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辉作者简介:李明辉,男,西元一九五三年生,台湾屏东人,1986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广州中山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著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德文)《四端与七情》《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等。 |
台湾学者李明辉谈儒家价值与学者使命
作者:李明辉 柳理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二月初三日癸巳
耶稣2016年1月12日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于台湾学者李明辉而言,或许可称作“是非之年”,因为一次媒体采访,他点燃了一根炮仗的引线,也因此卷入大陆新儒家与台湾新儒家论争的风口浪尖,遭到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的集中批驳。这是一场开始就势力严重不对等的舌战,他自己苦笑道:他们是轮番上阵,而我就一个人。
所以,预约李明辉先生采访时,他便提醒道:“最好别聊那件事,我现在不想多说什么,免得又起新的风波。”或许学界也是一种“江湖”,埋头着书立说的人们,可以在书斋里爱恨情仇,但出门还得谨言慎行。
于是,晚上在他的房间,访谈就从谨慎的教育话题聊起。李明辉先生的语速很快,思维也很跳跃,想跟上他的节奏还真不容易。想想元月份在成都进行的两岸新儒家对话,以他的口才和学识,应该不会太“吃亏”。即使说好了不触碰让他卷入风口浪尖的话题,可只要聊到“新儒家”,总不可避免要提到大陆一些人、一些观点,李明辉先生说话率真,该说的其实也说到了。呵呵,这算是迂回侧击吗?
以下为凤凰国学独家专访李明辉先生的录音整理,经受访者审阅后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李明辉,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曾师从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学术主研方向为儒家哲学、康德哲学及伦理学。(李志明摄)
台湾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更看重学术与教育标准
台湾做过很多儒学的普及工作,现在大陆的教育界经常会拿来参考。2014年,教育部发过一个文,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很多出版社争相编写中华文化读本,中华书局就有一套是引用了台湾的版本。
李明辉:是的,这可能是董金裕编的那套《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但那一套是前几年编的,目前已不是最好的。
您之前也参与过台湾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编写,能不能谈谈你们当时编写的标准为什么要“去政治化”?
李明辉:是的,我们编写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学术的标准,教育的标准。因为在台湾,至少马英九政府不大干涉我们怎么去编,我们没有受到这种干涉,内容方面他们不过问。所以我完全根据学术跟教育的标准。这跟1980年代以陈立夫的“四书道贯”作为基本理论来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编的这套教材包括课本与教师手册。课本中除了文本与注释之外,还有“情境导引”、“问题与讨论”、“延伸阅读”等设计。比如《论语》第一章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话,课本就会藉“延伸阅读”建议学生去阅读那些相关的著作。教师手册则告诉老师,现在有哪些小说、电影可以帮助你向学生解释这段文本,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师手册讲解得活泼一点。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的知识背景可能不太一样,所以这份教材拿到大陆来用时,可能要针对具体情况作调整,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可以用,可以帮助教师怎样去教。但是教师的培训比较困难,并非培训三个月就上岗,要找一些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老师来培训,而且人数也要比较多。北京大学的干春松教授告诉我,教育部曾经找他们去开会,规划把儒家经典教育放到中学课程,但是目前还在规划中。
对于您自己的小孩,您会让他从小就去读经吗?
李明辉:我对小孩的教育是比较自由的,因为我是你们所谓的“海归派”,因此我对小孩子不大去干涉他们的兴趣。所以我的小孩,老大在念理工科,没有念文科;我女儿是念戏剧的。他们都是自己决定的,我完全没有干涉。
那他们在之前读初高中时呢,要不要接受中华经典的系统教育?
李明辉:他们很“不幸”,是在民进党执政的时候受的教育,在这方面是不足的。
但您是研究这个的,他们没受您的影响吗?
李明辉:我不可能亲自教他们这些东西啊,因为他们在学校里的课业已经很繁重了,我不愿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台湾的教育其实跟大陆一样,像我女儿在念国中的时候,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因为我们台湾一般的家长,都希望学校越严越好。我则是反其道而行,我看她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功课做不完,就去找他们的校长。我说,拜托你让她每天睡满8个小时可不可以。但没有用,因为其他家长不认可这种方式,校长也怕其他家长的压力。
所以我对子女的教育比较放任,我唯一的做法就是带着他们到国外到处跑。像我儿子留学过四次,从幼儿园开始就留学,中学的时候留学两次,高中时他自己到美国去当交换生一年,他现在在德国读书。我觉得对小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像我儿子的那个本事,以后会很受用的。他可以一个人搭飞机到美国去念高中,一整年我都没去看过他。我的同辈当中,很多人都不敢单独出国旅行,但我儿子十几岁时就敢。我就是要给他这种教育,我觉得这种适应能力很重要,特别是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面,到哪里都能够生存。
儒家没有宗教形式 却有普世价值
您觉得传统儒家在民间的价值,比方说在家教、家族门风方面,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哪里?
李明辉:别的地方我不敢讲,比如说日本、韩国的情况我不一定很了解,但台湾的情况我比较了解。基督教(包括新教与旧教)在台湾传教一百多年,到现在台湾基督徒的人数还没超过百分之五,你知道这里面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祭祖的问题,因为基督徒不能上香。但罗马天主教是例外,因为在经过清代的礼仪之争之后,目前罗马教会容许其信徒祭祖。
台湾乡下的一般民众不会说他是儒家信徒,但是他一定会祭祖,即使搬到台北这样的大城市,他还是会在客厅摆个祖宗牌位,天天祭拜。基督教在台湾乡下传教的最大障碍就是祭祖问题,它过去被一些台湾乡下民众称为“不孝的宗教”,所以儒家的优势就在这个地方。
我听说大陆北方有些地方整个村子都信了基督教,南方可能好一点,因为南方的宗族组织还保存得比较多,像广东、福建都还比较好,但在北方可能全村都信基督教去了,这是因为在当地作为儒家基础的宗族组织已经不存在了,文化真空了,所以基督教很容易趁虚而入。我的祖籍在广东梅州,我的祖先在在两百七十几年前移民到台湾。前些年我带着家谱回去寻根,一下子就找到了故乡及祖坟,因为当地的宗族组织还存在。
日本比台湾更厉害,基督教传入日本也已经几百年了,但现在日本的基督徒比例不到人口的百分之一。日本除了有由中国传入的儒教与佛教之外,还有本土的神道教,所以基督教不容易传入。韩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虽有长远的儒家传统,但目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信基督教。有人说这可能跟他们被日本殖民的历史有关系,但台湾也被日本殖民过,却没有这种现象。
在韩国,虽然很多人信了基督教,但清明节还是会去祭祖,而且这对他们来讲,这是很重要的家族团聚的节日。这里体现的就是一种跨界的现象:信仰基督教,同时认同儒家价值观。所以你不能只看表面上韩国人基督徒占了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同儒家信徒去比较。儒家信徒的人数是很难统计的,佛教徒的人数还可以统计出来,那些常常到庙里烧香的人,可以调查出来,可是儒家没有庙,孔庙不是让你烧香的。
那我们能不能够换一个说法,说儒家的真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普世价值?
李明辉:儒家当然有它的普世价值,比如说“人格主义”。我认为这比个人主义好,因为个人主义的流弊很大,当然也比集体主义好。此外,我认为儒家作为一种没有宗教形式的宗教,是很有价值的。现在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不都跟宗教冲突多少有关系吗?
而儒家像一个海绵,吸纳包容?
李明辉:对。所以我不赞成陈明他们的主张,一定要把儒家宗教化。为什么要那样呢?这个世界已经够乱了,你再创一个宗教做什么?这不是增加冲突的因素吗?至于他们担心儒门淡薄,这不用操心,儒家不会消灭。
此外,要维持儒家的纯粹性,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现代社会的问题。每个国家都在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人家处理得比我们好,我们要不要去参考人家怎么处理呢?
儒家文化自两汉以后就一直在跟其他的文化交流。而且,就算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家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特色,它有自己的文化基因。我以前写过文章,说儒家传统没有西方的个人主义,可也不是集体主义,所以用一个词来表达,叫做“人格主义”。它介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这是儒家的一种特色。其次,就儒家的宗教性来说,儒家不像西方的宗教一样,肯定唯一的真神,有教会、有僧侣,还有皈依仪式,这些因素儒家都没有。可是儒家有宗教性,这很特别,可以渗透到其他宗教里面,无孔不入,跟水一样。这在西方找不到类似的例子,对西方人也是很难理解的,但却是儒家的一个特色。正因为儒家没有这些宗教的形式,它才可以变成文化教养的基础,进入中学的课程里面。如果儒家是一个宗教的话,它要进入中学的课程,那么佛教徒也可以提出同样的要求,基督徒也可以这么要求。
去年我们在台湾讨论把儒家经典纳入高中课程的问题时,有自由派的学者就反对,说这违背现代社会“政教分离”的原则。我就批评他们“食洋不化”。西方所谓的“政教分离”是什么意思呢?西方的宗教是有实际权力的,比如说有教皇、有教会,可是儒家没有教皇,也没有教会,没有一个机构来施展他的权力,这怎么有“政教分离”的问题呢?中国从来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也是儒家宗教性的一个特色。
责任编辑:葛灿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