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縢》与“金縢”故事
作者:曹娜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02月15日 16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正月初八日丁卯
耶稣2016年2月15日
【作者简介】曹娜,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清华简与〈尚书〉研究》。
博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晁福林
通讯评委: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杜勇;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晖
《尚书·金縢》记载了周武王克商后生病,周公以璧、圭祷告于先王,愿以身代武王,并将祷辞置于金縢之匮,而后武王病愈。及至武王去世,成王听信谗言怀疑周公之忠荩,天变示灾,成王开启金縢见到周公祷书,方悔悟改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篇,整理者指出,其与《尚书·金縢》“大致相合”,“当系《金縢》篇的战国写本”。清华简《金縢》证实了战国中晚期已有成篇的“金縢”故事。然简本《金縢》在内容、文字上与今传本大有不同。这不仅体现在部分措辞和时间记载上的差别,也表现为其整体叙述结构的迥异。通过比较二者的结构特征,我们得以窥见它们不同的文本性质。
《尚书·金縢》叙述的核心是周公代祷一事,特别体现在对周公祷辞的详细记录上。相对于祷辞的详尽,武王死后诸事——周公居东和天变示灾后成王悔悟的记载就十分简洁乃至语焉不详了,如“秋,大熟”“逆”“出郊”等词由于缺少必要的限制,致使自汉以来各家对天变发生的时间、“出郊”的内涵理解纷歧。前辈学者的研究已指出,《金縢》周公代祷部分是重点,翔实而可信;至于武王死后诸事当为后人附会(赵光贤《说〈尚书·金縢〉篇》,《古史考辨》,北京师范大学1987年版,第56~68页)。推测其意,当是为了交待因何周公纳于金縢之匮的祷辞重新为周人所知晓。由此大略可以总结《尚书·金縢》的叙述主线是:武王生病,周公作祷辞——周公将祷辞置于金縢之匮——成王打开金縢看到祷辞。
与《尚书·金縢》相比,清华简《金縢》对于武王死后诸事叙述十分清楚。简本《金縢》时间表述明确:“是岁也,秋大熟”,天变的时间是发生在“祸人斯得”、周公赠予王诗当年。“王乃出逆公至郊”则表明成王“出郊”是到郊外亲自迎接之前被疑而尚未返朝的周公。
简本《金縢》只有篇题“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尚保留了周公代祷一事在整个金縢故事中核心地位的影子。而其整体的叙述则侧重于成王与周公的关系。学者指出其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即“成王对周公的态度变化”:“未逆公—亲逆公—出逆公”三个阶段(王坤鹏《简本〈金縢〉学术价值新论》,《古代文明》2012年第4期)。简本整篇叙述紧凑,线索明确,展现了成王由怀疑周公到悔悟改过的整个过程。
简本《金縢》淡化史料价值较高的周公代祷部分,转而关注故事性更强的成王与周公关系,整体叙事结构发生了转变。这表明简本的性质已然与重视祷辞的《尚书·金縢》有了较大的差异。简本的篇题“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之“志”,是认识简本性质的关键所在。
李学勤先生指出,“志”应该是“对前人言论、事迹的记述”。《国语·楚语》申叔时提到“故志”可为楚太子教材:“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故志”,韦昭注“谓所记前世成败之书”。作为教材,“故志”的作用是“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重视政治上的借鉴意义。《尚书·金縢》在这点上显然有所欠缺,若直接将早期档案文献中强调的周公敬事鬼神,愿以身代死一事,作为春秋中后期贵族的范例,不再契合现实政治,对贵族的教育意义甚微。与其强调敬事鬼神,不如侧重其中的君臣关系,清华简《金縢》运用而生。
清华简《金縢》将周公代祷这一史实部分概括减削,更为细致地描述成王与周公之间的故事。笔削加工的结果,一方面体现在其整体的故事框架更为完整,这既包括主线的完整——从成王疑周公未能迎接周公,到成王悔悟改过迎接周公。同时也反映在一些细节的叙述上。如上下文的呼应,增加“就后”等过渡词,使得故事更为紧凑、连贯。经过这样的剪裁,加强了简本《金縢》故事的完整性,增强了其可信性。
另一方面,通过剪裁,构建出一种理想君臣关系。简本《金縢》在教育功用上,最为强调的莫过于君臣关系和谐:既包括为君者知过即改,也包括为臣者对君上的恭顺,这种君明臣敬的关系可以感天动地,实现“秋则大获”粮食大丰收这一当时重要的为政追求。
简本经过各个层面上的笔削、加工,使得整个“金縢”故事愈加完整,在现实中作为贵族教育之范例也愈为可信,也更符合“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的借鉴功用。
清华简《金縢》是流传于楚地的贵族教材之“志”。然而这并非当时流传于各诸侯国间唯一的金縢故事版本,《史记·鲁周公世家》就记载了多个版本的“金縢”故事。
首先,《鲁周公世家》记载了本于《尚书·金縢》的金縢故事,并进一步补充了《尚书·金縢》中语焉不详的内容,将“周公居东二年”叙述为周公东征,将成王出郊一事解读为成王郊祭上天。这些与清华简《金縢》记载截然不同。显然,司马迁所依据的金縢故事,是不同于简本的另一金縢故事版本。
更值得注意的是,《鲁周公世家》也记载了周公替成王祷疾一事,其故事结构与《金縢》记载的周公代武王祷非常相似。二者都是时王有病,周公祷神愿以自己代替时王。之后周公被陷害,被迫出外。及至成王看到祷书,打消了疑心,悔悟改过。由于代祷对象的不同,周公地位不同,导致故事叙述有所差异。然二者都有成王见祷书而泣这一极具故事性的细节。二者所强调的细节和叙述结构的一致,使我们联想到谯周此事是《金縢》“失其本末”之谓。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史记》所记周公代成王祷事,与《金縢》代武王祷内容上有所重合。对于这一点,清人崔适曾论及,称之为“语相复杂”(崔适《史记探源》,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6页)。陈剑先生也指出周公代成王祷事与《尚书·金縢》周公代武王祷记述上有“杂糅、牵合”,举《易林》“戴璧秉珪,请命于河,周公作誓,冲人瘳愈”为例(陈剑《清华简〈金縢〉研读三题》,《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不独如此,周公替成王代祷一事中周公奔楚也与“金縢”故事有所重合。古文学家中有将周公奔楚直接作为《尚书·金縢》“居东二年”的解释。周公奔楚这一事件的结局是成王“反周公”。司马迁在记载天变时虽然采纳葬疑说,但是在周公替成王祷告一事,采纳了亲迎的说法,同于清华简《金縢》的记载。
综上,《鲁周公世家》周公代成王祷一事,当是“金縢”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的进一步演义而形成,非真实的史事。故而虽叙述详略有别,然其结构同于周公代武王祷事,内容上也与之多有重合,是杂糅了不同版本“金縢”的说法的产物。
金縢故事的复杂性,或与金縢的改编过程有关。司马迁编撰《史记》时,社会上尚流传着不同版本的金縢故事,这些故事互相杂糅,形成了周公替成王祷疾的新“金縢”故事。司马迁在撰述《鲁周公世家》时“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在《尚书》所载金縢故事基础上参以其他版本,整合出一个不同于清华简本所载的“金縢”故事。同时也收录了周公替成王祷疾的另一个“金縢”版本故事,融合演绎当时不同的流传,进一步丰富了“金縢”故事。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吴根友】儒商新论
【下一篇】【伏俊琏】读《说文解字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