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人文关健词之三:鲁讯逝世七十周年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0-03-18 08:00:00
标签:
石勇

作者简介:石勇,男,独立学者

 

吹剑按:去年,我们推出“2005中国人文关键词”以后,得到了各界朋友的关注和好评,同道们也希望将此定制,每年都推出一辑,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故此,我们决定在每年岁终,择选出本年度发生的若干热点人文话题,特别邀请同道学友撰文评述,回顾去岁,以望来年。 

今年,我们择选了以下二十一个话题: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予沉),上海重写历史教科书(冼岩),鲁迅逝世70周年(石勇),孟母堂(张波),美国总统布什会见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成员风波(陈勇),中韩申遗之争(谢泉峰),国学大师评选(赵晶),孔子标准像(谢泉峰),易中天(谢泉峰),李银河(石勇),赵丽华(思芬),女儿状告父亲婚外恋(石勇),教师节改期(冼岩),废除中医(东民),草根历史(谢泉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简照霜),学部委员遴选(赵晶),七夕情人节(东民),于丹说《论语》(谢泉峰),大国崛起(王达三)、十博士生倡议抵制西方圣诞节(谢泉峰),汇辑曰“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由原道网(www.yuandao.com),孔子2000网(www.confucius2000.com),中国儒教网(www.zgrj.cn)联合发布。 
  
孔历2559年(西历2007)年1月1日 
  
目录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一:电视剧《施琅大将军》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二:上海重写历史教科书 
2006中国人文关健词之三:鲁讯逝世七十周年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四:孟母堂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五:美国总统布什会见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成员风波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六:中韩申遗之争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七:国学大师评选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八:孔子标准像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九:易中天 
2006中国人文关健词之十:李银河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一:赵丽华 
2006中国人文关健词之十二:女儿状告父亲婚外恋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三:教师节改期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四:草根历史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五: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六:学部委员遴选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七:废除中医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八:七夕情人节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九:于丹说《论语》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二十:大国崛起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二十一:十博士生倡议抵制西方圣诞节 

2006中国人文关健词之三:鲁讯逝世七十周年

作者:石勇
发布:原道网(www.yuandao.com),孔子2000网(www.confucius2000.com),中国儒教网(www.zgrj.cn)


“孔子”这个符号已经构建一种传统两千多年。但是,曾经对孔子这个符号所代表的“那一套”进行过激烈挞伐的鲁迅,他也使自己的符号对应一种传统了吗?


回答是肯定的。尽管在几十年来的中国,他一次又一次地被人宣布死亡,却从来没有死去。古往今来,被捧上云端的人一旦被“祛魅”而摔下来,结局将会很惨,但“被神化的鲁迅”的逐渐还原却从来不是一个被唾弃的过程。直到今年,当他逝去七十周年,对他的纪念充斥公共空间,变成了一种持各种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所“共享”的态度时,人们才清楚地看到,他已经成了一种“公共品”,像孔子一样,存在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


或许在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一点将看得非常清楚:“鲁迅”和“孔子”这两个符号的对立不过是一种幻像。而曾经所强加给“孔子”和儒教的很多东西,更是我们焦虑的产物。


70年后的今天,媒体、知识界和公众对鲁迅的纪念已经远离当初他被神化的语境。纪念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召唤的形式化的仪式。人们发现,不仅在精神空间,而且在现实层面,“鲁迅”这一符号所代表的东西都不可缺席。


在中国,对鲁迅的“研究”文献之多,令人咋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他逝世七十周年纪念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鲁迅已经“生活化”和“人性化”。这使得他从一种被解读的“客体”和膜拜的对象变成了一个可以与我们对话的人。


鲁迅的绝望和孤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对黑暗和虚无的勇敢承担,这样的精神世界使他想必不喜欢后人将他看成先知。他可能更希望别人将他说成是一位克尔凯郭尔意义上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通过其存在而让其它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这是一个集中体现了“现代性焦虑”的“存在者”。无论是他的偏激、不宽容,还是他的良知、责任感,都不过是这种“现代性焦虑”的折射。但他同时也看穿了现代性的幻像,触摸到了虚无。这使得他是一个“路见不平,拨刀相助”的“侠客”,却拒绝与体制、帮派规则共处。他一生遭受各种明枪暗箭,乃在情理之中。


在很多人心中,鲁迅是“一个永远的反抗者”。就历史时段而言,反抗随着反抗对象的终结而有可能使它丧失内容,仅仅成为一种形式或仅仅成为一种思想史的材料,但事实上“权力意志”一直存在于社会结构和人的精神结构之中。这个时候反抗不仅可以一直存在而且被抽象成了一种精神。在这里,鲁迅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他反抗的对象和“场域”而成为一种超历史的存在。


“鲁迅”这个符号与悖论纠缠不休。他希望自己“速朽”,却成为无法死去的精神;他鄙视“中国书”,国学功底却又极为深厚;他泣血呐喊“难见真的人!”,但后人却发现,他就是“真的人”。

来源:原道网、孔子2000网、中国儒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