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我所理解的历史的温情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5-11-09 21:28:02
标签:


 

 

 

我所理解的历史的温情

作者:姚远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廿七日戊子

           耶稣2015年11月8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购买了钱宾四先生的《国史大纲》,因为之前一直看的电子版,拿到实体版后突然想起了“对本国历史的温情”这句话。说到温情我想到我前一阶段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何古人要求先通经、礼再去读史书?

 

中国古人历来对史是有一种温情的。可以说中国的历史的主线是以经、礼为标准进行发展,在这套标准面前很轻松地可以让人辨别是与非,故而古人写史书哪怕不在眼前根据后来的结果也能得出那么多的细节,因为史观掌握了撰写华夏历史的核心。

 

当代经常有人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历史,观看历史。说史记虚构太多,水分太大,因为很多描写太细致,仿佛一本小说一样,史实性不强,文学性极强。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不懂本国文化的观点。古人学习自然有古法,那些描述或许并不是虚构,而是太史公用家学分析出的情节,甚至可以说是对于古人那份信任,对华夏历史主线的一种把握。那有人说了,是什么让太史公有这种功力去撰写?个人认为,就是对“历史的温情”。

 

如果我们继续用当代这种完全考究的方法来剖析中国历史那得出的未必是华夏的历史,就好像一个人去看病一样,中西医各有家法,虽然目的都是为了看好病,但有人会评价“西医看病拿你当器官看,中医看病拿你当人看”。

 

我在这里并不是否认前辈们的努力,而是阐述我作为华夏文化爱好者的一份心声,华夏历史有华夏的规矩,如果胡乱借鉴那我只能觉得这些人根本是不懂华夏历史。

 

最后我想总结一句,我认为经、礼学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不通经、礼就不通史,更不通华夏文化,所以与其煞费苦心挑古人错来抬高自己,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好好学学经、礼学,好好了解下自己的文化。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