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中华文化:魅力独特 寓意深邃 必将走向世界
作者: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正月廿九日戊子
耶稣2016年3月7日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7日电(见习记者 李川)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新一年的文化改革建设工作重点指出了方向。当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连辑,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院长、非遗中心副主任罗微,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所所长邱春林作客中国青年网,就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连辑(左一)、全国政协常委苏士澍(左二)、全国政协委员罗微(右二)、全国政协委员邱春林(右一)作客中国青年网演播厅。中国青年网记者王洪泽 摄
非遗传承需要全社会、集体性的觉悟和意识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到今天的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类型众多、形式多样。然而,尽管我国非遗璀璨夺目,现实却是众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连辑认为,“我国非遗领域比较宽泛,在数千年历史各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的各种非遗类型,例如民间艺术、生活习俗、行业手工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都涵盖其中,也都处在不断地消亡和工业化冲击中,急需抢救和保护。”
针对部分非遗项目出现断档、断代的现实困境,连辑表示,非遗传承需要全社会、集体性的觉悟和意识,“非遗所有的传承体系、内容都是个体的、家族的,没有办法通过行政命令去指挥、解决。国家需要加强对非遗的重视程度,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连辑接受现场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王洪泽 摄
“挖掘文化产品的自身价值,需要由政府牵头和社会合作起来。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对我们很有启示借鉴意义,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政府挖掘文化价值,做到有序传承。”连辑告诉记者。
“传统手工艺背后蕴含着一种独属中国的工匠精神,它源于手工艺的工作准则、伦理,以及它的价值诉求,这是今天年轻人需要去发现、思索、传承、弘扬和渗透到现代工业制造里面的优秀精神。”邱春林说。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贯穿始终
2013年,国家相继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发展战略,为我国开展对外合作创建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一带一路”也成为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互动的新地带。
全国人大代表连辑作客中国青年网并点赞。中国青年网记者王洪泽 摄
曾在甘肃任职的经历,让连辑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交流,到今天经济、政治都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文化,这是文明生成过程中人类交往、发展的一层层痕迹。”连辑指出,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恰好让今人回顾这些尘封已久的文化,使其重新唤醒、重新复活、重新利用、重新创新、重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连辑认为,“通过文化交流合作来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带一路’规划里面的重点内容,这是世界性的话题,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世界四大文明汇聚的地方是在敦煌,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辉煌,如今通过‘一带一路’和博览会,敦煌将迎来第二次历史性的辉煌。”
苏士澍认为,对于文化交流,我们先是请进来,然后再走出去。“‘一带一路’牵涉到64个国家,覆盖区域广泛,意义深远,通过文化引领等于是习总书记为国家未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对外合作桥梁。”
全国政协常委苏士澍为中国青年网题词“中国梦践行者”。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洪泽 摄
国力增强、文化自信促使中华文化再度走向世界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连辑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文明,没有优劣之分。
“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表达方式,在经过整个人类社会交往、合作的过程中,文明内涵愈加复合化。经历过汉唐盛世、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化昌盛,到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地位不断下降,再到今天中华文化重新起航走向世界,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是一个发展规律,或者是一个新的历史进程。”
分析其原因,连辑认为,中国国力持续增强,成为中华文化风行世界的一个重要经济基础,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远远高于前三十年,或者解放后这几十年。“近代中国挨打落后的历史,导致部分学者和国人将其归罪于我们文化的羸弱,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中华文化的久远、古老和体系性,独树一帜,自信增强了国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在动力和兴趣。”
“中华文化自身的科学性、成体系性和完美的审美结构,无论在服装、家具、绘画、书法、瓷器等哪个艺术样式物化的门类里面,都含有极深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连辑表示,西方将中华文化界定为一种精致文化,正是因为中国输出国外的各种产品,其精美程度超乎常人想象,而这种精致实际上是国人精神、思维、文化的一种缜密性的物化。
相对于西方文化的偏向直接,中华文化的含蓄寄托着更多的寓意和内涵,“各国对于文化的理解、塑造和表达方式不同,各美其美,但个人觉得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历史的必然。”连辑最后表示。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韩国孔子后裔曲阜祭祖寻根
【下一篇】【郭齐勇】怎样看待当前的国学热与书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