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作者简介:方朝晖,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枞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2002)《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册,2001)《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学统的迷统与再造》(2010)《文明的毁灭与新生》(2011)《“三纲”与秩序重建》(2014)《为“三纲”正名》(2014)等。 |
静养的现代意义(修订版)
作者:方朝晖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廿五日丙辰
耶稣2015年12月6日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很荣幸到天台和合文化园与大家一起交流。天台山是久负盛名的文化圣地,能够到这里来,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静养作为修身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个题目可以从很多不同角度来讲。人们通常容易把修身当作养生来理解。严格来讲,修身与养生是有区别的。一般人讲养生,主要是为了长寿,而修身主要是人格是否完善的问题,比较重视心理的健康。
这里我想重温一下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即《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根据小说,这则故事发生在公元228年的西县,诸葛亮同两千名文官搬运粮草的时候,遭遇司马懿率15万大军直逼城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诸葛亮想出了空城计来麻痹敌人,最后成功脱险。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们常说他神机妙算、智商过人。其实,从空城计的具体过程可以发现,故事主要不是说明诸葛亮多么神机妙算,而且展示他与司马懿之间的心理对决。诸葛亮是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才想出了空城计。所以他使用空城计,不如说是赌一把。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做。
要理解这则故事中的哲理,我们还要认识到,诸葛亮遇到的不是像张飞这样的猛将,而是一位像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如果他遇到的是张飞,很可能张飞会立即冲进城去,毫不犹豫地将诸葛亮生擒活捉。但是司马懿与张飞不同,他非常谨慎,不随便冒险。当他看到诸葛亮弹琴的时候,想到的是细心倾听诸葛亮的琴声。因为他自信,以他对音乐的掌握,只要诸葛亮弹琴的时候有半点慌乱,他一定能听出来。但是经过非常认真的倾听,他发现诸葛亮的琴声没半点破绽。所以他断定城中必定有埋伏。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心乱则音噪,
心静则音纯,
心慌则音误,
心泰则音清。
如果诸葛亮心里紊乱,音色会出现急噪;如果他内心宁静,音色会显得纯粹;如果他心中发慌,细节难免失误;如果他泰然自若,琴声会清脆悦耳。
这就是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高手相遇时见招拆招的心理较量。只有对司马懿这样的军事家、战略家、一位文韬武略的大将军,诸葛亮才能通过弹琴这种方式来麻痹他。假如是张飞或者关羽这样的将领,诸葛亮都不可能采用这种方式。而诸葛亮成功脱险的关键,在于他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真正做到了神闲气定、心如止水,这也决不是没有经过专门修炼的常人所能做到的。
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这三位军事家在谋略上不相上下,同时他们又都共同爱好音乐。在生死对决的紧要关头,他们有时会通过弹琴这一方式来舒发自己。弹琴对他们来说,不仅是表达感情,也是检验修养。古人知道,在最紧张激烈的战斗中,能否保持超然淡定的情怀、神态自若的心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没有这种心理素质,一个军事家很难在瞬息万变中应对自如。
当然空城计未必真有其事,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欣赏其中的修身思想。它确实反映了古人非常重视静养。类似这方面的思想在古人那里比比皆是。例如,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知者即智者,就是聪明人。聪明人总认为自己动得越多、越厉害,得到的好处就越多。而仁厚之人则内心世界一片宁静。儒家经典《大学》中讲:“静而后能安。”一个人的情绪平静不下来,他的精神永远不能宁静安逸,也不可能做到忙而不乱、心如止水。诸葛亮也有一段名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只有真正安静下来的人,才能越走越宽广。今天的人们做事浮躁功利、遇事急不可待、有事方寸大乱,心理素质跟古人相比差多了。
那么,如何保持一颗安静的心?
《菜根谭》里面有一段话:“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这是讲人需要积极地、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从复杂世事中超脱出来,不要太多地卷入生活的旋涡不能自拔。
每个人都难免会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难免跟风,随着他人动。在随他人动的同时,我们还能否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从而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在关键的时候不犯错误?
“向闲处看人忙”,我们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刻起,就要忙碌起来,在忙的同时是否还能保持一颗超脱的心?上世纪90年代是全民下海经商的时代,俗语道“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时让我身边不少朋友、老师下海经商,不愿意呆在学校的清贫岗位。但到了90年代末,大学教师的待遇有了大幅提高。当初下海的一些人又开始回归学校,但可能已经耽误了太多不必要的时光。
所以在面对时代潮流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和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清醒的自我判断之上,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落伍于他人。有时我们仅仅因为怕被人瞧不起,而违心地去做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我们的很多选择,包括婚姻、工作等最重要事情上的选择,是否掺杂了不应有的虚荣心或贪心,是否会因为自己一时的懦弱而将来后悔,是否真正有意义,这些都需要一颗冷静的心才能想清楚。盲目追逐时代的潮流,恰恰是《茶根谭》那段话所反对的。
这正好可以说明为什么古代学者非常重视静坐和静养。据说宋代学者吕大临,每天静坐时双脚搭在家门口的一块巨石上,久而久之,人们发现石头上陷进去两个跟他脚掌形状一样的脚窝(这则材料凭记忆,待查证)。明代学者王阳明教学生时,同样非常重视静坐。不少学生不远千里投奔到他的门下,他让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静坐。等静坐到心如止水、神闲气定的时候,再来讨论孔孟之道、《四书五经》。
在今天这个浮躁的岁月,我们每个人都应静坐、静养、静心。我在清华上的一门课,每次上课之前,所有学生跟我一起静坐5分钟。每学期课程结束时,学生提交的论文里有三分之二以上讨论静坐。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每周滔滔不绝地讲了80分钟课,其效果还不如那5分钟一句话不讲。我跟学生们也提出,能不能在课程结束后,每天保持静坐,遇大事之前静坐,心情不好的时候静坐,有闲暇时间时静坐?(本文为2015年12月6日在天台山和合文化园首届论坛上的发言整理稿)
责任编辑:梁金瑞
【上一篇】 【林桂榛】《黄帝“五行”本为天道历数考》提要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