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荀子与三晋儒学
原标题:学者高专诚解读荀子与三晋儒学
作者:高专诚
来源:《发展导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二月十五日甲辰
耶稣2016年3月23日
主讲人
高专诚,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早期儒家思想及先秦、两汉思想史和文献研究、三晋文化研究。出版相关著作30余种,发表论文30多篇,共600多万字。主要成果:著作:《孔子·孔子弟子》《子夏与三晋儒学》《荀子与先秦学术的终结》《论语通说》《孟子通说》等;译著:《新加坡的挑战——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孔子与中国之道》《荀悦与中古儒学》;论文:“孔学·儒学·新儒学”“真孔子,假孔子”“甲骨文、金文所见殷周之际道德观念的嬗变”等。
3月19日,太原文庙,由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主办的山西国学大讲堂迎来了2016年新春的公益首讲。首讲邀请到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高专诚担任主讲人,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为时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上,高专诚先生通过精彩的演讲以及生动的例子,吸引着众多在场的听众。
高专诚先生从事先秦诸子研究30余年,著述颇丰。当天的讲座,他从荀子的思想贡献以及站在文化视角解读荀子与三晋文化,从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方面研论荀子的思想史和学术地位。在现场互动点评环节,高专诚先生富厚的学养、严谨的治学更是将讲座推向高潮,赢得在场人士纷纷点赞。
荀子思想使传统儒家更有效地应对现实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荀子也许并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但是,从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角度来看,荀子必是中国古代最有贡献的思想家。”多年的潜心专研,高专诚先生对荀子思想有自己的学术观点。
荀子思想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儒、法兼容并存的思想;荀子的另一项伟大的思想贡献,是对孔子、孟子以来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调整、深化和发扬。当然,荀子思想对儒学最突出的贡献,也是对孔孟之道的补充,即用法治精神来补充儒家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力度,以使传统儒家更有效地应对现实。“在中国思想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思想家能够像荀子那样博学多识。”高专诚先生说,在《荀子·赋篇》中,记载了荀子对云、蚕、针等事物的描述,似乎已经超出了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关注范围。但是,在描述和说明这些事物的时候,荀子却情不自禁地把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怀表现在其中,比如称云是“功被天下而不私德者”,称蚕是“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称针线之德为“功业甚博,不见贤良”,这就说明,荀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建立在观察和思考社会、人生的基础上的,是非常接地气的。
荀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无疑是多方面的。当天的讲座中,高专诚先生着力于从三晋文化的视角,结合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从五方面分析荀子思想和学术成就的历史定位。
荀子与三晋文化:荀子思想和学术源于晋文化
荀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是整体的先秦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是,因为荀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源于晋文化,深受晋文化的启迪和塑造,所以,从晋文化的角度看待荀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孔门四杰”中的子夏(卜商)是三晋人氏,从三晋地区进入孔门,又在孔子去世后回到三晋地区。子夏以其在孔子门下的学术所得,整合性地推动了三晋文化的发展,应该说是全面推动晋文化发展的第一人。从时间上讲,子夏是晋文化史上的第一位思想家和学术家;从思想传承上讲,子夏思想是孔子儒家思想在三晋地区的发展;从思想成就上讲,子夏创立了三晋儒学,启迪了三晋法家;从历史贡献上讲,子夏培养了一大批三晋思想家,影响了包括荀子在内的三晋思想家,奠定了晋文化的历史走向。
荀子与三晋儒学:荀子把子夏创立的三晋儒学推至高峰
子夏之学在三晋地区的传播,最终形成三晋儒学。三晋之儒始于子夏,到战国中后期出现了荀子之儒,最终形成了三晋儒学的整体脉落。
荀子把子夏创立的三晋儒学推至高峰。儒家坚持以道德治国,认为道德修养和道德标准是千古不易的法则。这种指导思想,使其容易漠视对实际政治形势的分析和理解。子夏出自孔子之门,但他对于孔子的政治追求并不是完全继承或一味模仿,而是结合三晋实际情况,做出了新的调整,取得了可观成效。在荀子儒学中,就鲜明地体现了子夏儒学的这种精神。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荀子之学就是出自子夏儒学。三晋儒学从子夏开始,到荀子时代走向了成熟。荀子儒学不仅适应了当时天下政治和社会的需求,也奠定了三晋儒学和三晋法家的思想基础,把子夏儒学的核心精神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是推动三晋儒学发展到了至高点。
荀子与儒家经典:继承和发展了子夏思想
荀子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子夏思想,而且在早期儒家重要典籍的传承方面,也是子夏一派的主要继承者。在研习和传承儒家经典方面,荀子是子夏一派的主要继承者。特别是《诗经》和《春秋》,历史上更有明确的传承线索,证明了荀子之学对子夏之学的继承和发展。而在《荀子》中,儒家《五经》都是被经常引用和直接论说的对象。荀子还是研究礼和乐的专家,所以,到了汉代,这方面的儒家经典的流传都被儒生们与荀子挂起勾来。汉儒认为,儒家《五经》都经过了荀子的传承。这样的说法虽然有攀附名人的嫌疑,但汉儒之所以选择荀子为《五经》的传承始祖之一,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荀子与三晋法家:战国法家思想源于三晋地区
战国时代最具进步特色的是法家思想,而战国法家就是直接来源于三晋地区,并在三晋地区逐渐发展壮大的。三晋法家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既有注重实际的法家政治家,也有成就非凡的法家思想家。三晋法家的起源,既与晋和三晋不断进行的变法活动有关,也与三晋地区不断涌现的思想家有关,而在这些思想家中,最早的是子夏,最晚的是韩非子,在子夏与韩非子之间的则主要是荀子。
子夏和荀子的思想虽然本质上是儒家的,但却为法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各个时期的思想准备。在战国前期,子夏思想是法家思想的开端,并由李悝和吴起等人发扬光大。到战国后期,荀子思想继承了子夏思想中的积极面,并由他的弟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最后完成。
在荀子的礼学思想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隆礼重法”的学说,而这一学说与子夏儒学是一脉相承的。荀子的政治思想虽然以礼为根本,但由于对法律的重视和全面论述,使人们感觉到他的思想重点更在法而不在礼。他和两位重要弟子,韩非子和李斯,一位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位成为秦国和秦朝立法和执法的主要人物,应该说都与荀子思想的这种倾向有关。
荀子的法治思想表现了荀子思想中始终如一的战斗精神,这正是三晋思想家一贯的思想作风。平心而论,孔子的思想是比较理想化的,而子夏和荀子的思想则相当注重实际。子夏思想孕育了早期三晋法家,而荀子的思想则为法家思想的最后完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与三晋名家:坚持了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的作风
在先秦时代,所谓名家,也称名辩家,就是当时的逻辑思想家。春秋战国是名辩家大量涌现的时代,在三晋地区则集中出现了一大批名辩大家。这些三晋名家掌握了相当的历史知识,形成了个人的思想体系,然后凭借其妙口生花的辩术,到处传播自己的思想,有力推动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思辩和逻辑思想。
而荀子本人非常重视概念的准确性和推理的合理性,《荀子》中专门有一篇叫“正名”,说的就是以正确的,并且能够让人明白的方式陈述思想学说的问题。在这篇论文中,荀子也批评了名辩家的许多“辩而无用”的命题和观点,如“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等。类似的命题,虽然从逻辑思辩的角度能够说得通,但却有碍于道德教化和治理国家。
显然,在对待名辩家的态度上,荀子还是坚持了传统儒家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的作风,同时也影响了像韩非子这样的法家人物对待名辩思想的态度。这样一来,三晋的名辩之风就带有更多讲求实用、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与三晋思想的整体发展方向保持了一致。
关于荀子思想和学术定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我们今天要强调的是,在给荀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做历史定位的时候,其源自晋文化的因素是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的。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孟令浩】读《孟子》话“用才”
【下一篇】【金纲】“新工匠时代”前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