想不到的弊端。热门的专业,想去的学生扎堆;而一些听起来不那么热门的专业,又乏人报名;而且理性择专业的预期并没有出现。
第二,市场化导向的大学教育,是否符合大学教育的本质。有人说,大类招生下的专业分类,是希望能以学生、市场的自主选择,来淘汰一些发展无前景、就业无市场的专业,以达到市场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专业的目的。如果这里说的是职业技术性院校,是可以的。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通识,或说人格。如果大学围绕市场转,那么,大学就成了菜市场。
对于实现公平,苦于没有出路,这是南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难题,也是我们整个教育面临的难题。对于南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勇于探索,应该同情,不必苛责。不从根本上使招生模式科学化,类似的困境便会一直困扰我们。
责任编辑:姚远
【下一篇】【李长春】论《春秋》“大一统”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