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于深山之中的“儒学圣地”
——探访“岭南孔氏第一村”南雄油山镇平林村
来源:《韶关日报》(2016年4月2日第1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二月廿五日甲寅
耶稣2016年4月2日
本稿撰文:韶关日报记者 许张龙 特约记者 张卿雄 通讯员 罗旭晴 图片由韶关日报记者李佳摄
孔氏祠堂大门,非常雄伟壮观。
孩子们在平林惜字塔下看书。
孔氏祠堂内的柱础有麒麟、花草等石雕。
祠堂门口的抱鼓石。
千年以前,客家人的祖先就陆续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在这里安家落户、开枝散叶。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不仅让岭南这一处蛮荒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也让中原的渊源文化传遍了岭南大地。
作为客家人“血脉之根”的南雄,早在北宋年间,就以负笈从师风气日盛,为人津津乐道。而要追寻这条“岭南文脉”的根脉,还得从“岭南孔氏第一村”——油山镇平林村说起。
为探寻岭南孔氏的发源地,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春日,记者一行驱车穿过崇山峻岭,来到这座隐藏在深山中的“儒学圣地”,一起探寻滋养岭南人文生生不息的根源。
孔氏后裔血脉传承
雨后的深山,空气非常清新,而平林村就处于这山中的一处盆地里。当记者乘坐的车还在环山公路上行驶时,在向导的指引下,远远就能看见那一处小村落,它在薄薄山雾笼罩下仿佛仙境一般,甚是美丽。
下得山去,经过一个刻有“平林村”的石碑,我们进入了村子。在村口的村委会驻地,记者见到了该村的支书孔祥忱。孔祥忱是地地道道的平林村人,谈起村子的历史,他骄傲地说,平林村是岭南孔氏的发源地,是地道的孔子后裔村。“广东孔氏族人几年前在修族谱时,各自拿出自己的老族谱,才发现大家都来自南雄平林村,始祖也都是山东曲阜的‘大成至圣始祖——孔子’。”
平林村现在还保存有南派南雄平林孔氏族谱,族谱对孔氏迁岭南记述得很清楚。在村委会的会客室里,孔祥忱向记者展示了族谱。从族谱中可以看到,岭南孔氏先祖在五代十国时期为躲避战乱而隐居于此,而其中有一句“圣祖开阙里而后,南宗孔氏盖来自三十八代戣公也”,说明平林孔氏均是孔戣之后。
孔戣是对岭南颇有影响的人物。据《新唐书·孔戣传》载:孔戣,字君严,举进士,刚正清俭,宪宗时历任尚书左丞,大理卿国子祭酒,元和十三年(817年)至长庆元年(821年)拜岭南节度使,在任四年,惠政颇多。韩愈对他的评价是:“其为人守节清苦,议论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衰,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
至今,在村子的东北隅还屹立着一座孔氏家族的祠堂。在孔祥忱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几条小巷,这座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祠堂就豁然现入眼前:祠堂前后由二幢青砖砌两面屋坡硬山顶,马头墙,覆黛瓦,花岗石镶角建筑构成;正面木板墙,鼓形石础,圆木檐梁、金柱,横梁,红砂岩抱鼓石,势雄态壮;内二井三进,鼓形或棱形石础撑柱,花岗岩石筑沿,整体伟岸端庄。
“这座祠堂是后人为了敬祖思源、弘扬圣祖文化修建的。建造的年代据考证应该是明代,现在祠堂除了门外有一处石制牌坊已经被损坏以外,其他的均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孔祥忱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祠堂内的正厅牌匾上书有“诗礼堂”几个大字,甚是醒目。据孔祥忱介绍,“诗礼堂”几个字并不是所有的祠堂都能使用,而是孔氏后裔专有,最早的“诗礼堂”是古代皇帝为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礼》而修建的。
经历了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在平林村能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经不多,但这座祠堂,经过世世代代的悉心照料,依旧熠熠生辉。而这座祠堂,也成为了这个家族的根系,维系着孔氏后裔的血脉传承。
千古文风孔林书院
作为孔氏后裔,小小的平林村就足以让人羡慕。而除了这显赫的家族传承以外,让平林村人最为骄傲的,就是他们的先祖在这里创办了岭南最早的书院——孔林书院。
南雄市县志主编罗凯燊告诉记者,孔林书院始创于宋建隆年间,由孔子第41代裔孙孔闰创办。孔林书院对岭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书院创办后,直至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创办大中书院,在这500多年间,孔林书院是南雄州唯一的书院。南雄州学始创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比孔林书院晚了80多年。
据孔氏族谱中绘的孔林书院平面图可以看出,书院为三进,后进为大成殿,内供孔子塑像;有东西两庑,中进为大成门,前进为孔林书院大门,四周有围墙。历时260多年后,南宋绍兴年间,四十七代孙孔振玉重修书院,规模有所扩大,大成殿由一层升为两层。
“孔林书院当时不仅接受本族子弟,也接受附近村庄的人求学。一时间,南雄一带‘耕读成风,人文蔚起’。书院当时设有夫子厅,内设孔子像,因此每年州、县官员都要来此祭孔,轿马成行,甚为庄重。直至明初州城建了大成殿,孔子像迁至大成殿安放,州、县官员才不到孔林书院祭孔。”由于对孔林书院研究颇深,说起书院鼎盛时的盛况,罗凯燊仿佛身临其间。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孔林书院却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影子。在孔祥忱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它的遗址前。说是遗址,其实就连一堆废墟都没有给后人留下来。随着书院损毁后,在它的地基上又建起来了许多民房,书院的曾经辉煌也只能从族谱及当地史籍上才能读到。
可喜的是,书院虽然已经不再,但其精神尚存,在村子里至今仍屹立着一座古塔,名曰“惜字塔”。单从外貌上看,这座塔与其它宝塔高大雄伟不同的是,它是实至名归的“玲珑宝塔”,但其在南雄当地的名气却不小,究其原因,只因它的意义在于教育后人珍惜字纸、认真读书。
孔祥忱说,“惜字塔”是孔林书院的配套,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诚意地烧掉,因此,才在书院旁建造了这一宝塔。“现在村里人在教育孩子读书时,也常常把他们带到惜字塔旁,向他们讲述孔氏先祖读书的例子。”
时至今日,千年流传下来的文风依旧尚存,平林村也是人才辈出。孔祥忱告诉记者,现在从平林村走出去的孔氏后裔已经齐聚南雄,筹钱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设计,意欲修复孔林书院。“现在选址已经确定,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古老的书院将以全新的面貌重现在世人面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昔日的繁华“孔家村”,如今已经成了深山中的一处“世外桃源”,但我们相信,随着孔林书院的再度问世,这处隐藏在深山中的“儒学圣地”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吴钩】“民惟邦本”的政治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