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欣】习近平: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5-23 12:22:09
标签:

 

 

习近平: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作者: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来源:光明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四月十七日乙巳

           耶稣2016年5月23日

 

 

 

【学习经典】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谈网络文艺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座谈会上,谈到“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关于如何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他讲到:“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习近平主席引用清代赵翼《论诗》中的这句诗词,为文艺作品、特别是网络文艺这种要求着传统文艺必须融进互联网思维的形态,概括出了发展之道。这句话尤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网络时代的交融,更具思考意义。

 

 

 

(一)形式之新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古老的、是悠久的,但是,古老绝不等同于陈旧。中国文化有一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求新精神,日新月异、生生不息、朝乾夕惕、自强不息,这些精神内核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能绵延五千年愈发活力不绝的原因所在,因为中华文明绝不止于旧步、绝不固于僵化。因此,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来谈传统文化与网络文艺的对接,这两者并不是背道而驰的。文艺的网络化、时代化,是中国文化必须能完成形态更新、自我刷新的一种本能要求。

 

拿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句古诗来举例。我们可以看做,这句诗里是用“诗文”来指代一切文艺作品。“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那就是说,以诗文为代表的一切文艺作品,都该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随时代需求应运而生,所以,没有一天不在要求着文艺作品的与时俱进。

 

就拿“诗文”来看,中国在先秦时代,流行的是语言结构相对简单的四言诗和百家争鸣时期的哲学性散文;从汉代至唐初,国力相较于之前的昌盛、文学相较于之前的成熟,诗文风格便走向五言诗的格局、追求骈赋文的华丽;而后,唐代气魄的大气风流,造就了七言绝句、律诗将诗的成就推向巅峰,而宋代的文化沉淀,使得宋诗的思想性和宋词的艺术性令诗词充满哲思的深邃和铺陈的张力;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文化不仅仅局限在文人阶层,市井文化蓬勃兴起,于是戏曲、话本、小说都走向繁荣;到了民国,新文化运动开启文化的又一次深刻革新,将白话文的形态推广开来。那么,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中国文艺的脚步自然也该曼妙出属于互联网这个舞台的精彩舞步。

 

网络文艺,绝不简单等同于“文艺作品的网络传播”,互联网思维是意味着文艺创作思维的时代革新,而不是把传统文艺搬上互联网展示就是网络文艺。由于网络传播规律的变化,导致网络文艺创作要求都发生了全然变化。正如舞台文艺,要求的是现场感;纸上文艺,要求的是深刻性;电视文艺,要求的是镜头感;而网络文艺,就要求网络特性,要求与网民群体精神相匹配的平民化特征,要求与网络传播渠道相适应的碎片化特征,要求与互联网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多元化特征,等等。

 

正因为网络特性最大的定性就是不定性,网络规律的最大规律就是颠覆规律,所以网络文艺的形式形态还无法规定出一个板上钉钉的固定模式。所以正如习近平主席要求的:“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随时跨界出不可思议的创举,随时颠覆了上一个标本的创意,把传统转化为时尚,把古老创新成风尚,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其命维新”的根本内质,也是当今做好网络文艺工作的首要要求。

 

(二)精神之远

 

网络科技在变,时代精神在变,但是中华民族不变,核心价值不变;所以,网络文艺相较于传统文艺的创新出奇来讲:形式是变化的,精神是永恒的。

 

就正如同《易经》的这个“易”字,既有“变易”之意、也有“不易”之意,内在精神不变,才不丧失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风骨;那么,对于网络文艺来说,形式出奇的前提是精神守正,守正出奇,才能致远。

 

这种精神,就是传递正能量的精神,就是坚持真善美的精神,就是坚守浩然正气的精神。就像习近平主席说,优秀作品应该是“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

 

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任何一个文艺工作者其实都是在掌握着一定程度的话语权,都是在发挥着以文化人的实际作用,都是在担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道义,而且,文艺能够达到的这种影响人心、塑造思想的效果,甚至远远大于课堂之内、宣教之所。那么,这些容易为人所接收的文艺作品,是在滋养人心、浸润人生,还是误导人心、饮鸩人生,这种精神意旨的传达就至关重要。

 

历代的传世好作品,一定都是能关注历史正音,能感召人间正道,能背负正义情怀,能催动正向能量。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强调“文以载道”的用意,中国人深知文艺可以达到“文能提笔安天下”的强大精神影响力,也可以造成“笔刀子杀人”的巨大精神破坏力,一本好书可以催人奋进,一段谬论可以误人终生。故此,传统社会极为注重文艺作品的教化作用。事实也证明,在过去绝大部分百姓对于善恶观念的判别、对于历史知识的吸收,都是受着戏曲艺术的深重影响,这就说明了文艺的化育之功、广泛之教。

 

那么,在互联网已经遍及生活每一处、已经渗透人生每一刻的时代,网络文艺承载的精神倡导、进行的无言之教,比传统文艺能起到的作用更为有力、有效,更为广泛、迅速,既可以善莫大焉,也可以贻害八方。

 

如果说,在传统文艺的时代,倘若一个民族的文艺作品总是暗黑的,那么这个民族的青少年会困惑着价值培育、这个国家的外来者会质疑着整个民族,这种影响虽然恶劣,却还可以靠文艺之外的广大生活去调整;而在信息化时代,倘若一个国家的网络作品总是不健康的,那么这个已经联结起了所有民众的网上精神家园就成了废墟,这个已经成为了当代人必须生活方式的网络空间就成了垃圾站,我们每天虽然还不得不使用其能、居住其中,却已经为青少年丧失了成长的精神家园、也在世界互联网面前丧失了民族尊严。网络文艺,不仅体现形式方面的艺术性,也彰显精神领域的民族性。

 

因此网络文艺无论怎样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文艺创作的精神主旨是不变的:就是文以载道的精神,就是以文化人的精神,就是向善向美的精神,就是能通过文艺,让民众的生活更美好、让民族的文化更健康、让网络的世界更可爱、让国家的形象更可敬。

 

具有民族担当的优秀文艺作品,才是不仅仅是取悦于喧嚣一时的,而是深远于经典长久的,才不仅仅是网络潮汐中的浮花一现,而是网络海洋里的旗帜一面。

 

(三)中国之声

 

中国的网络文艺,需要禀赋中国的文化表达,需要体现中国的时代强音。就像从前流行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对于互联网也是一样:建造“网络强国”需要打造“网络中国”,网络精神需要传达中国精神,文艺审美需要展现中国审美。就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说,“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文化自信,这是网络文艺创作的底气,也是网络文艺成果的验证。如果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的意思,是说文艺必然会因时代精神的起伏而展现出或昂扬或伤感的社会面貌、必然会因时代任务的需求而体现出或阳刚或阴柔的家国氛围,那么,在如今民族复兴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在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通过网络文艺的正确表达,来让世界好奇的目光读懂真正的中国,让中国优秀的文化润泽世界的文明,这是“诗文”在当代的伟大“世运”,是文艺在网上的神圣使命。

 

这样的“世运”,该激荡出最动人心魄的时代之音,此时的“趋新”,该传唱出网络时代的中国之声。期待着网络文艺,文以载道,网络中国。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