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长眼中的儒家与当代大学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5-12-25 00:01:07
标签:



日本校长眼中的儒家与当代大学

原题:儒家文化与当代大学的使命

作者:日本山口县立大学校长长坂祐二

来源: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24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一月十四日甲戌

           耶稣2015年12月24日

 

 

曲阜师范大学60年校庆之际,在山东举办“大学改革发展论坛”,30余所中外大学书记、校长齐聚孔子家乡,在师范教育的源头,论道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本报精选日本山口县立大学校长长坂祐二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我将从重视教育、重视合理思考、重视行动这三个角度谈谈儒家文化对日本大学教育的影响。

 

儒家是日本教育的基础

 

日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从儒家文化学习来的。从古代一直到江户时代,日本对世界上的知识、学问都是通过翻译成汉文吸收进来的。那时的日本,把会读、会写汉文,作为文化人必备的素养。

 

    

日本的朱子学

 

尤其在江户时代,儒学成为幕府的正式学问,成为当时统治阶级武士的基本理念。在武士子弟们学习的藩学中,学的是《四书五经》等课程。后来,新渡户稻造向世界介绍的武士道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五常”影响的。

 

儒家认为,礼仪道德是在学习前人的经验中逐渐习得的。《论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的就是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行为、环境的影响才使人们之间有了善恶高下的差别。另外,孔夫子的“有教无类”也使得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向人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无论是武士的子弟,还是一般百姓的子弟。我认为,在日本历史上,正是由于接受了儒家文化,才奠定了日本的教育基础,培养了日本至今重视教育的国民性。

 

儒此实用

 

江户时代以后,日本把实用学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形象概括为“读”“写”“算盘”。“算盘”是算账用的,但它代表的却是数学和经济学。

 

  

祭典活动中孩子们用大算盘珠算


《四书》中的《大学》里有“致知在格物,格物而知至”的名句,说的是要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这种观点与西方发达的自然科学观是相通的。

 

在日本,人们从使用儒家教材进行实用学的教育当中,掌握了实用学的知识。但他们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探求它们的原理,希望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就像从插花产生了“花道”,喝茶产生了“茶道”一样,日本人学习某一种东西,总想探个究竟。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明治时代以后,日本人民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一次重视教育与追求实学真理的成功结合。

 

大胆改革

 

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大学升学率在10%左右。当时的大学以培养具有特定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大学重视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到了70年代,大学升学率超过了30%,学生们的学习目的已经不再是成为专家和研究者,学校教育往往轻视专业知识、专门技能。进入21世纪,大学升学率超过了50%,在所谓的“全能化”进程中,学生们的素质、学力、学习目的等也出现了多样化。

 

  

和中国一样,进入社会的日本大学生将迎接严峻的挑战

 

显然,按照原来的价值观实施大学教育已经不可能了。这就意味着日本从儒学中学到的重视教育、重视合理思考的教育基础崩塌了。

 

复杂化的社会变化,带来了职业的细化。我们发现,在社会大变革的进程中,仅仅学习某一种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了。社会向大学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比如:与不同领域的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运作能力、积极行动能力、无经验状态下的应对能力以及综合通用能力等。为构建与时俱进的教育体系,我们必须以崭新的视点大胆改革大学教育。

 

《论语》中有“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传习录》中有“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名言,这种“知行合一”的理论与重视在实践中学习的思想,同现代的主动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中国的素质教育课程

 

所以,今后的大学教育就不能只立足于教的角度、考虑“教什么”的问题,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解决“怎样学”的问题。这样,作为教师,也不再仅仅是传授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他们学习的全过程给以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拿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去总结。这是今后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重视行动的儒家文化面对大学教育的新形势,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