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今日不宜宣传《二十四孝图》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1-12 12:15:26
标签:
李长春

作者简介:李长春,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甘肃榆中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经学史、比较古典学、政治哲学等,致力于儒学的政治哲学重建。


今日不宜宣传《二十四孝图》

作者:李长春(中山大学哲学系)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首发

时间:孔子2567年暨耶稣2016年⒈月12日



  



《二十四孝图》究竟是不是儒教的内容?我想当然是。


佛教、道教、墨家等绝不会像儒家这么强调孝。孝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基本德行。《孝经》在汉代甚至被认为是可以和《春秋》比肩的重要经典(汉人常说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但是,我觉得有必要区分儒家的学理形态、政治形态、教化形态。


譬如,孝的观念,《论语》到《孝经》中对孝作为一种价值的论述,即是一种学理形态。


汉代以来一直到魏晋,官方所倡导的“以孝治天下”,即是孝道的政治形态。


孝道作为儒家教化的重要内容向民间渗透,最后就形成了《二十四孝图》,它显然是儒家的教化形态。


儒家的学理形态和政治形态、教化形态多少会有些差异。很多时候,学理形态已经改变,政治形态尚未变,教化形态更滞后。


另外一些时候,儒家的政治形态和教化形态的变迁未能由学理形态给出相应的支撑。这种情形在孝道问题上也存在。譬如说,汉代的“名教”以孝为核心,而魏晋时就遭到玄学的猛烈攻击。所以汉魏以降很少再提“以孝治天下”,此后儒学学理发展中孝道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但是,民间教化中孝道却被高度重视。《二十四孝图》就是民间教化中把孝道极端化的一个结果。换言之,《二十四孝图》是儒家的教化形态与学理形态相脱节的产物,是没有学理支撑的教化。


我们不能说它不是儒家的东西,但我们不能说它是儒学,它是“儒”而非“学”——没有儒家的学理支撑。


儒家的学理形态要不断去反思、引导、重构儒家的政治形态、教化形态。任何政治形态和教化形态都是历史的变迁着的,都有其特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对于儒家的政治形态和教化形态不能刻舟求剑,时移世易,政治形态和教化形态就要与时俱进,不能开历史的道车。


如果执着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时代境遇下的某些儒家政治形态、教化形态的陈迹刍狗,无视儒家政治形态和教化形态随历史变迁而变迁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则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会缘木求鱼。


儒家学理形态要反省、引导、重构儒家政治形态和教化形态,其主要途径首先是正本清源,即回归儒家的基本经典和根本义理。


如果说现有对儒家基本经典和根本义理的理解尚不足以反省、引导和重建政治形态、教化形态,那就说明儒家学理形态的建设还不够,或者说旧的学理形态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其学理形态。在学理形态没有足够的更新和重建之前,谈儒家的政治形态和教化形态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十四孝图》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层次比较浅的问题。


从学理层面来看,《二十四孝图》虽然提倡的是儒家所倡导的重要价值,但是思想极端,不合中庸之道。


部分内容违情悖理,从根本上违反了儒家“缘情制礼”的原则。有些内容甚至可以说与从《论语》到《孝经》的经典论述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今日弃之可也,不宜再次宣传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