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勇】孔子的六种人生境界,你悟到了吗?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6-06-17 21:16:26
标签:

  

 

 

孔子的六种人生境界,你悟到了吗?

作者:姜志勇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首发于 生民书院 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十三日庚午

           耶稣2016年6月17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孔子的人生六种境界,经常做为中国人对照自己每一岁数阶段身心素养及价值取向的标准。

 

境界一:“十五志于学”

 

意思很好明白,就是年青时应努力学习。这毕竟是孔子明白到的,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孔子,如今面临的实际问题是:

 

其一,众多小伙子人的生理越来越早熟,心理越来越晚熟,它们不晓得何为“志于学”,也不晓得为何要“志于学”。

 

其二:众多成年人也无心“志于学”,理由很简单,无须学,学没用。假如有人偶读孔孟,身边的人可能会笑一句:“神经病”。

 

大多数的人被实用主义思想所剥蚀,性命质量与性命优雅竟成为了鱼与熊掌,那种只有靠书籍能力相伴入眠的生计仿佛也成为一种奢望。前者是不懂事,后者是“太懂事”,是幸或不幸?

 

   

 

境界二:“三十而立”

 

孔子认为,三十岁左右的人应当有了自己的事业,不论是什么事件,但务必有一定的人生目标,最起码得有近期目标。这种境界人的特点是:生计独立,情绪安定,目标明确,奋斗不息。

 

在多元的现代社会形态,本该而立之年的人的人生境界又如何呢?众多人的生活是优裕的,可思想是迷惘的。这种迷惘来自对未来的不确认性,或对人对事的信赖度较低。或许我们在为生计忙乎的同时,在发明了丰盛的事物的同时,我们经意或不经意地疏忽了一点心中的物品,我们是否本末倒置了呢?

 

境界三:“四十而不惑”

 

孔子认为,人到四十,看待人生的态度也就没有有不了然或不明确的了。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形态高度繁忙,但多数人的生长相对潺缓的时代,因为人的寿命较短,众多人或许等不到成熟就也终了了。以孔子的阅历,四十不惑也为先知,那么,面临现代社会,我们能等到四十才不惑吗?强调什么都是年青化的社会形态,四十岁,你也不在年青,若能而不惑,岂不善哉,妙哉!

 

   

 

境界四:“半百而知天命”

 

这被有点不思进取之人错意成了自个儿不思进取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他们认为,人上半百就应当知天认命,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这实则侮辱了孔子对人生境界的理解,知天命并非是要你认命,不须要再奋斗。

 

这里的天命指“天道”,是指洞察事情进展的规律,理解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对存在于人的心田世界的主观因素和存在于世间万物的客观因素的高明智慧。一句话,知天命者,真理在我手中。

 

境界五:“六十而耳顺”

 

这也被一些耆老理解成了:服老了,就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做,他人说什么,自己就听什么,这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这也是误解了孔子的人生境界。

 

“耳顺”是大智慧。耳顺太不简单,耳顺是务必站在说话人的立场,和说话人一同思考,一同呼吸。孺子的话自有孺子的道理,大人的话自有大人的道理,不错的话自有不错的道理,不对的话自有不对的道理,这需要听话的人多大的胸怀、多大的智慧、多高的人性啊?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唯耳顺而已。

 

   

 

境界六:“七十而从心所欲”

 

中国武侠讲究剑由心生,而无上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这参考了孔子的人生的第六种境界。

 

所谓心从所欲,是指一切优雅的行径都也成为无意识行径,因为意识也融会在心中,也和你成为一个群体。

 

一切美德都也成为一种洒脱的流淌,或“为”或“不为”都十分完美,不须刻意,更不须隐瞒,这已经是神,是圣了。孔子达到这种境界了吗?窃以为,这是孔子终其一辈子的终极理想。假如还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七十老人就应当从心所欲的生计,我只能道一声:“悲哉!”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