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当现代儿童遇上《弟子规》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12-17 15:36:29
标签:
孙海燕

作者简介:孙海燕,笔名孙齐鲁,男,西元一九七八年出生,山东鄄城人,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中国思想史、人性论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陆门禅影下的慈湖心学——一种以人物为轴心的儒家心学发展史研究》。



当现代儿童遇上《弟子规》

作者:孙海燕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独家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一月初七日丁卯

            耶稣2015年12月17日

 

进入21世纪,传统文化一热再热,许多具体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孩子该不该学习蒙学读物《弟子规》,已成为让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与此相关,社会上围绕《弟子规》的争论也一直不绝于耳,各路人马的观点几乎是冰火两重天。

 

当代净土宗一代名僧净空法师,宣称“没有《弟子规》,你的一生努力最后都等于零”,他和弟子陈大惠、蔡礼旭等人,结合着佛教的因果报应,多次宣讲此书,感化了大批民众。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则把《弟子规》一路讲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他锦心绣口,循循善诱,征服了广大孩子家长的心。在民间积极弘扬儒学的赵法生先生,不仅肯定《弟子规》的教育效果,而且从学理上论证《弟子规》与儒家的根本精神无违,强调说“家教传统的中断和数代人的礼义缺失,才是《弟子规》走红的时代动因”。

 

然而,另一派人则把《弟子规》打入十八层地狱。中山大学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袁伟时,对《弟子规》便深恶痛绝,认定此书会摧残孩子的心灵,当听说中山大学要求入学新生学《弟子规》,连称“这是大笑话”。一些弘扬国学的名人,对少儿背诵《弟子规》也深表异议。龚鹏程先生就认为《弟子规》算不上什么儒学经典,在蒙学读物中也是最差的,即使要背诵,也轮不到它,《三字经》、《千字文》就好得多。刘梦溪等先生的意见与龚先生略同,或认为该书对孩子的束缚过多,或认为该书内容上粗浅斑驳,不足为训。

 

去年以来,围绕《弟子规》争议的突然加剧。事情源于一对父母不满孩子学校强制要求背诵《弟子规》,从而给当地教育局写信,对该学校提出抗议。他们声称此书是“精神雾霾”,“一股传统专制社会的腐臭扑面而来”。该信结尾还附上了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师、全国百佳幼儿园园长王立华女士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文章。该文认为“《弟子规》整体上来讲,是封建糟粕多于精华”、“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培养奴才和顺民的教科书,不适合现当代社会。当今的中国更需要民主意识、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

 

在后来的争论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邵建和杨早。邵建看法是:“《弟子规》并非无瑕,但基本说来,是一本好书”,此书向孩童“提出一些待人接物的规范”,是“君子养成之基”,“读一读,真不坏”。而杨早则针锋相对,认为“想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公民,而不是愚忠愚孝的臣民”,就要远离《弟子规》;他同意《弟子规》是“精神雾霾”的看法,声称“反正打死我,我也不想让儿子吸收这种‘孩童长成的必要的精神资源’(邵建语)”。

 

在此论争中,支持读《弟子规》的学者似乎不占优势。但那些反对的观点,也实在有太多的似是而非处。窃以为《弟子规》虽远不能与《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相提并论,但作为后者的辅助,此书通俗易懂,向儿童提一些为人待物的具体规范,“虽不中亦不远”,“其恶不如是之甚也”,自有“三百千千”等其他蒙学读物不能替代之处,对纠正我国当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知识与规范严重失衡等问题,仍有其不可或缺的补救价值。

 

首先要明白,《弟子规》不过是旧时家长或师长用来教导子女、学生学习一些做人道理和礼仪规范的书之一,关于书中道理和规则,是否须要改进、如何改进都可以商榷,但我们不能上纲上线地一口咬定它是封建统治者培养奴隶和顺民的教科书。今天的小学生守则,也要求孩子要这样勿那样,难道也是在培养奴隶和顺民吗?至于有人认为此书是“父母本位”而非“孩子本位”,故压抑儿童的人性而罪莫大焉。要知道,《弟子规》的施教对象,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有人说大人更应该学,是另一回事)。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严重不足,是非感还没有形成,这时候维护家长的权威地位,甚至向孩子作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价值灌输仍是必要的。——大家试想,此阶段的孩子与家长发生分歧,是不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家长是对的?父母要求孩子讲礼仪,不碰电线,不玩火,不打架,难道就会造成子女的“逆来顺受”性格吗?依我看,从现代很多家庭的现实看,孩子我行我素的多,逆来顺受者少。加上社会整体风气差,你让孩子学一些诸如《弟子规》中的做人规矩还怕他不学,或者学习效果打了折扣,何况你旗帜鲜明地反对他学。一些道理,你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懂,但性与习成,道理虽然懂了但脾气业已养成,如不是在现实中碰了壁吃了大亏,或一路有良师益友时时提醒,改变起来又谈何容易!老实说,对一个蒙学阶段的孩子,你鼓励他要追求什么人格独立、自由幸福,甚至要有批判精神等等,带来的问题恐怕更多。《弟子规》中“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之类,即使有流弊,也不会妨害到孩子一生的成就。总之,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看毋宁抱着“宁拙勿巧,宁低勿高”的态度,宁可让孩子“迂腐”一点,也不要以追求“自由幸福”为幌子,任其自以为是,甚至无法无天。

 

很多家长让孩子学《弟子规》,正是为了让孩子在人生旅途中能够抵制诱惑,少走弯路,不走邪路,做一个有规矩、有才德的君子(当然学《论语》等国学经典的目的更是如此);这固然是在尽自己的教育责任,但终究仍是为了给孩子指一条更长远的幸福之路。一些人反对孩子学《弟子规》,往往有一种义正辞言的理由,说什么“请不要给你的孩子那么多道德绑架,孩子是独立的人,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之类的话。难道让孩子学《弟子规》的家长,在德行和智力上都不如孩子,故而误把儿女推进火坑,葬送了他们一生的幸福吗?或者,这些为人父母者竟抱有自私自利之心,担心儿女不给自己养老送终,要把儿女从小培养成自己的奴仆吗?我的看法是,尽管《弟子规》的少量教条存在一定问题,但绝大部分条目仍是儒家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可算是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修养之道。其中个别教条,如“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确有明哲保身的意味,此固然偏离了儒家精神,但这类语言极少,在《弟子规》中出现则是可以原谅的。诸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类,固然代表更高的儒家精神,但作为规矩过早地灌输给孩子却大非其宜。


遗憾的是,现代人接受了一点“自由”、“人权”、“独立”的观念,就不加节制地到处滥用。这些观念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不容否定,但一用到儿童教育中就可能漏洞百出。你说子女对父母“须顺承”不对,难道你要教孩子“要反抗”吗?你觉得“挞无怨”不对,难道你要孩子怨恨、报复父母吗?须知“自由”从来不是无条件的,孩子人格的独立,也是在后来成长中逐步实现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汪曾祺名作《多年父子成兄弟》,在理论固然有此可能,但毕竟要在儿子成年之后,且这种父子关系,只能在极特殊家庭氛围中才能养成。未成年孩子听从父母师长的话,怎么就有损独立人格了?我想,蒙学阶段的孩子即使盲从父母师长,其好处也会远远大于坏处罢。

 

有人或许说,西方儿童不学《弟子规》,也不像中国人这般强调顺从父母,长大后也没见得就比中国人素质低。殊不知,这正是赵法生先生所说传统文化被打倒,“家教传统的中断和数代人的礼义缺失”带来的恶果。试想,如果传统的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之类家教精神都还洋溢在家庭教化中,今之父母又何必非要学这种根本算不上国学经典的《弟子规》呢!另须明白,西方的“自由”、“民主”绝对是好东西,但它们要同基督教等文化配合才能发生较好的作用。而我们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弱,故须要施之于儒家的道德教化,使一个人自小从道德人伦中培养敬畏之心,筑起伦理道德的底线,此正所谓“以道德代宗教”者也。比如“孝道”这一伦理,在外国甚至可以没有,而在中国则不行,因为外国另有一套文化和制度来弥补代替它。你说《弟子规》违背了民主自由一定要远离,但你会让孩子学习《圣经》故事,经常带他们去教堂接受灵魂的洗礼吗?你能从根子上改变中国漫长的文化传统的孝道心理或者中国人的整体文化期盼吗?因此,《弟子规》中的许多条目,你大可以高举着“自由”、“人格”的鞭子去拷问它,但你不按照上面的话去做,整个社会又会反过来骂你。实际上,仔细品味《弟子规》中“勿谄富”、“色不媚”之类的话,也并非一概否定人格独立。至于书中要孩子“谨慎”、“守信”、“友爱”、“亲仁”、“好学”,哪一项不具有正面价值,怎么一律都成“封建糟粕”了呢?

 

有人看了《弟子规》,气愤愤地说,这些规矩父母都做不到,何必难为小孩子?这也是没头脑的话。父母当然要守规矩,当然要给孩子作表率,甚至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嘛!但问题是,这毕竟是《弟子规》,不是《父母规》呀!还有人会提一些表面看来很尖锐的问题,实际上却逻辑不通,比如《弟子规》要求孩子孝敬父母,但父母是人渣怎么办?要求尊敬老师,但老师是禽兽怎么办?要求乐于助人,难道该帮助杀人犯杀人?这类人把每种普遍性道德都下放到一个特定场景中加以反对。你说人有病应该去看医生,他就说遇到庸医怎么办?总之有法子质疑你。如果此逻辑成立,任何道德规范都变得不堪一击,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那么,《弟子规》是否就没问题了呢?当然有问题,但问题毕竟是程度性,而不是本质性的。譬如,少量教条对孩子过于严格,如果引导不当,的确可能存在压抑孩子创造力的问题;又譬如,文中个别规矩确实不适合当今社会,讲解时要善加分辨;另外,文字上也不够优美,等等。我本人固然不赞成那种采取极端方式强推《弟子规》的做法,因为这样容易引起人的反感而适得其反,但总体上却是赞成孩子学习它的。《论语》、《孟子》都可以批评,《弟子规》当然更可以批评,但我们今天的整体教育状况,已可谓百病丛生,别有更值得反思挞伐之处,还远不到大张旗鼓、吹毛求疵地批判《弟子规》的时候。

 

最后说一句,传统学问的真髓在于学以致用而非纸上谈兵,如仅仅把《弟子规》当作儿歌,或只是认字的入门,固然不会有什么流弊,但也违背了家长们让孩子学国学的初衷,买椟还珠了。

 

 责任编辑: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