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夏学銮 王瑞昌 龚鹏程】高校人文教育怎能走过场?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3-23 16:34:25
标签:


 

 

高校人文教育怎能走过场?

作者:周怀宗(北京晨报记者)

来源:《北京晨报》(2016年3月22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二月十四日癸卯

           耶稣2016年3月22日

 

 

 

近来,著名作家徐贲连续出版了两部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新书《统治与教育》、《美国的大学人文教育》,指出当下国内高校人文教育常常是“走过场”,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同时也引发对国内高校人文教育的探讨和思索。

 

熊丙奇(教育学者)

功利化——人文教育的大敌

 

高校的人文教育问题,已经谈了很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于人文教育愈加重视,这几年来,高校教学改革中也每每提到要重视人文教育水准的提升。

 

但是人文教育面临着一个知易行难的局面,大家都知道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都希望能够提升人文教育的质量,但实际上做起来,却还有很多问题要一一解决。

 

不可否认,当前我们的大学中,浮躁的情绪和功利的价值依旧还很普遍,它不仅仅是某种现象,也是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有它的历史原因,同时,要改变并不容易。

 

功利化的现实之下,是工具理性的流行。从老师来说,我们的学校对老师有很多量化的考核标准,这些考核中有些是急功近利的,使得老师更注重那些实用的可以让考核成绩更好看的东西,而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

 

从学生来看,工具理性同样流行,我们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就业式的学习,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就是就业,对就业有帮助的,技能化的学习更受欢迎,而能够潜移默化提升一个人人文素养,却无法在短期内体现出明显效果的人文教育自然不受欢迎。

 

工具理性流行的结果,就是工具化的教育、工具化的学习。这样的教育当然是没有灵魂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也都想要努力改变,但现实中,要真正做到还很难。

 

知识、能力和素养是决定人生的三个重要因素,我们教育侧重点更多时候在知识上,但是根据人力资源理论的相关研究,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学到大学学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百分之五,能力和素养才是受用终身的。能力和素养恰恰是我们教育中的短板,因为它无法通过简单延长训练时间、增强训练强度而培养。

 

人文的化成是缓慢但却终身受益的,过于功利化的办学和教育,从来都是人文教育的大敌。老师看重考核的成绩,学生看重就业,人文教育就很难被重视,这是今天必须重视的问题。

 

夏学銮(北京大学教授)

科学与人文相互促进

 

所谓人文教育,一般是指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等方面的教育。许多时候,我们会认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分开的,但从更久远的历史中来看,它们其实从来都不曾分开。

 

比如,在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中,人文教育起到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也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也包括文化思想观念的进步,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在一个健康完善的现代化社会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应该是并列并重的,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更加重视科学只是的教育,而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在高校中,人文教育的色彩被淡化了。

 

这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是需要改变的观念。直到现在,不重视人文教育的情况依旧存在。一般来说,许多人可能会觉得科学教育是可以量化的,是看得见的进步,也是容易考核的。但人文教育就不一样,它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到的,也很难通过考核的方式去衡量人文教育的效果,因此而不被重视。

 

这当然是不对的,无法考核,不能量化,并不意味着它们无用,恰恰相反,它们的作用非常大。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一个人的素养、观念、思维方式等,甚至它也影响着科学教育的效果。

 

比如社会学家的奠基人孔德,他既是一位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广泛的知识、专业的训练经历,让他最终创立出来社会学这样一门学科,这就是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的作用。当前我们国家提倡重视人文教育,重视文学、哲学等传统学科的作用,这是一件好事,现代化的历程需要人文和科学的全面进步,社会文明的提升也同样需要人文和科学的共同进步。

 

王瑞昌(首都经贸大学教授)

求知变成手段

 

人文教育的失落,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其实也是整个世界共同的问题。

 

一个原因是,现代化以来,人对于崇高、对于精神的超越性的追求一直在下降,这是现代性的局限所在。19世纪有一个关于大学的理念,认为知识本身就有价值,它对人有用无用则是第二性的问题。相对应的,古希腊哲学中也有求真的概念,即知识本身就是目的,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性”即是如此。

 

但是这两种价值都在渐渐地失落,失落在现代化的历程中。求知更多时候是获得技术、福利等的手段,而不再是目的。那种为精神的超越而超越,为知识而知识,为艺术而艺术,为了崇高本身、知识本身、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观念变了。这是人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放在中国,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人文教育形式化的情况很多,和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够有关,我们百年来的教育、社会文化继承的是自然主义的一派,认为人就是物理的身体和情绪,对于超越性的一面重视不够。人的灵魂、精神的超越性、神圣性被解构了,人文教育的基础也就没有了。

 

大学里存在两种教育,一种是有用的,比如专业的知识教育,一种是无用的,就是人文教育。所谓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它可能有无用之用,但是我们的教育并不以有用为追求,所以称为无用的教育。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使人成为一个“全人”,不仅在知识上富足,同时也能够在精神上有超越自我的追求。

 

当前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确实很大,许许多多的人们,在学习的阶段就有了明确的追求,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知识性的、生存技能性的教育更受欢迎。事实也是如此,大学里人文教育的课程相对较少,这也加剧了人文教育的边缘化程度。

 

龚鹏程(北京大学教授)

两边落空的高校教育

 

大学的传统,远来自柏拉图之学园,以探究宇宙真理为职事;近的传统,本于中古之神学院,由神学院发展而成的大学,其核心学科当然就是哲学、伦理学、文学。博士学位,简称Ph. D,那个P就是哲学(Philosophy)之意,代表一位大学生就是个有思想的人。

 

中国现代的大学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从晚清开始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最开始创建大学的目的就是为富国强兵,因此目的仅在培养能达到国家富强目标的工具性人力。

 

这是一个重要的分野,这个分野之下,影响流传至今,我们的高校教育,职业教育的色彩很浓厚,高校本身缺乏人文精神、人文氛围,因此,人文教育出现一些问题,也就难免。

 

在这样的高校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根本的目的就是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准备,所以不论是在选学科,还是学的内容上,都是为就业谋划,都是为了未来能够进入一个好的行业、好的企业,谋得一个好的位子,获得更好的待遇等。

 

这样的情况下,大学里的学习,做学问就谈不上了,那么为职业所做的准备如何呢?其实也不一定很理想,我们都知道,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比较紧张,虽然在学校期间就一直在为就业做准备,但毕业以后,未必就能获得理想的职业和职位。这其中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本身的问题,很多时候,学校里的知识、观念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职场上未必有用,对于就业的帮助就未必很大,达不到职业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在提倡人文教育,但实际上有很多影响人文教育的东西依旧存在,所以人文教育的效果也不好,这是当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所以,推进人文教育,我想学校自身首先要改变,教育的精神要改变,唯有教育的精神、观念,学校自身的教育方式有了变化,人文教育才会有更好的表现。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