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共祭炎帝,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寻根是为了下一代和平和谐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05-16 15:54:25
标签:

 

 

 

两岸共祭炎帝,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寻根是为了下一代和平和谐

作者:徐萧(澎湃新闻记者)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四月初九日丁酉

           耶稣2016年5月15日

 

 

 

  

 

2016年5月14日,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炎帝祭拜仪式举行。

 

5月14日上午,在清寒微雨中,来自海峡两岸的3000余人,冒雨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共同祭拜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在敬献牺牲、八佾舞等一系列仪式中,文化和血脉上的同源同种直观而鲜活地呈现在两岸民众面前。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泱泱丹水,莽莽太行。惟我始祖,神农炎帝;肇启农耕,泽被八荒……”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希清宣读了祭炎帝文,祭文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炎帝对于塑造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

 

当日下午,以“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为题的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研讨会也在晋城市召开。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两岸同胞寻根问祖的根本意义,就是希望它能带给下一代人和平和谐,能够在经济生活中互相帮助,实现中国的崛起。”

 

  

 

2016年5月14日,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炎帝祭拜仪式举行。

 

  

 

台湾苗栗县神农大帝宗庙敬献炎帝像。

 

海峡两岸的炎帝认同

 

位于晋南的高平市,拥有大量炎帝信仰的遗迹和深厚的炎帝民俗,澎湃新闻记者在与当地市民的交谈中,十分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家乡就是炎帝故里的认同。

 

据晋城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志仁介绍,尽管湖北随州、陕西宝鸡等地也有炎帝的活动遗存,“但是高平却拥有着最为密集的炎帝历史遗存,最为翔实的碑记石刻,并且民间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历朝历代典籍所记载的炎帝在高平活动的文字十分丰富,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

 

例如,高平现存有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高庙等庙宇院落35处。羊头山上则有保存较完好的神农城、神农井、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而境内记载有炎帝活动的碑刻110多通,其中北齐天宝二年的五佛碑、唐天授二年的清化寺碑、唐天佑七年的墓志以及明万历三十九年的炎帝陵碑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在全国独一无二”。

 

“有人说我们不能用公元几百年以后所建的炎帝庙宇和碑刻,来直接证明公元前几千年前炎帝部族的情况,但是我认为这些碑和庙纵跨一千五百年余年的历史已经表明,炎帝历史传说在高平地区源远流长,这些炎帝古庙古碑至少是魏晋隋唐以来当地炎帝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值得深入探索研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震中认为,历史中有神话,而神话传说中也带有历史的信息。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的学生表演八佾舞。

 

在此次海峡两岸共祭炎帝之前,高平乡间就流传着各种有关炎帝的传说,高平的村村落落也都有与炎帝相关的民间祭祀活动。正是基于这些情况,台湾地区的炎帝信众将高平炎帝庙视为祖庙,台湾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主动联系高平,才有了此次两岸共祭仪式。

 

台湾三重市原市长、三重先啬宫董事长李乾龙介绍,在台的神农大帝宫多达146家,遍布全台各地,“是除了妈祖、关帝以外最大的民间信仰”。王震中认为,“炎帝祭拜大典,既属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一种方式,又在其背后蕴含着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上的认同。”

 

郁慕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新党主席郁慕明在研讨会上做主旨演讲。

 

在两岸关系的新时期,通过炎帝祭拜,两岸民众无疑可以体认到两岸在各个层面的最大公约数,那就是同源同种。

 

看到来自台湾32个宫庙的1050名代表来寻根问祖,郁慕明情不自禁想到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他认为,认祖是第一步,只有认祖才会想要祭祖,然后才会想到寻根。

 

“今天各位台湾乡亲在这里对神农大帝三跪九叩,我希望能够让台湾更多的年轻一代看到这一幕,体味到其中所代表的意义。” 郁慕明对有些台湾年轻人感到难以理解,觉得他们仍然搞不清状况,他们既搞不清自身文化的根源,也就看不清未来。在郁慕明的理解里,两岸民众之所以这样尊崇炎帝,正是在于炎帝带领民众躬耕家园,为民众的福祉尝百草,竭尽所能开创未来。

 

“台湾乡亲们在祭祖的时候,希望两岸和平和谐。这正是我们两岸所有同胞寻根问祖的根本意义,两岸同胞寻根问祖的根本意义,就是希望它能带给下一代人和平和谐,能够在经济生活中互相帮助,实现中国的崛起。中国梦不是梦想,中国梦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

 

在仪式现场,来自台湾嘉义县水上乡德圆宫的吕清山将一袋从德圆宫带来的香灰倒入了炎帝大殿的香炉鼎里,“我还要从这里带一袋香灰回台湾,这意味着炎帝的精神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