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学国学?
作者:陈来、刘梦溪、梁涛等
来源:共识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四月廿四日壬子
耶稣2016年5月30日
1
共识网:您对儿童读经怎么看?您会让自己的小孩从小就读经吗?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儿童读经没什么不好,但是读经的方式值得讲究,第一不要行跪拜礼,再一个也没有必要穿上古代的袍服,摇头晃脑在那里读经,念就好好地念,规规矩矩地念,不要搞怪,学习经典、学习国学不要搞怪。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要不要让小孩读经,是家长们的自由选择。有人愿意倡导,有人愿意参加,都是自愿的,无可厚非。很多家长愿意让小孩子读一些经典,不管是文学的还是文化的。也有人比如王财贵推广读经很热心,在台湾已经成功运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作为一个外人觉得读经有必要,正好我们现在也需要。现在反对读经的理由是你让那么小的孩子只去背诵不求甚解,我觉得很多东西(即使诗词),即使当时讲解弄懂了,也是很表面的懂。小时候背的东西要到后来长大了才能渐渐加深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诗什么意境,要表达怎样的感情,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我不反对儿童读经,但还是应该注意方法。现代和古代不太一样。古代人接收的信息相对少,你只要具有儒家经典的知识,在传统社会度过一生基本是够用的,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所以古代会强调先把经书背下来,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理解。另外,古代有科举制度,而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在少年时代,这时候背经书对应试是有好处的。
但今天的社会环境很不一样了。信息时代的知识广博如烟海,仅仅学习儒家经典是不够的,所以教育得强调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兴趣和特点来安排读书。从这点出发,我觉得一开始比较复杂的经典就不要让孩子读了,三字经读一读还行,唐诗宋词读一读还行,或者一些古人写得好的文章。等到一定年龄段之后再来读经典会更好。
我是国学院的老师,但我会尊重自己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阅读,但主要是中外名著和科幻故事。如果他对古代经典有兴趣,来问我,我会给他讲解。我记得给他讲过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他大开眼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王大千(孔子基金会理事长):我觉得儿童读经是一个很好的启蒙教育.从多年实践来看,儿童读经对其成长是有帮助的,从小的知识积累也好,国学功底也好,都是有帮助的。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是我觉得总的来讲还是利大于弊。我们开办了许多中小学版的孔子学堂,学堂发展实践证明,孩子从小读经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是好是坏的东西,他们慢慢会分辨出来的,因为经典在价值观上是没有问题的。
陈尚君(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不要读经,不要读经,读什么经,那些人是有些无聊,哈哈。
邹明(凤凰网总编辑、凤凰新媒体副总裁):我觉得儿童读经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但这个形式又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现在是个互联网的时代,比较浮躁,特别是当今这个社会我们对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必苛责。但是确实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淡薄,那么从小强制性地读经,打下这么一个烙印,哪怕这更多的是形式主义也是好的。所以有人从小学开始,从儿童开始读经我觉得这是必须的。读经如果成为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的更好,就是从小培养,就像我们教育孩子,必须得强制性的。我同意这一点。
汪少华(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如果孩子有时间,家长又赞同,你讲的他也乐意听,那儿童读经我是赞成的。儿童读经会有好处,因为小时候读的以后很难忘记,当时虽然不理解,长大后生活阅历多了回味起来会有共鸣,产生作用。但是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不能强制儿童读经,比如家长说这个东西好,而孩子说我不乐意,那就不要勉强。所以说读经不是坏事,但成为负担或加重负担就会成为坏事。“学而时习之”的“时”非常要紧,讲训诂的会告诉你“时”不是时时,而是“一定条件下的某一适当时机”,就是孩子对学习这个有动力的时候,这个动力或许是你提升起来的,或许是他自愿的,那他就愿意去学习复习。
共识网:那现在的孩子需要从小学习训诂吗?
汪少华:训诂就是解释古代的语言,现在的孩子对训诂的学习,应该是体现在老师或教育者讲解古代诗文的具体过程中,是你要应用正确的训诂方法,要讲出所以然,让他们听得明白清楚,从而形成正确的方法。比方说“汽车跑得快”,“快”是速度快;成语“大快人心”,“快”是愉快、高兴。“快”字是个形声字,竖心旁,所以它的本义就跟心理状态有关,本义据《说文解字》说是愉快、高兴,而速度快是引申义。怎么从高兴引申到速度快了呢?因为人高兴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悟空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反映着古人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这样的解释不仅弄清楚了“快”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联系,而且懂得了“欢乐感就是无时间感”,明白了人生的某一种心理状态。讲清楚所以然,不能随心所欲,而要遵循语言规律,这就要求老师或教育者认真深入学习,懂得正确的训诂方法。
2
共识网:您怎么看林毓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样一种观点?
陈来:“创造性转化”只是零散地从传统里面找一些现代需要的东西,对林毓生来讲就是民主。林毓生讲得很简单,就是你要从传统里面找到那些元素,跟现代改革结合,用到今天的生活中去。这和我们的观念还不完全一样,因为我们有一个离开现代应用,从更广、更高的价值来看传统文化。总体上来说,林毓生缺乏一种继承与弘扬的观念。其实他还是受到五四的影响,只是五四是彻底否定的反传统办法,林毓生是部分否定要强调转化,方式不一样。当然他没错,还是要从传统里找一些东西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
梁涛:这个讲法说了很多年,基本是一个共识,学术界没有人会反对。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转化,而在于怎么转化。历史上儒学的复兴是通过对经典的重新阐释来实现的,把我们时代的生活感受和问题意识带入到经典中,然后从经典中部分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古人说的“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但我们今天还没看到很成功的范例,说明我们这个时代还没有产生立足于传统、扎根于传统的新思想体系。这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应该努力的目标。
王大千:国学跟现代价值(自由、民主等)不矛盾,因为中国人的国学是生活化的,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或者学问,对于中国人来讲,这是一种文化,也是精神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都融合在一起,是不矛盾的。
邹明:我觉得首先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也不能说完全很保守,经史子集那些读了就行,一是现在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了,再一个就是说模式也必须改变了,就是说,再也不可能教人们去读那种线装本的经书了。我觉得模式改变之后,内涵也要有一些新的变化,因为必须得让现代人接受嘛,就像我们看一些文言文,得先看注脚,再看原文。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需要对国学有一些新的内涵认识和新的传播手段的原因。
3
共识网:四书代替五经成为新的经典体系,得以有宋明理学的新开展。杜维明先生曾有一个提法说要构建现代新经学,如果当代的儒学复兴要构建新的经典体系的话,您觉得会是哪些经典?
陈来:学者可以尝试提出一些经典作为备选。比如有人说可以把《礼记》整个都算上。不仅仅专提其中的两篇《大学》《中庸》。也有的学者比较强调《荀子》。我看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学者可以有建议,但还是要经过历史的检验。四书不是朱熹说了之后大家就立即接受了,也是经过很长时间大家才接受。有人提各种方案都可以,只是要经过历史的选择。
共识网:还有一个观点认为,不能只是儒家经学的复兴,应该把儒家当成诸子学的一种来复兴,同时恢复其他的子学,您怎么看?
陈来:儒家复兴应该是全面的复兴,不是仅仅一个方面,仅仅是经学的复兴或者子学的复兴都不够,应该是全面的。子学更强调思想,不仅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且是一个不断传承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形成了很长的传统,这个传统的复兴是动态的,不能说只是一个静态传承。另外它有不同层次,有的是比较学术的层面,有的是在社会文化层面,还有一些在教育层面,启蒙层面,儒家的复兴应该是整个儒家文化的复兴,而不是它的某一个经典研究的复兴。
共识网:儒家会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吗?
陈来:不一定要有。生活方式要能够普遍化。比如先秦时候儒家穿大宽袖的衣服,搬到今天来肯定不可能。宋代人穿的衣服和唐代人也不一样,服装是外在的,当然有些人愿意用它来表达自己,这也无可厚非,不用使劲儿骂。但是要点不在外在形式,先秦儒家早就说了:“儒者在行不在服。”儒行比儒服更重要。复兴应该包括儒行的复兴,而不仅仅是服装。
4
共识网:很多人对老板国学班有比较大的偏见,传统文化的社会通识教育如何展开?
梁涛:大家对老板班不满,意主要有两点原因——一个是高收费,一个是片面地讲厚黑学和成功学,而不是去弘扬国学中更根本的价值观。但这些年,很多企业家和高管愿意学国学,说明他们有这方面的需要,想从传统中吸取一些东西,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企业管理。我碰到过很多企业家,也给他们讲过课,知道他们的需要所在。由于他们不是专业的国学出身,基础比较差,想很快了解和把握国学的本质,马上用到管理中、见到实效,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国学强调的是长期的积累和修养,是一种智慧和眼界。只有达到这个程度,国学的作用才会显现。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学习,往往欲速则不达。这是值得注意的。
我觉得通识教育这一块需要引导,分两方面来说。一是作为普及推广传统文化的教育者,要懂得企业家的需求,你要了解企业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把国学和管理学结合起来;二是你要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从诚信、守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传播引导企业家,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而不是急功近利。这方面在传统经典里有很多可供借鉴的例子。
共识网:公立学校体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又如何展开?
梁涛:这需要探索和建立起一套教学体系。我们目前的教材、师资队伍培养都有很大的欠缺。因为儒学和宗教不一样,传播主要还是靠教育系统,所以儒学内容得进入到大中小学教育中去。从入学开始,就一点点渗透和融入。这是非常重要的,之前承担这样功能的是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包含了一部分国学内容,但远远不够。语文教育和经典教育还是不一样,经典教育是培养德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要把语文教育向成德教育转化。其实政府和民间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去年我在海淀区敬德书院给中小学教师讲了一年孟子课,这也是一种国学进入中小学教育的努力和尝试。
刘梦溪:我有个建议就是小学中学大学里面的一二年级都应该有国学课,这样的国学教育就比较正规。
王大千:我觉得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一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再延伸为一种生命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尤其在衣食住行、人情世故、接人待物之间生活化的教育更有好处,而不是都加给学校,都变成一种学校教育。因为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短板,是有缺失的。其实难度也不大,现在国学学习是随时随地的,家长没有基础的话可以跟孩子共同学习,实际上也有一些尝试。现在学习条件、方法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观念,怎么来认识这种学习。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