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湘】西周第一代应侯的诗《诗经·下武》考

栏目:经学新览
发布时间:2016-06-12 14:15:13
标签:

 

 

西周第一代应侯的诗《诗经·下武》考

作者:罗家湘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初八日乙丑

           耶稣2016年6月12日


内容提要:《诗经·大雅·下武》是西周早期的诗,其作者是西周时代应国的第一代应侯,创作的时间是在周康王元年十二月“酆宫之朝”上。酆宫之朝有两件大事,一是将周成王的灵位袝入祖庙,二是诸侯及四夷拜贺周康王继位。《下武》前三章是应侯在旁京参与祭时歌颂周成王的诗,后三章是应侯在酆宫朝见时训导和祝福周康王的诗。

 

关键词:《下武》/应侯/酆宫之朝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029)。

 

作者简介:罗家湘(1966-),男,四川苍溪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诗经·大雅·下武》是西周早期的诗,因其关涉到君王崩葬、诸侯朝见等大事,颇引起人们讨论的兴趣。其中赵伯雄[1]、夏含夷[2]等学者的论述推进了《下武》的研究工作。今天,《下武》与周成王有关,“应侯”是应国诸侯等看法已成为学界共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着力探索《下武》的作者、作时与创作主旨。

 

《下武》云: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阳部,匣母)。三后在天,王配于京(阳部,见母)。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幽部,群母)。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幽部,滂母)。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职部,审母)。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职部,精母)。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职部,端母)。永言孝思,昭哉嗣服(职部,并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鱼部,明母)。於万斯年,受天之祜(鱼部,匣母)。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歌部,匣母)。於万斯年,不遐有佐(歌部,精母)。

 

这首诗共六章,每章四句,章各为韵。首章末句“王配于京”在第二章首句出现,第二章末句“成王之孚”在第三章首句出现,这三章采用了蝉联格修辞手法。第四章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第五章末句“受天之祜”在第六章首句出现,这三章也是采用了蝉联格修辞手法。但第三章末句为“孝思维则”,第四章首句为“媚兹一人”,这一处区别阻断了全篇的蝉联贯通,成为修辞上最大的瑕疵。程俊英《诗经注析》在解题中判定此诗“只能算《诗经》中的下品”。但这样的修辞瑕疵正为我们探索这首诗的真意留下了线索,理解了这个瑕疵,就会明白作者的用心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西周时代应国的第一代应侯。应国是一个古老的封国,商代就有,今本《竹书纪年》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甲骨卜辞有“王步于应,亡灾?”(《殷墟书契续编》3·30·6)但商代的应国人们猜测当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周代的应国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的封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提到周公封建亲戚,有文之昭16国,武之穆4国,周公之胤6国,其中,“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应国分封年代在周公东征之后,封地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属于周人的南土[3]。上世纪70—80年代,在平顶山市西郊滍阳岭发现了邓公簋、应史鼎、应侯爯盨等有铭文的铜器,证明该地确为西周应侯封国。第一代应侯作为周成王的弟弟,在周初政治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逸周书·王会》记载,洛邑建成,周成王在此举行了会聚诸侯及四夷的成周之会,大会之上,各人站位等级森严,有“旁天子而立于堂上”受礼的公卿唐叔、荀叔、周公、太公望等,有南面立于堂下观礼的唐公、虞公、殷公、夏公等,有站在内台行礼的诸侯,有站在外台献礼的四夷。其中,应侯与曹叔、伯舅、中舅等一起,站在“内台西面者正北方”,属于朝于内者。因为与周成王的亲密血缘关系,当周初王朝政治发生重大变动时节,应侯必然是大政参与者。在重大典礼中作诗并表明身份,符合当时习惯。《诗经》中有好几篇作品,诗人在其中道明了自己的身份,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大雅·崧高》《烝民》“吉甫作诵”,《鲁颂·閟宫》“奚斯所作”等。《下武》中“应侯”出场,符合那个时代的作诗风气。

 

《下武》创作的时间是在周康王元年十二月“酆宫之朝”上。酆,简写为“丰”,故地在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诗经·文王有声》提到文王的功绩有“既伐于崇、作邑于沣。”《诗经·灵台》毛传云:“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文王自岐迁酆,占据关中平原,奠定了周人东向灭商的基业,酆因此成为周人的圣地,建立有宗庙酆宫,西周时代的重大典礼往往到酆宫来举行。“灵台在丰邑之都”[4]524,有庶民共建的灵台、鹿鸟自得的灵囿、鱼儿乱蹦的灵沼、钟鼓和鸣的辟雍,西周时代,天子经常到这里游乐。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题指出:“《下武》,康王即位,诸侯来贺,歌颂先世太王、王季、成王之德,并及康王善继善述之孝而作。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志辞。”“康王元年诸侯来贺”,就是指《左传·昭公四年》椒举提到的“康有酆宫之朝”。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引《汲郡古文》云:“康王元年朝于酆宫。”引服虔注云:“酆宫,成王庙所在也。”今本《竹书纪年》在康王元年下也有“诸侯朝于酆宫”的记载。酆宫之朝有两件大事,一是将周成王的灵位祔入祖庙,二是诸侯及四夷拜贺周康王继位。据《尚书·顾命》,周成王卒于四月乙丑日。其袝入祖庙的时间,刘雨据《高卣盖》:“惟十又二月,王初旁,惟还在周,辰在庚申”的记载,推定在康王元年十二月庚申日[5]。“祭乃是新死之父袝入宗庙构祭礼”[6],从四月乙丑日死到到十二月庚申祔入祖庙,成王的殡葬期经过了230多天。按《礼记·王制》的说法,“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周成王的殡葬是合于礼制的。祭的地点在旁,西周铜器铭文中有20余处提到该地。此处有大室(《师察簋》)、湿宫(《史懋壶》)、学宫(《静簋》)等,“周王在旁京祭祀、习射、捕鱼、飨酒、刑审和接受“告庆”等”[6],是周王的一处重要宫室。王玉哲联系秦阿房宫遗址,推测旁京的具体地址“当不出今丰水以东,滈水与皂河之间的渭河南岸”[7]。邵英根据西周铜器铭文分析指出:旁京“距镐京很近,地处丰邑,在丰邑的宗庙附近,是宗周的王宫、宗庙区。”[8]周成王祔入祖庙的地方就是在旁京。

 

诸侯会葬逝者的同时,也来参拜新君。《左传·隐公元年》载:“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应侯作为西周封君,成王的弟弟,必然要与祭且占据重要位置。在参与祭祀的时候,吟唱歌颂逝者的诗歌,这符合西周早期表演性礼仪的传统,《下武》中的“永言配命”、“永言孝思”都可以看作是“作用式言语”[9]。而参拜新君则返回到酆宫举行,在新君面前,应侯作为叔叔有“永言孝思”的告诫,作为下属有“受天之祜”的祝福,表达了关爱和忠诚。

 

《下武》前三章是应侯在旁京参与祭时歌颂周成王的诗。第一章的关键句是“世有哲王”,讲周族兴起,前有三后为哲王,后王配三后于京,以成为哲王为目标。《毛传》以为配于京的王指武王,三后指“太王、王季、文王”。对三后的解释明显受到了《尚书·金縢》以太王、王季、文王为三王的影响,然孔颖达疏已有疑问:“大王、王季虽修德创业,为后世所因,而未有天命,非开基之主,不足使武王圣人继之。”[4]152在古文献中,“三后”并不是具有固定所指的词语,《尚书·吕刑》皇帝所命三后指伯夷、禹、稷,《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王逸注以为指禹、汤、文王。《下武》的“三后”不宜与《金縢》“三王”等同。从第一章中还看不出“王”指武王还是成王,但从第二章中“成王”的称呼和王要努力修德配命两个方面看出,第一章的“王”必然是指成王。武王是凭借武力打败殷商夺取天下的王,革命成功就已证明其天命在身,哪里还需要“世德作求”呢?刘雨研究西周金文中各种祭祖礼,“综观二十种祭礼,所祭对象没有超出三代者,这与殷人遍祀先公先王的制度明显不同”[10]。对新死者成王而言,将“隮祔尔于尔皇祖某甫”(《仪礼·士虞礼》),故需向其上三代王季、文王和武王“三后”打招呼。当然,从“三后”这个词汇与西周祭祀三代的礼制联系看,那些用“三后”来描述古代君臣集合的文字,都已带上西周语文的特点。

 

第二、三章的关键句是“世德作求”,马瑞辰按语:“求当读为逑,逑,匹也,配也。作求即作配耳。”[11]863第二章讲周成王努力修德,最终以其诚信匹配上天之命。第三章言成王以其诚信下得臣民的拥护。从第一章的配三后,到第二、三章上配天命,下惠万民,将一位君主努力修德,稳固君权的一生概括出来,《逸周书·谥法》云:“安民立政曰成。”《下武》的概括带有盖棺论定的味道。对于这样一个一生修德的君主,后人当然要表达自己的孝心,故“永言孝思”不是说成王有孝心,而是后人对着死去的成王要有孝心。《下武》颂扬周成王的关键词是“孚”,而不是“孝”。在周代铜器铭文中,对于祖先的祭祀被称作是“追孝”、“享孝”、“永孝”等;汉代以来的碑志也以称扬祖先德行为孝道[12],《下武》的“孝思维则”就是要求以祭祀成王、孝顺成王为常例。《毛传》“则其先人也”,将“则”解释为动词效法的意思,这是不对的。当从《尔雅·释诂》之训:“则,常也”。在讲德行的时候,由家向国推扩,这是周代的传统,《诗经·思齐》歌咏文王也是这样的模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君主修德,要上配天心,下合民心,这也是周人的传统。其后,春秋时代随国季梁阐述的治国之道是“忠于民而信于神”[13],孟子追述舜之得天下也是“天与之,人与之”[14]。将国家统治建立在天人拥戴基础之上,这是《下武》所代表的西周政治所开创的良好传统。

 

《下武》后三章是应侯在酆宫朝见时训导和祝福周康王的诗。后三章与前三章主旨不同,前辈已经指出。赵伯雄从所咏对象区分,说是“一咏成王,一咏应侯”[1],夏含夷以为“诗的前半赞扬周王,后半乃纪念应侯”[2]191。实际上,后三章不是咏应侯的,如果只是纪念应侯,没有必要提到“一人”,不敢追求“受天之祜”,更没有可能“四方来贺”,因为只有天子才能享有这些荣誉。

 

第四章的“一人”,《毛传》释为“天子也”,这是正确的。殷周文献中常见天子以“余一人”、“予一人”、“我一人”自称,还可省称为“一人”[15]。此处的“兹一人”则只能是他称,是应侯对天子的称呼。这个“兹一人”,郑玄《笺》以为是武王。唐兰说:“诗里所说‘媚兹一人’的一人就指成王。”[16]马银琴认为:“诗中的兹一人非周康王莫属。”[17]就文意而言,这是应侯向周康王效忠的诗,“一人”只能是周康王。顺德,就是归顺于天子,听天子的话。《诗经·抑》将“顺德之行”与“告之话言”相联系,就是强调顺德在于听话。

 

应侯在表过忠心后,接着就从两方面显示他是康王的好叔叔、好臣子。一方面是把康王的命运与祖先联系起来,“永言孝思”、“绳其祖武”都指向祖先,要康王以祭祀祖先表达孝心,要康王跟上祖先的步伐领导国家前进,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昭哉嗣服”、“昭兹来许”。嗣服、来许的意思,马瑞辰都解释成“后进”[1]861,也就是指康王,康王获得祖先保佑,就能成就辉煌的事业,光宗耀祖;另一方面是把康王的命运与上天联系起来,祝愿康王“受天之祜”,得到上天保佑,从而使“四方来贺”,诸侯归心,“远夷来佐”[2]526,让周王朝国祚绵绵万年长。

 

前三章和后三章虽然同为应侯所作,但前三章是面对成王的灵位唱的,后三章是面对康王本人唱的,送别旧君,恭贺新君,使用场合完全不一样,故第三章与第四章之间没有形成章间蝉联格。由于它们是同一作者所作,又是用在酆宫之朝的前后两个阶段,误合为一,才导致后人误解其修辞,错判为下品。

 

参考文献:

 

[1]赵伯雄.诗·下武“应侯顺德”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6).

 

[2]夏含夷.由铜器铭文重新阅读《诗·大雅·下武》[G]//兴与象.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0.

 

[3]任伟.西周封国考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3.

 

[4]孔颖达.毛诗正义[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刘雨.金文中的祭[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4).

 

[6]李仲操.京考[J].人文杂志,1983(5).

 

[7]王玉哲.西周芳京地望的再探讨[J].历史研究,1994(1).

 

[8]邵英.京考[J].殷都学刊,2005(2).

 

[9]夏含夷.古史异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32.

 

[10]刘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J].考古学报,1989(4).

 

[11]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2]罗家湘.从铭文碑志看孝道的发展[J].孔学研究,2000(6).

 

[1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1.

 

[1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202.

 

[15]胡厚宣.释“余一人”[J].历史研究,1957(1).

 

[16]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J].考古学报,1962(1).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