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刘述先逝世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初三日庚申
耶稣2016年6月7日
据凤凰网消息,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刘述先先生于2016年6月6日晨逝世,享年82岁。
刘述先,江西吉安人,1934年生于上海。其父刘静窗毕业于西南联大,与熊十力相熟。刘述先求学期间受方东美,以及熊十力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新儒家影响颇深。他先后获得台湾大学哲学系文学士、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等学位。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文化哲学、比较哲学,曾任教于台湾东海大学、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刘述先先生一生致力于阐述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对传统文化既保持敬意,又非常理性。以“传统思想的疏释”、“传统与现代接合的构想”、“系统哲学的探索”为治学重点,立志建构一套哲学,“一方面继承中国哲学的大传统,另一方面又能面临现代的挑战”。著有《中国哲学与现代化》、《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儒家思想与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等。
他在《现代新儒学之省察论集》中撰文,将现代新儒家十五位学者整理成一个“三代四群”的架构:
第一代第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
第二群: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
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第三代第四群:余英时、刘述先、成中英、杜维明
并且认为:“我们上一代适当国家文化面临生死存亡之机,自然而然会激越地谋求突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强调道统的尊严性。但到我们这一代美苏对峙的局面不再,我们的问题是,怎样让世界上不同的族群、国家、文化、宗教、精神传统和平共处,不要让日益狭小的地球村在矛盾冲突中毁于一旦。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有重要的资源可以提供。海外新儒家如杜维明和我都认为,我们无须证明自己的传统比其他的传统更为优越。我们只需阐明我们的传统有自己的根源与立足点,就已经足够了。如何让不同的传统互相了解,彼此沟通,存异求同,这才是我们这一代步入新的世纪与千禧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
刘先生去世的消息从对岸传来,大陆社交媒体上众多学者纷纷表达沉痛哀悼之情。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写道:“沉痛哀悼刘述先先生!贯通古今天人,维持斯文不坠。一代名儒辞世,两岸三地同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学者刘悦笛也接连发微博表达悼念之情。
微信公号“北大儒行社”于6月6日当晚发布了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敬悼刘述先教授》一文,文中回顾了与刘先生的交往点滴,深切悼念。全文如下:
三年前,到深圳大学参加儒学研讨会,看到刘述先先生夫妇也来参会,心中很高兴,许久没有看到他们夫妇二人一起跟大家相聚。只是遗憾地看到刘先生活动有些不便,他夫人告诉我是患了帕金森病。但此病并不影响思维,刘先生在会上的讲演述及三代新儒家,而特别提及他与杜维明先生的一致追求,我仍然记忆犹新。
去年我去台湾开会,上午在台大高研院作了报告,随即先行离开,因为我约了要去看刘先生,并想请他一起吃饭。近年我去台湾的频率也不太高,一年最多一次,而刘先生患病在身,恐怕见一次少一次,这次因为知道陈荣开也在台北,以故行前托荣开去联系,一定要和刘先生聚一下。荣开带我上了计程车,说刘先生现在不要别人请客,他已经碰了一回。我们到了约定的酒店,并不不在南港,而是在台北市中心,让刘先生跑这么远来,我本来于心不忍,但这是刘先生定的地方也只好如此。我们先到不久,刘先生夫妇乘计程车而来,坐下寒喧后,我说今天我作个小东,您一定要给我这个机会。刘先生说,你还没资格。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饭中刘先生说,你曾经有一段研究到古代去了,你的《仁学本体论》我已经看了,从古代、王船山回来了,我觉得很好。可见刘先生对我的的学术发展很为关注。其实,1999年我去香港中文大学,本来就是刘先生一力促成,希望我来接续他退休之后的中大儒学发展。
吃饭很欢洽,刘夫人还是一如既往,非常健谈。饭后二位又同乘计程车,同我们挥手告别离开。这一场景,我还历历在目。
今天在澳门开会,收到短信,转来林月惠教授发来的信息,告知刘先生离世的消息,心中颇感怅然,刘先生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出道甚早,牟宗三先生为其父执,在东海大学曾教过杜维明先生,八O至九O二十年主掌香港新儒家的大本营,在第三代新儒家中居于中坚的地位。他退休后转到中研院文哲所,更加强了对牟先生去世后台湾儒学的引领。总之他一生著述不断,在儒学研究方面不仅造诣甚为深厚,而且不断结合欧美的新的哲学、宗教的发展,据本开新,在理论上开出新的局面,为当代儒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哲人其萎,深切悼念刘述先先生。
陈来敬悼
2016.6.6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