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湾】《仁本主义论集》序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6-06-12 13:50:54
标签:
王瑞昌

作者简介:王瑞昌,字乃徵,号米湾,西元一九六四年生,河南鲁阳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长期主讲儒学经典及中国哲学于高校及民间公益文化机构。曾访学北美、台湾,研习人文,传播儒学及中国文化。著有《陈确评传》《追望儒风》等。

 

《仁本主义论集》序

作者:米湾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初八日乙丑

           耶稣2016年6月12日


 

仁也者,儒学之核心也。孔子之前,已有“仁”之观念。然彼时“仁”乃与“敬”、“孝”、“慈”、“惠”、“勇”、“武”、“谊”、“哲”等并列之诸德之一,并非为根荄、居核心而首出者。盖彼时诸德目仅被理解为平列的、零散的人之气质、习性之种种表现,而未将诸零散之德植根于人之内在本性而整合统一之。或者知此诸德发自人性,而未透及人性之内在性、绝对性、先验性。因而“仁”与其他诸德,究竟仍为外在的、相对的经验属性,即孟子批评告子时所谓“义外”也。

 

至孔子出,将外在之诸德目统一于、植根于内在之人性,即孔子心目中之“仁”。如此,“仁”便成为诸德之内在本源而首出其上。唐君毅先生称孔子“发现一人之纯‘内心的德性世界’”,徐复观先生谓孔子“开辟了内在的人格世界”,即指“仁”而言。此一发现与开辟,不啻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之“开天辟地”之举,故雅斯贝将孔子与释迦、苏格拉底等一并视为轴心文明之开创者,谓自此“吾人当今所知之人诞生矣”(“Man,as we know him today,came into being”,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ichael Bullock英译本)。

 

孔子默而识之,鲜言性命。至孟子,则厥词大放,人性之善,揭之昭然。象山所谓“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嘑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者是也。顾孔孟所论多剋就仁之内在性言之,其超绝无对之存有义、“生物不测”之创化义,则引而未发。《易传》、《中庸》虽有指陈,而犹简质浑沦。洎乎宋明诸儒出,往复思辨,长言深论,若晦庵朱子“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象山陆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阳明王子“(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蕺山刘子“意根最微,诚体本天”云云,仁之万物本体义、内外贯通义、天人合一义发之深切而著明矣。

 

孔孟之后,生命之安顿、政教之休明、风俗之淳厚,大抵资乎仁学教化浸润之功也。近代以来,仁体隳颓,无明煽惑,物力横决,民失其守,政失其序,风俗浇漓,人间岌岌堕为地狱矣。欲拯救之,必重申仁学,以甄陶、燮和、转化此物力横决、物欲横流之势。舍此莫由也。

 

余子东海,奇士也。早岁任气不羁,纵意诗酒。后归宗儒学,坚信不疑,岿然不动,毅然担荷斯道之重,雅有狂者之度。以卓跞之识,博洽之学,英发之才、奋迅之笔,发为文章,辄洒洒不能休。或阐儒理,或判物情,或伐异端,或辨谬说,无不酣畅淋漓,豁人耳目心胸,其锋莫之或撄也。见仁见智,读之者恐不免是非参差,言人人殊。以浅见观之,所发诸论或者不无小疵,然其宣扬仁之内在而超绝诸义,大纯而正,殆无可疑也。

 

予宿闻余子仁声而恨无一日之雅。去岁秋初,余子旅次燕市,乃得一接风仪。相与从容搜书于海王邨,览胜于祈年殿,怡如也。今余子裒集弘扬仁学之作成《仁本主义论集》,列任重先生主编之《儒生文丛》嘉惠世人。附梓之际,二子问序于予。予学行庸陋,非其选也。既不获辞,爰操管略引仁之时义于册端以为拥彗之一助云。

 

甲午腊月二十八日序于淡甘书屋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