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高校课堂来不得“利诱”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11-02 19:29:49
标签:
宋立林

作者简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历一九七八年生,山东夏津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喀什大学国学院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山东曾子研究会副会长,《孔子研究》副主编,《走进孔子》执行主编等。著有《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讲》《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等。

 

 

高校课堂来不得“利诱”

作者:宋立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半岛都市报》2015年11月1日A18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年日辛巳

           耶稣2015年11月1日

 


曾几何时,微信红包火遍了大江南北,尤其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甚至成为一种闲来无事的游戏。但是,没想到人间的“创意无限”,最近竟有老师就将之用在了课堂上。据媒体报道,在扬州某职业技术学院,一位焦老师就用“微信红包”的形式吸引学生,从而实现了学术不翘课。据说,该校学生对此表示欢迎。

 

“元芳,你怎么看?”当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词:“利诱”。从古到今,人类有两种比较流行的管理手段,韩非归纳为“二柄”。韩非说:“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在韩非看来,有两种管理手段最管用:一个是罚,一个是赏。顺我者赏,逆我者罚,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威逼利诱”。这种管理手段预设了人性好利。秦国靠着这种手段迅速地富国强兵,最后一统华宇,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秦帝国。当秦始皇运用这种手段继续治天下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他意想不到的结果:二世而亡。其实,这是在情理之中的必然命运。所以,汉初思想家们在反思这个历史的教训时,最后选择了孔子和儒家的治国之道。

 

在孔子看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管是威逼,还是利诱,都不过是政刑的粗暴管理,它利用的是人性的弱点,也只能助长人性的弱点,使社会走向堕落。这种做法见效快,但是难持续。上面的焦老师运用“微信红包”的新潮技术手段,来实现大学课堂的高出勤率,其实不过是这种思维的体现。窃以为,这种做法恐怕难以持久。该做法就像大街上的流行歌曲一样,具有新闻意义,可以博眼球,但不具有现实的推广意义。当然,如果这一做法得到推广,恐怕是中国教育堕落的另一种表现了。

 

孔子强调一种好的管理应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通过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并以柔性的社会规范予以约束,实现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其实,高校管理亦不出此道。“威逼利诱”的管理都属于“以力服人”,正如孟子所说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因此应该学习孔子“以德服人”,得到学生的“中心悦而诚服”。

 

在我看来,在高校的管理中,“德礼并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里的德包括“师德”和“生德”,即老师的职业道德、传道意识、学术能力、授课艺术,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尊师重道意识等等的建设刻不容缓。但是礼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所谓礼,就是如何确立大学秩序,包括师生关系,课堂秩序,这绝非可有可无的。

 

当学生逃课现象出现时,我们习惯于指责老师讲课没本事,但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偏见。很多大学生几乎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懂得了“大学”的“自由精神”,要么逃课,要么当“低头族”,这个时候就是把“大师”拉到课堂也无济于事。“读书这么好的事”,居然被本该读书的人弃之如敝屣,大学的精神何在?中华民族的希望何在?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会走向哪里?

 

大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课堂?流行的见解是:大学课堂是“自由”的,喜欢的可以听,不喜欢的可以走。我们有很多“民国范”的典型事例,比如钱钟书等等,具有巨大的权威性,使我们确立了一种成见:大学课堂与中小学不同,是自由市场一样的地方。但是,这确立在人的理性成熟基础上。时代不同了,尤其是老师也不能将“不负责任”当作“自由”。高校对此不能视若无睹,以“自由”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而放任放纵,败坏中国教育,贻误国家发展的机遇。若此,则“罪莫大焉”。

 

其实,问题在于我们的学生缺乏成熟的理性。近年来在教育方面的偏失,使得我们的学生没有养成“独立精神”,没有成熟的“理性”,往往是把“任性”当“权利”,把“放纵”当“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放任自流地“散养”式培养肯定会出问题。为此,课堂上的师生应该有合理合度关系的确立,应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这种关系应该确立在对道(包括知识、学术)和作为传道者的老师的尊重上,同时赋予老师一定的权利——管理课堂的权力,这需要在制度上予以完善。这样才能在促使学生尽快成熟的基础上,激发其人格独立,理性认知,及自我负责,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大学教育”的目的。这就是我所谓“礼”的重建。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