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研究十年录》出版暨目录简介
原标题:走近朱熹 回望闽学
作者:《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来源:《福建日报》(2016年03月04日11 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正月廿六日乙酉
耶稣2016年3月4日
福建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刘亚忠——
该书梳理和总结闽学十年的发展状况,有三大特色:一是精研朱子学说,汇集十余年来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聚闽论道之学术精华;二是探讨闽学源流,彰显宋代延平道学三先生杨时、罗从彦、李侗与朱子的思想传承;三是阐释心性义理,深入浅出,读之如聆庭训,如沐春风。
闽学走到今天,如何重回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回到朱熹”?闽学研究的空间有多大?闽学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何在?朱熹及闽学研究一直为福建学术界所关注,相关话题的讨论始终热度不减。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学研究十年录》,收录了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十年来举办研讨会时遴选出的41篇论文。这些闽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闽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闽人尤爱闽学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福建有史以来最具国际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因朱熹长期在福建讲学,且其弟子多为福建人,所以由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闽学。
“闽学是指以朱子学为中心的、朱熹及其业师和恩人的学说和理论。”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闽学研究十年录》主编黎昕说,朱熹及闽学研究一直为福建学术界所关注,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应运而生。
这还得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当时,福建文化研究会曾探讨过福建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指导下,朱熹及闽学成为福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并不断取得研究突破。1990年8月,福建省闽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挂靠在福建社会科学院。
黎昕介绍说,福建省闽学研究会主要有四大任务: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闽学理论研究,面向实际探索闽学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系,积极建言献策;深入开展对朱熹学说及历代闽学代表人物的学术研究;收集闽学历史资料和文物;与港、澳、台学者及国际学术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打造福建文化品牌、提升福建文化软实力作贡献。
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并与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安徽省朱子学研究会和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形成轮流举办“海峡两岸朱子学研讨会”的机制。同时,研究会会员还在《哲学研究》等高层次刊物上发表有关闽学理论研究的论文,在海峡两岸产生了一定影响。
研究空间巨大
相比起朱熹及闽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贡献,对朱熹及闽学的研究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朱熹哲学中蕴含什么样的生命意识?长期研究朱子文化的厦门大学教授朱人求提出,人的生命存在及人的生命意识始终是朱熹哲学致思的焦点。在朱熹精心构筑的本体世界、现实世界和历史文化世界中,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的生命内涵与本质、人的生命实践等问题是其关注的核心,这一切构成了朱熹哲学的人学特质。
那么,朱熹何以强调立足文本?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研究发现,朱熹认为读经重在了解圣人在经文中阐发的义理。他痛感当时学者竞立新说,却不重视读书,也不重视传统的思想资源,不但无助于传统思想的光大,反而歪曲古人以资己说,这样既谈不上继承,也谈不上创新。
如何看待朱熹视域中的佛教伦理,也让不少学者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认为,朱熹基于“儒释之分,只争虚实”的原则评判和吸取佛教,形成其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模式。但在南京大学教授李承贵看来,朱熹对佛教伦理进行较系统的理解和评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误解,以至于影响了他对佛教伦理的积极消化和吸收。
“朱熹和闽学思想既是理解福建文化与中华文化内在紧密联系的纽带,也为当下福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驱动。”黎昕建议,我们应将朱熹和闽学的文化资源与学术研究纳入福建文化品牌的整体架构中,借助朱熹的名人效应与历史影响,推动福建文化在国际学术界、文化思想界的传播。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发展的内涵与品质,重树福建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的自信与活力。
闽学活在当下
朱熹出生于福建,主要活动范围也在福建,其创立的学说被称为闽学,但其影响范围绝不限于福建,而是面向世界。朱熹及其闽学不仅影响了中国思想史,而且对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多层面产生了影响。
朱熹一生穷研孔孟之道,糅合佛道及诸子之说,把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融入其思想体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他的“理先气后”“心统性情”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使整个民族完成了一次理性主义的文化超越。
不仅如此,自元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指定科举教材以来,朱子学成为元明清三代的正统思想;后世思想家尽管对朱子学有批评、有修正,但在体系创新上都没有超出朱熹理学体系的范畴。朱学不仅受到中国统治者的推崇,且远播海外,成为东亚、东南亚等很多国家的重要思想学说,甚至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即便在近现代中西文化掀起冲突和碰撞的背景之下,朱学思想仍受到海内外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学者的持续关注,仍是当代国际学术界、文化思想界的重要议题。
朱熹许多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朱熹所说的“理一分殊”要求正视宇宙万物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对解决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有一定的启发。“理一分殊”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搞一刀切,应求同存异,正视差异性。居敬存养的工夫论对解决由个人空虚、怨愤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居敬存养要求“主一无适”,做事情专一,还要求心存敬畏。心中有“敬”,精神就会充实,避免因空虚无聊导致危害社会的行为。
【附录】
书名:闽学研究十年录
作者:黎昕编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211071081
【编辑推荐】
本书系闽学研究的论文集。编者精选了41篇闽学研究的论文,这些文章大部分已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过,这次结集出版,意在对闽学十年的发展做一个总结和梳理,并推动闽学研究进一步发展。本书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和社会意义。
【目录】
论朱熹的释义学
朱熹视域中的佛教伦理论
朱子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朱熹与南剑三先生
当代海外的朱子学研究及其方法
论朱熹的仁学思想
李约瑟对朱子学的理性眷注
朱熹思想在现代台湾之学术地位与学术影响
重建家族制度与鬼神信仰——论朱熹的理学鬼神观及其实践意义
从《论语序说》看《论语集注》在解释重心上的转变
朱子的心性之学及其理论问题简论
论朱子学派与福建慈善事业传统
颜元对朱子学批判述评
试论朱熹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略论朱熹“居敬穷理”的工夫修养论
论朱熹的敬畏伦理思想
论朱熹的伦理学与后伦理学之别
试论朱熹的生死关切
朱熹理欲观新释
朱熹宗教观探析
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
陈紫峰与朱熹理学
对朱熹蒙学教育思想的现代思考
李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延平答问》与李侗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
《延平答问》与朱熹思想嬗变
李侗“静中气象”与为学工夫
师承与“心法”:以《延平答问》序跋为中心的考察——兼论明清之际朱子学的地位
逃禅归儒,弃文崇道——李侗对朱熹早年思想的影响
李侗“洒落气象”及其对朱熹的影响
论李侗对朱熹四书学的影响
李侗在朱熹弃佛崇儒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朱熹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与武夷山区域文化
朱熹在武夷山著述考
朱熹论君子贤圣与道德伦理
朱熹哲学的生命意识
主体与心性——朱熹主体本体论初探
朱熹法律起源思想
论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科学”
朱熹与摩尼教新探
朱子理学对法国启蒙思潮的影响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