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进校园,皖南皮影掀热潮——安徽师范大学德雅书苑第二届民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成功开展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三月初七日乙丑
耶稣2016年4月13日
(儒家网讯 唐霞 章琳)一口述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一句说的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皮影戏。被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皖南皮影戏流传于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安徽省宣城市,400年前随湖北移民传入皖南,并广泛吸取皖南民间小调、花鼓戏、绘画、雕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现如今,民俗文化逐渐衰微,皮影戏也日渐没落。安徽师范大学德雅书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注重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也不乏对民俗文化的追随和拥护。
盼望:暑期实践结前缘,皮影请进安师大
德雅书苑在2015年赴宣城水东镇学习皮影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与皮影这项民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时隔近一年,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潜心筹备。迎着春日暖阳、和煦微风,德雅书苑终于把皖南皮影戏请进了学校,让大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4月9日中午,皖南皮影博物馆馆长、当代著名皮影艺术家、皖南皮影戏第九代传承人何泽华携耄耋之年的吴金陵和年逾古稀的柯玉英、方宗唐三位老艺人抵达安师大。
随后,德雅书苑工作人员协同老艺人们将皮影样件和皮影演出所需物资搬运到展厅和演出厅。老艺人们亲历亲为,搭建演出台,布置演出展。何馆长兴致勃勃的向大家介绍清代晚期皮影戏脸谱,不同特征有不同的寓意,脸谱上的胡须都是当时真人的头发制作而成,已有100多年了。这次参与展出的何馆长收藏和制作的皮影共有22版,脸谱系列、《八卦先生》、《红官衣》等百余件珍贵皮影。
珍贵的皮影摆件
皮影文化专题讲座
瞻望:锣鼓齐鸣唱太平,追根溯源说皮影
“听到老艺人一开口的那一刻我就哭了。”观看皮影演出的卞若南同学如是说。
皮影演出晚会从六点半在文学院行政楼会议报告厅正式开始,本次演出由文学院团委副书记杨穆龙老师主持。院党委副书记戴和圣,副院长王昊、俞晓红,副教授张华,民间文学副教授刘颖等领导老师一同观看了演出。皮影演出晚会共分为三场,这次演出的剧目分别有:《夫妻观灯》、《武松打虎》、《小八虎闯幽州》,《猪八戒背媳妇》、《西厢记》等。其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的精彩表演,掀起当晚演出的高潮。每一场的观众结束后都不愿离去,演出厅的每一条过道上都站满了观众。小至两周孩童,老至古稀学者,纷纷不由得从第一折戏看到了最后一折。每场演出之后是与观众的互动环节,现场根据演出门票抽取幸运观众领取皮影小件和书签。
观众与皮影的亲密互动
争先恐后的体验皮影演出
皮影演出晚会之后,大家余兴未尽。第二天德雅书苑又开展了“皮影艺术交流活动”及“皮影文化专题讲座”。上午九点,副院长俞晓红和刘颖老师携学生与何馆长就皮影艺术的形成发展和表演形式进行了交流。导师们从专业知识角度对皮影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深度剖析。
守望:民俗文化濒消亡,倔强艺人仍坚守
皮影生存艰难,何馆长无奈的说:“老艺人们每年都在减少,或许五年十年之后,我们就再也看不到现场皮影戏了。”
4月10晚上七点,皮影专题文化讲座在敬文报告厅举行。何馆长介绍了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发展流变及现在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字里行间无法掩饰对皮影戏传承的担忧。讲座现场,何馆长为大家展示了珍贵的皮影原件及其组成和制作方法。柯玉英老师为大家清唱了皮影戏中各种曲调唱词,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了不同曲调的特点。讲座结束之后,何馆长随机抽取了十位同学现场体验皮影制作。何馆长想多教一点,大家想多学一会儿,直到后来时间太晚,报告厅催促着关门,大家才依依不舍的放下刻刀,带着自己的皮影半成品离开。
皮影制作实践
皮影艺术家与德雅书苑合影
第二届民俗文化进高校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实践的课外文化延伸,德雅书苑将民俗文化教育资源引入高校。除了将皮影“引进来”,我们还让学生“走出去”。讲座现场招募志愿者跟随德雅书苑,将于五月份一同前往宣城市水东镇皖南皮影博物馆参观,让皮影民俗文化的种子在大学生心里扎根。
民俗文化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民俗发展现状的传承和保护令人堪忧,只剩下一批老艺人们在坚守。身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去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的重任;德雅书苑也定将不负众望,在坚守民族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