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真的了解儒学吗?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点评
作者:周工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廿二癸丑
耶稣2015年12月3日
刚回应了一篇对陈志武的批评,《与陈志武先生商榷:市场化与儒家矛盾吗?》。今天又看到陈经济学者对儒学的批评,《陈志武: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问题太多,只好就再评一下。看到批评很开心,解决问题从讨论问题开始。当然非常期待陈先生的深入讨论,不过以以往的批西化派经验看,这基本不可能。
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是要珍爱、守护我们的家庭价值,还是要消解家庭价值,这是问题的根本。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没文化的时代,我们要重建道德,要珍爱我们的家庭,只要这一点明确了,其实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
我们的家庭价值是普世的,是正道,这是任何宗教背景家庭不能比的,这没什么好讨论的。。西化派有个基本特点:以美国为标准,主题先行。陈此文亦如此,以美国家庭为标准,来批中国家庭,进而批中华文化,这就是此文的基本主线。
问题是欧美的家庭是标准吗?中国的家庭未来会美国化吗?这还用讨论吗。学者们怎么讲,其实无所谓,没有中国百姓会在意他们,自话自说罢了。欧美经过神教中世纪,虽然有近代人文的启蒙运动,但并不彻底,是近代人文与宗教共存的格局。同时宗教的重神抑国抑家的基本要求,也塑造了近代人文的基本格局,他们的人生/家庭价值还较原始。这点在《再论中西文化》中有讨论,附于后,不赘述。
陈把家庭简化为经济关系,认为经济问题是家庭的根本问题。这种功能主义/经济主义是很成问题的。其实简单想,家庭的价值,肯定不止是钱(经济/金融)的问题。家庭关乎生命本质,关乎人的价值,其次才是需要的问题,再其次才是物质条件/经济问题,最后才是钱(金融)的问题。只要有这个常识,讨论就没多大意义。如果换个农村大爷大娘和陈经济聊一聊,效果会大不同。不过陈先生应不屑和农村人聊天罢了。其实不止是西化派,包括儒家学者也应和普通百姓聊聊,甚至多看看动物世界,生活中有大学问。农村大爷大娘可能对生命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我们的学者多漂在浮华的文字里,沉溺在书中,而忘了生命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什么?家庭是什么?祖先/父母的价值是什么?儿孙是什么?这和西方古老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样,关乎生命本质。祖先/父母是我们所来,儿孙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所往,我们是生命长河中的一段。让生命之河绵延不绝,这是我们最主要的责任,这就是生命最根本的本质。有生命的存续,才谈得上文化的发展,不然文化发展有什么用呢?经济有什么用呢?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呢?还谈什么金融呢?生命存续,这也是动物的本能,可惜,我们的学者们忘记了这个事实。它粗浅吗?未必。
儒家最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人的存续是人的根本价值。同时,人是文化的人,人是道德的人,人是不同于动物的存在。儒重文化,期人人成理性之人,因学、因理而信,人文化成而为人,进而及于君子圣贤。而不是依于鬼神宗教。作者否定理性人文之儒学,赞美五四之理性科学,却又在赞美神教天主教(基督教),这不是很矛盾吗?不过,中国特色西化派,多是这种矛盾杂合体。
家庭,承载着基本的人伦道德。当家庭的价值消解了,夫不夫妻不妻,父不父子不子,道德还在哪里呢?家庭,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他是人的价值所在。当经济学家只从经济看家庭时,这只是动物性生存。是低级价值。即便抛开人的价值,谈需求,人的需求也不止衣食住行这样简单,还有更多高层次的需求。家不止有经济功能,也是自治的基础和保障。当家庭解散时,人就是随风飞扬的沙子,随专制之风而舞。很美吗?它的学名叫雾霾。
陈把家庭简化成经济问题,把人的价值简化成经济需要。以解决养老问题,消解孝道,消解家庭价值。但很浅白的道理:养老院不是天堂,这不必讨论。金钱(金融)可助人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家庭是本质,它的功能是全面的,金融只能做为辅助手段,因时取舍,而不能舍本逐末。
就经济金融问题谈,即便物质再极大丰富。鄙人也不赞成搞北欧式的福利模式:高税收高福利。且不说中国规模庞大,情况复杂等诸因素。资源本是人/家庭的资源,为什么要国家集中起来,再搞计划分配呢。这种超越家庭的大计划本身就是反自然的。为什么不让家庭作为更自然自主的资源主体呢。资源/福利应向家庭倾斜。没有谁会比父母祖父母更爱自已的孩子,圣人也不行,我们应珍爱、守护我们的家庭价值,这是万古不易的价值。
上一篇批评也讲了,陈批三纲,其实是在批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君臣没了一百多年了。现在中国是妻为夫纲,子为父母祖父母纲的时代,你再去批三纲,真有时空错位之感。我们的新文化百年,把文化革得差不多了,从太平天国男女分居起,家庭价值、人伦道德被推残得体无完肤,至今流毒不尽,看看各种假货有毒食品,我们的道德败坏得还不够吗?还要怎样消解?你到底想干什么?
反文化之后,法家其实就自知或不自知地存在于各学科、领域。甚至很多自称儒家者,其实也是法家,自知不自知罢了。重点从作用、功能,从强大、效率等等分析问题,而不是从仁义、人本原是什么、人应是什么,这些角度考量问题,流于法家基本就是必然的。这种事例早有了,荀子求强、以礼为本,流于法家秦制。千年故事,如此而已,今天的又会有什么新意呢。
上一篇批评有其它相关论述,不赘于此。以下具体讨论原文:
1, 陈文:“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
评:文化不是东西,文化是使你成为人的东西。人文化成,因文成人,因道成人,因德成人。因道成人,走人道的才是人,走禽兽之道则禽兽矣。因德成人,道德是人的名字,有道德的才是人。因文成人,人因文化而别于动物,有文化的才是人。即人是有道德的人/动物,人是人文化的人/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文化,而不仅仅是基因。只有基因是不够的,这只是动物学意义上的人。一词见褒贬,可见西化派与五四、文革一贯的反文化底色。
2,陈文:文化内涵必然是因某种需要而生,同样会因为某种不需要而死。换言之,一旦文化的某种功能能由其它更受社会欢迎的东西取代,那么那项文化内涵的生命就会结束。
家族、宗族就成为主要的经济互助体和社会共同体,,“儿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种”,这个“孔家店”只有一个目的:保证父母、兄长以及其他长者的投资有回报。
父母也许爱子,也许不爱,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儿女长大后要“孝”,这是保证父母投资有所回报的关键。“养子防老”是保险和投资的概念,而“孝”则是儿女履行隐形“契约”的概念。以“孝”和“义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为了降低这些隐形利益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安全而设计的。
评:说这些话,这就是法家了。儒法之争又有了时代形式。儒法之争两千年,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是在古代法家是上不了台面的,虽然它是“里”,但今天它又改头换面以各种形式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当我们鄙弃人道、反文化,走上法家就是自然而然的。我原来也讲过,反文化之后,法家其实就自知或不自知地存在于各学科、领域。甚至很多自称儒家者,其实是法家,自知不自知罢了。从作用、从功能、从强大、从效率,而不是从仁义、人本原是什么、人应是什么,这些角度考量问题,流于法家就基本是必然的。这种事例早有了:荀子求强、以礼为根本,流于法家秦制。如此而已,今天又有什么新意呢。
3.陈文:先要说明的是本文不谈及儒家“三纲五常”中的“五常”等处世之道,原因是,像“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规范是世界各文化的普遍价值,并非儒家文化独有,否则我们中国人出国之后就不会有与别人交往的任何基础。
评:只要认同这一点,还有什么好反儒的呢?儒学不就是这些吗?承认这些,其实是承认儒学就是普世的。问题只在分清,什么是真儒假儒罢了。这些是儒学的根本义理,即其他义理/观念要以此为标准检验。合于“仁、义、礼、智、信”的就是对的,不合于“仁、义、礼、智、信”的就是错的,就不是儒学。这个儒学的核心、根本你避而不谈,怎么谈儒学呢?只挑后“儒”的错误谈,关键是什么人都可以自称儒,你到底批的是什么呢?是不是儒呢?最好要分清楚,孔孟儒学、皇家儒学,法家儒学等等。一锅煮,把什么都看成儒,都当成孔孟。这就是基本常识问题了。学问是吃火锅吗?一锅煮,什么东西捞出来都是汤味,这是不行的。
4,陈文:本文的反思集中在儒家“三纲五常”中的“三纲”。
评:三纲,其实是法家的,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中。董仲舒又借过来说,和孔孟没关系(秦晖先生有此论)。批了半天,没弄清楚什么是儒,其实儒表法里,批了半天儒,其实是批法,批法里。作者本身即法家格局而不自知,法家批法,也是一景。
5,陈文:所有动物都有其文化。
评:这个问题大了。动物是本能。谈动物有文化,这开创了学术先河。虽然动物也有使用工具的能力,不同地域的动物或有不同的鸣叫方法,即有原始语言雏形,但谈这些是文化还太勉强。此论可得诺奖。
6,A,陈文:所以,连马也体现出一定的“家庭观念”,“家文化”。。“家”作为基本生存单元是动物的共性。
评:人人生而是儒家。儒依于人性,进而人文化成于君子圣贤。而不是反人性、反本能的。慈为仁之本,动物有母爱/慈本能,可见慈是本性/本能。动物都有基本的家庭形式,可见家的本然属性。
6,B,陈文:各类文化都重视家庭,这是人种生存的基本底线。
评:这样说话就有常识问题了。基本的佛教不谈了,要出家。男女分居的太平天国重视家庭吗?连康有为、熊十力这样的“大儒”都要解散家庭,谁想得到呢?
宗教都有重神抑国抑家的特征,信徒而重家重国,谁还重神呢?爹亲娘亲没有神亲,甚至爹不亲娘不亲,只有神亲。基教徒不是反对祭祖么?甚至有教徒在清明节堵路,阻挡国人祭祖。怎么能讲神教重视家庭?与父母/家庭争信众,教权与政权之争,这些是基本常识了,作者不懂吗?
基教重视家庭吗?《圣经》:路加福音12:51-53)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么.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分争.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分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
(申命记13:5-10)那先知或是那作梦的既用言语叛逆那领你们出埃及地,救赎你脱离为奴之家的耶和华你们的神,要勾引你离开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行的道,你便要将他治死.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你的同胞弟兄,或是你的儿女,或是你怀中的妻,或是如同你性命的朋友,若暗中引诱你,说,我们不如去事奉你和你列祖素来所不认识的别神是你四围列国的神,,你不可依从他,也不可听从他,眼不可顾惜他.你不可怜恤他,也不可遮庇他,总要杀他.你先下手,然后众民也下手,将他治死.要用石头打死他,因为他想要勾引你离开那领你出埃及地为奴之家的耶和华你的神。
7,A,陈文:并且这些哲学与文学发展基本限于士大夫的小社会内,对绝大多数为文盲的社会的精神生活影响有限。
评:儒学源于本性,化成风俗,深入人心。儒学其实对百姓的影响更深,西化,更多的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堕落罢了。只要对比一下中国人和外国人就很清楚了,你再有钱,还是不一样,就是文化不同。
8,A,中国并没像西方那样有系统组织的宗教(作者的宗教倾向,宗教问题,启蒙运动),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儒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在这种缺乏正式的理性与非理性生命观的社会里,大众的精神世界只好由“牛鬼蛇神”迷信来支配,看不出这种精神文明高级在哪里。反倒是汉代进入中国的佛教、明代进入的天主教以及其它基督教扩展了我们的精神资源。
评:看到这里还能说什么呢?不肖子孙,禽兽之言也。
8,B,第二,或许,有没有以宗教或者理性学术支撑的精神文明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把生活重点放在精神追求上,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中国人追求的精神生活或许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家庭温暖和亲情。但是,人之间的友情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有不同偏好、不同性格,即使是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性格与喜好也难以相同,他们除了知道彼此是兄弟姐妹而“应该”有亲人关系外,不一定有心灵深处的相通,不一定有出于“自愿”的友情。。就像包办婚姻。
注:让大家看看,这是人话吗?
8,C,第三,中国文化的核心重点在于维护“家”的经济功能,轻视其社交与情感功能,这必然抑制中国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注:让大家看看,这是人话吗?
9,第三节,美国家庭如何好,中国家庭如何坏,这节没有讨论的必要。这是与国人为敌,有几个人会信呢?这样的西化派,会有前途么?
10,陈文:中国的学术两千多年围绕儒、法、墨、道家打圈圈。
第四节,陈文:遗憾的是,时下的新儒家学者还是不能走出用文化来谈文化的圈圈。
评:陈先生会多少门呢?即便是经济,真的通了吗?我们离4年一次的诺奖还有多大距离?会比中国足球近一点吗?邹恒甫先生说他在世界经济学家排名中最高,中国学者基本都在200名以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美国公布世界顶级经济学家排名(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0ce773010151c6.html
中学西学之较,儒学博大精深。这样讲不是空发感叹,鄙人系统地扫过西学经典,欢迎陈生生以其它学科方法批儒,或组织其它学科诸人批儒,有批必复。其实很多西化派是没读过几本西方经典的,多是局限于某一科罢了,问题就在这里。
后几节早讨论过了,实在没讨论的必要,附再论中西文化,算是回应吧:
《再论中西文化》
持物而锢与思维之难:就是在西方近代人文与宗教妥协,二战刚过,反智主义(反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兴起的这种解构格局下,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说,在中华文化视野下如此幼稚的学说,在西方人文困局下竟然风行,如此矛盾,正反应了思维、探索之难。此亦持物而锢之必然:找不到路,就宣布没有路,皆大欢喜。
两个极端:不是依附于神,就是完全独立的个人主义。没有家的位置、进而推及于社会,以形成完美人格及伦理系统。这是西方近代人文和宗教的共性。近代人文在对宗教的反动中继承了这一点:他们是同质的。人群二分,这是近代人文之大局限。这即有矫枉过正的问题,又有文化心理结构传承和理性思维之不足。
启蒙运动诸家多道德败坏者,以此讲则启蒙对宗教的发动亦不能不说为矫枉过正。中人对思学者有极高的道德要求,基教当然也如此,但西人苦于基教即久(道德戒律/权力),则反“道德”要权利/自由,此亦启蒙运动之特色。如卢梭,其它道德且不讲,他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送进了孤儿院,中国人看来如此不可思议,它却进了先贤祠。
与此对应,中国的西化论者也是反道德、反传统的。此乃千古奇景:历来在野的都有两个共同点:唱高调,画大饼。在野嘛,什么事没干,当然唱高调的空间极大,近于可以胡说的程度。但西化派不同,反道德,做小人。把自由和道德强行分离,以真小人自居,这连梁山都不如:人家还叫忠义堂聚义厅,还挂替天行道的大旗。秦晖先生说“问题殖民”,学术不足,知识太窄太浅,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已的问题,有几人躲得过?
西方之强,唯在启蒙运动所立之基,近代之成皆在于此,其后再无大家。进而二战之危局反成反智/倒退之机,故以反理性/解构为能事。建设为大,销解为小。后现代亦非一无是处,其消解神圣,放纵个人,亦启蒙运动之继也,一脉相承:个人主义,个性解放。此实启蒙运动之理性不足之必然。思维之难,时势之限,此局亦无可如何之事。然其路必复归于建设,故其必归于理性之复兴。
启蒙运动本有不足。其兴也基于反神权宗教,问题限定路径,其相反相成之势,必限其格局。于权利要自由,反神制扬个人。后现代诸思潮/运动虽反启蒙之理性,然于此则同。其性解放等诸运动虽不得其正,然对神教之根本消解,其脉其功则一。
西方近代人文同构于基教:基教倡性恶,西方近代人文亦不知性善。基教反家以依神,近代人文亦不知家之重。基教育信众,近代人文亦不知有圣贤人格。宗教人神二分,近代人文亦人群二分、对立。相反相成,格局如此相似。呜呼!缺失如此之大,唯得中、希之理性二字,初阶理性而已。
启蒙运动因反神而同构于神:其重也个人,未及人之所来所往,不知有家,不知人之根本意义。故其理基于原子化之个人,未能系统全面建构理论体系。重个人的解放,达成政教分离,促成开放之局,固已足其时之用。但未及人之根本伦理/人道之深,其理性不足,而止于此。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之进步,正渐深入而近正道,如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兴,人称第三思潮。然马斯洛本人亦限于西方之格局而不自知:个人主义。神教反家以重神、启蒙运动、后现代,皆重个人,于此则一。故马氏曾言其不理解中国所谓“圣贤”之群体/公精神。即,其可理解。修身,但不太理解齐、治、平,以之为“病态”。
心理学研究几阶段:从动物、到病人、到健康的人。研究动物,如条件反射一类,研究病人,如弗氏,至人本主义始研究健康人、研究人之可能性。然马斯洛氏亦不理解“圣贤”,其格局如此,实因只知个人,不知有家;只知有子,不知有母;不知人之往来也。知母性则知圣贤心,圣贤之心,近母性之心也。
圣者多母性之心,贤者多孝子之义。圣由仁至,忠由孝成。虽发于人之性,必成于群之行,非止于“个人主义”而已。修齐治平,是谓明德至善,君子进德之阶也。只知个人,不知有家,不知有群,此西方二千年之大局限也。虽启蒙运动及后现代,亦未撼动,格局之限,不亦大哉!
中国文化全面系统地看人:亲生子续、修齐治平。知此,则始为全面健康之个人。学者常言“个体性、社会性”,此实西方话,中国无此问题。儒学实寓社会性于个体性之中,始为完整健全之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身看似个人,治平看似为公。实齐、治、平,亦修身之道也。
以个人、社会二分,此实为现代西方之思维,亦西学个人与社会二元分裂之病灶也,而儒学实为统一之整体。人不可独立于群,人、群之理岂能二分。群,多人而已。人人为君子,则群自安。故儒学说君子圣贤、修齐治平,此为一个整体,不可强分。君子人格,实最健全之人格。
心灵的家园:西方近代人文未建立起健全之人格及伦理系统,故其信仰信差,只能完成政教分离之任务,却无法完全取代宗教,是以在西方近代人文与宗教妥协共存。“心灵的家园”,家园这个“家”字,中国人用得极其自然、贴切。而西方人“The home of soul”这个Home用得亦极其朴素自然,但其学者却没有发展出关于Home/Family之伦理系统,时哉,势哉!
西方近代人文,齐家之境亦未达。其学者齐家之论且不及,其局限之大,聋瞽亦可知之。中华几千年远迷信宗教而以理性人文立国,岂虚至哉。呜呼,百年学者之论,悲哉!
◆
@思想聚焦
"如果我们的家庭失败,我们的成就将黯然无光,因为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也因此,做父亲是我这一生中最好的工作。"——奥巴马
愚按:人心之所同然者,家也!人人生而是儒家,西方文化虽有不及,然人心人性不可掩也。
责任编辑: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