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必萱】山火

栏目:依仁游艺
发布时间:2010-03-17 08:00:00
标签:
范必萱

作者简介:范必萱,女,贵州贵阳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任科研单位技术员、杂志社编辑、行政机关公务员。退休前就职于安徽省审计厅(正处级),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担任蒋庆先生的学术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笔记》。


 

 

《月窟居笔记》 之五:山火

作者:范必萱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月窟居笔记》(范必萱 著)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壬戌

           耶稣2015年8月14日

 

 

 

我第一次见到山火,是在2002年清明节后的一天。由于修文地区久旱无雨,阳明精舍附近的农田已经干裂,庄稼和果树都奄奄一息,村民们忙着抗旱。

 

那天中午,我们正在吃中饭,外面忽然刮起大风,只听见果园里有人呼喊:“失火啦!失火啦……” 我们立即跑到门外,滚滚浓烟扑鼻而来,火情来自精舍对面的卿家匹坡。坡上火光冲天,熊熊烈火顺着风势由西向东在松树林里肆虐,燃烧的树枝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几百米外也能听到。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面临火灾,心中惊恐万分!

 

卿家匹坡虽然不属于阳明精舍的范围,但火光就是命令。我首先想到的是向“119”呼救。但由于山区信号微弱,手机需到高处拨打才能拨通。正在焦急时,我看见蒋先生已迅速跑上到屋顶平台,正在用手机向有关部门呼救。

 

我跟着跑上屋顶,试着拨打“119”,值班员说森林火灾归“森林防火中心”管,并主动提供了电话号码;于是我拨打“森林防火中心”,这天刚好是星期日,办公室里没人。我六神无主,急得团团转。这时蒋先生已经拨通村长的电话,他请村长联系救火队员,自己便下楼向失火现场奔去。

 

农妇小袁在精舍门外的坡上高声疾呼附近的村民。刚巧这天精舍附近的男劳力都赶集去了,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家。随着小袁的喊声,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几个来窜门的中学生,都迅速向卿家匹坡跑去。他们边跑边熟练地摘下路边的树枝,当时我不明白他们摘树枝有什么用?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既简便又有效的灭火工具。

 

我也跟着向卿家匹坡跑去。等我赶到失火现场时,火势已小了许多。我学着村民也在附近摘下一条树枝,向火场靠近。我看见还有一些余火在继续燃烧,便不顾热浪熏烤,在刚刚被烈火掠过的地带,竭尽全力用树枝扑打那些尚未燃烬的火星,惟恐它们会“死灰复燃”。我的球鞋被烧坏了,脚底板烫得钻心;衣服被挂破了,手一被划破了,浑身上下都是黑灰……

 

火势已基本被控制住了。这时我有些纳闷:刚才跑来救火的那些人呢?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听见不远处有说话的声音,赶紧朝那个方向走去。几位正在收拾工具准备回家的村妇看见了我,也许是见我灰头土脸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我感到有些尴尬!其中一位妇女对我说:“范老师,我们在四周挖了隔离带,中间的小火星燃不起来了,过一会儿它们就会自动熄灭的,你不要需要再去管它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刚才所做的完全是“无用工”。

 

她们告诉我,刚才他们已用锄头和铁锹迎风挖出了一条宽宽的“隔离带”,有了“隔离带”的阻隔,烈火被切断去路,火势也就不能再往外蔓延了。她们在附近的草地上歇息,一边观察火势是否还会蔓延,现在准备离开了。

 

几位可敬的农村妇女,几句质朴的语言,给我上了如何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一课。她们的言行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啊!

 

记得几年前,自己曾经参观过一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科技人员向我介绍这个科研项目是专门用来对付森林火灾的。他们通过仪器对风速、风向的计算,预测出火势蔓延的速度,从而计算出挖出隔离带的距离、宽度,以达到控制火势的目的。可是万万没想到,当真正面临森林火情时,自己却惶惶不知所措,对那一知半解的“科技知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眼前这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不论是老人还是妇女,他们不需要什么仪器,都能沉着应对突发的险情,表现出超强的生存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感到自己离大自然愈近,生存能力就愈弱。在阳明精舍,我应当老老实实地向附近的村民们学习。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他们就是我的老师。

 

这时救火队员已经赶到了山下,可是火势已经过去,他们和我一样,也是做了一趟于事无补的无用工。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当四周恢复平静之后,我回到月窟居,仍然心有余悸……

 

蒋先生与村长他们察看火灾现场去了,很晚才回到精舍。他告诉我们:“村长和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经过实地勘察,分析这是一起由村民清明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后面的事将由村委会进行处理。”

 

蒋先生说这番话时,神情依然与平时一样淡定。处事不惊,会不会也是一种儒者的气象呢?!

 

2002年夏记于阳明精舍月窟居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