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思】《传习录》32条: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08 19:13:54
标签:
严思

作者简介:严思,哲学硕士,民间儒者。著有《中庸义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传习录》32条: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作者:严思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原载于  常州市孔子思想研习会  网站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正月廿四日癸未

           耶稣2016年3月2日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1】;心外无理,心外无事【2】。

 

【1】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朱子《大学章句》:“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朱子语类》卷十四:“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禅家则但以虚灵不昧者为性,而无以具众理以之下事”。

 

《中庸》25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传习录》2条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2】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传习录》3条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传习录》277条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传习录》288条:“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本条疏解:

 

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理乃心中本自具足,故朱子注解“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而穷其理”并非义袭而取之,阳明先生也说:“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众”与“万”字对应,也不能算是支离。阳明先生说“众理具而万事出”,并以“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作进一步诠释。研读此条,关键是体贴“应”与“出”之间的不同意蕴。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如庄子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但心、物之间其实是“感”与“应”之主从关系,只“应”不“感”体现不出心之裁制主宰,如何能开物成务?《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阳明先生曰“众理具而万事出”即“诚者物之终始”之义,“心外无事”通“不诚无物”。孔子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阳明先生曰:“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心为“诚”,为“同归”、“一致”;“物”乃“殊涂”、“百虑”。

 

阳明先生为什么不说“具众理而出万事”,而说“众理具而万事出”?可以结合孟子所谓“由仁义行”与“行仁义”来体会其中的细微区别。“众理具”与“心即理”“心外无理”相印证,说心具众理,心、理犹二而言之。言“万事出”不言“出万事”,才体现出“心外无事”,其涵义即孔子所谓“天下同归而殊涂”。万事由此心而开出,但“心”始终为“事”之主宰,所谓“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阳明先生既曰“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又曰:“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这正契合《中庸》所谓“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但后世学者却只重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如徐曰仁所言,“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