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刘述先思想撮要

栏目:思想探索
发布时间:2016-06-08 09:02:25
标签:
郭沂

作者简介:郭沂,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山东临沂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科隆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威斯康星大学富布莱特研究学者,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著有《中国之路与儒学重建》《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子曰全集》《孔子集语校注》等。

 

刘述先思想撮要

作者:郭沂(韩国首尔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初四日辛酉

           耶稣2016年6月8日

 

题记:刘述先教授走了,国失重宝,儒林哀伤。余与先生曾数次相遇于学术会议,然平时交往并不多。几年前,为编辑《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一书,与先生多次书信往来,并获先生数篇论文出版授权,故对其大儒风范有所领略。今录拙作《当代儒学十家撮要》相关部分,题以《刘述先思想撮要》,聊作缅怀。


 


作为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刘述先对新形势下儒学的当代发展抱有十分乐观的态度,认为出现了四个新契机。


一是时代的新契机。大陆文革结束后,正逐渐走上了拨乱反正的道路,对于传统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评价,而且对港台海外新儒家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努力给予了适度的肯定。这种学术上的转变也有现实的改变作为机缘才有可能。如日本和四小龙经济的成功,也使得其儒家背景受到注意,必须重新加以检验和评估。


二是方法的新契机。中国传统注重践履,在概念的丰富和新奇上,不免相形见绌。民国以后,留学生引入西方的概念和方法,用来治中国哲学,出现 一批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成果。对传统有深刻同情的学者,在方法论上面也有了新的自觉。 因此“由中西比较的观点来理解和开拓自己的传统,恐怕是一条必由的道路。”


三是形上学的新契机。当代新儒家的一大贡献在于不把儒家伦理当作单纯的俗世伦理,而将其提升到宗教信仰层面的终极关怀看待,如牟宗三区分了“实有的形上学”与“境界的形上学”。依此,今日的形上学重建工作,只能走境界形上学,而不能走实有形上学的道路。在形上学层面,语言分析的效用是有限度的,最后终必诉之于存在的证悟。生生不已的天道,即是境界形上学的根源。


四是践履的新契机。传统儒学从来不是空谈理论,如果完全缺少践履的层面,儒学就脱离了它的本旨,沦为观念游戏,没有意义。在讲求客观量化、外在成就、享乐文化的潮流席卷下,人不只没有找到自由,反而经验到意义的迷失。所以我们必须恢复传统对于生命的尊重,每个人要在自己生命的内部找到价值的泉源。虽然现代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要人个个希圣希贤,但我们仍要有一个低限度的道德信守,仍要着力于超越有形、有相、有限的层次,达到一种较高的境界。

 

在儒学当代发展的具体工作方面,刘述先有两个突出贡献。一是试图建构一套既能继承中国哲学的大传统又能应对现代挑战的新哲学。他认为,现代人价值观念的混乱和重心缺失是造成现在这个危机时代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这个问题牵涉到哲学上, 在于哲学工作者只是“隐退在一些精巧的技术性问题的研讨之后”,并没有把哲学的探索当做是一种最有活力的活动,并没有肩挑起自己的责任。基于分析哲学的弊端,刘述先提出建立系统哲学的构想。

 

系统哲学所关怀的基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为丰富杂多的世界、人生寻觅一个共同的根源或基础,然后才逐渐分化成为不同的存有与价值的领域;二是建构一个涵盖丰富杂多的世界、人生的系统,将其熔为一炉,结合成一体,却又井然有序,使其分别在这个系统之内得到适当的定位。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刘述先从卡西勒的“功能统一论”得到启发。这种学说认为,人类文化各方面的表现、实质尽管不同,却都牵涉到符号的应用,而符号的特点就在于能超越当下感觉经验的限制,把我们带进一个可能性的领域。刘述先进一步指出,虽然外在的世界是客观的,但是人创造的文化和人所有的境界的体验是人生和外在客观世界交融的产物,是主客同构的,而存有与价值的共同根源就是中国古代提出的“一气流行”。从卡西勒对语言和神话的讨论出发,他提出人的另一个本质应是“对全体的同情”的感受,人的本质结构是人彼此间的关怀,并非对他人的漠不关心。人使用符号、创造文化、把握意义、体证境界都是一种主客同构的架构,不能抛开人来讲客体,也不能抛开客观世界来讲人的境界和文化创造。

 

当人将抽象的符号运用到具体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而抽象的东西经过具体化之后,每个民族和国家在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是用其所熟悉的具体方法来解决的,这就出现了一种把具体等同于抽象的错位现象。对此,刘氏用“理一分殊”的道理加以阐释,认为应该在不同的具体文化里找出抽象,各种不同的具体文化即是“分殊”,在它们之中抽象出来的就是“理一”;“理一”属于超越的层次,“分殊”属于具体实在的层次。

 

刘先生还从知识论、形上学、价值论三个方面探讨了未来哲学改造的方向。指出就知识论来说,似可以涵盖方法论与真理论。就形上学来说,我们仍可保留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分类,而在内容上给予全新的了解。就价值论来说,他提议加入践履论的反省,考虑如何把抽象的价值思考转为人生的真实。

 

刘述先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探索世界伦理的建构。他认为,中国传统有丰富的资源,这特别表现在伦理方面,尤其是儒家传统。因此,他提出建立既融合又独立的伦理体系的设想。

 

刘述先是在儒家伦理与孔汉思起草的《世界伦理宣言》的比较研究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在他看来,“金律”——“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与“银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相通的,没有必要作出区别。另外,儒家的仁、义、信、礼与孔汉思提出的四条指令是一一对应的:“对生命要尊敬”与“仁”对应,“诚实而公平地交易”与“义”对应,“要作真实的言行”与“信”对应,“要互相尊敬和爱”与“礼”对应。他将五常中的“智”单独列出,认为“智”不能仅局限在经验知识的层面,智慧的领域和知识是可以分开的。智慧不能通过感官知觉与仪器测量而得到验证,但可以通过个人的修养得到人格的提升而有所感通。这是一种生命的智慧,并非科学知识。

 

刘先生特别强调,与世界伦理对话的原则是“求异存同”,认为这也是“理一分殊”的另一种表述。各种文化的“异”是完全可以存在的,但我们要从“异”中抽象出“同”来,最后达到世界伦理、世界哲学的对话。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