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庆指责媒体报道有明显取向(东方早报)
栏目:儒教重建
发布时间:2010-03-19 08:00:00
日前,“当代儒教代表人物”蒋庆就媒体对他的批评作出了回应。他表示,自己始终对“重建儒教”充满信心,而重建儒教文化,则可能会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文化和道德支撑。
2005年12月初,蒋庆的文章《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通过互联网发表,并引起广泛争议(本报2005年12月9日C4版对此做了报道)。在稍后的“第一届中国儒教学术研讨会”上,他在文章中提出重建儒教的各种措施又一次成为讨论的焦点(见本报2005年12月20日C4版)。多家媒体发表了批评蒋庆的文章,各大网络论坛也随处可见对他观点的批驳和嘲笑。
近日,蒋庆在接受采访时对这些批评进行了回应。他表示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并指责部分媒体主动成为“辩论的一方”,在报道和评论中存在“明显的价值取向”。蒋庆指出,这样的讨论,表示儒教作为中国文明的载体,目前正“不正常”地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在这个问题上,很多批评自己的人陷入了误区。
蒋庆同时表示,自己的主张确实是在“向上要权利”,但这不是具体的政治权利,而是儒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化权利。“以夷变夏”会使中国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他同时认为,儒教毫无异议地具有中国国教地位,这“不是任何一个人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中国历史的共识”。但自己并没有利益上的诉求。
12月17日广州“儒教学术研讨会”的与会者秋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部分媒体在报道该会议时“存在问题”。他表示,绝大多数与会者都赞同蒋庆提出的“下行路线”,即积极地在民间做个人道德重建的工作。而对于“抽取儒教税”等“上行路线”内容,据他观察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支持”。
另一位与会者,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则表示,蒋庆重建儒教的观点,“错误是非常明显的”。他表示,尽管自己被视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但事实上自己对传统文化也是采取肯定的态度。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瑰宝需要继承。但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已经说明,真正能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恰恰是对其持批判继承态度的人。比如胡适先生及其追随者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的成绩,是无法抹煞的。20世纪以来直至现在,所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卓著成绩的学者,无不吸收西方学术成就,包括方法上的长处。袁伟时在接受采访时称,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绝对不能让步:一是19世纪以来,儒家传统在制度层面已经落后,且不可能在制度建构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二是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面,但不能利用其消极的部分为专制主义服务;三是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不应采用极端民族主义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而需“兼收并蓄”。
针对“明显的价值取向”的指责,北京某日报文化版编辑李耀军告诉记者,在整个讨论中,他们并没有收到任何支持蒋庆观点的评论文章,据他的了解,也很少有媒体接到这样的稿件。所以在争论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蒋庆的指责事实上并不成立。
早报记者 徐德芳责任编辑 黄维嘉
2006年01月04日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