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斯文扫地后,中国人该怎么做?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6-21 20:02:11
标签:
颜炳罡

作者简介:颜炳罡,男,西元1960年生,山东临沂人。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社会兼职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著有《当代新儒学引论》《整合与重铸:牟宗三哲学研究》《墨学与新文化建设》《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生命的底色》等。

  

 

 

斯文扫地后,中国人该怎么做?

原题:斯文重建从“根”做起

作者:颜炳罡(山东大学教授)

来源: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十七日甲戌

           耶稣2016年6月21日

 

 

 

“斯文扫地”之后,如何重建“斯文”是国人面对的一个问题。

 

随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等单位举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北京故宫开幕,“重建斯文”这个话题借助现代传媒流行开来。

 

斯文在今天是什么

 

“斯文”一词出自《论语》。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面对生死考验,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斯文”指的是尧、舜、禹、汤、文王等一脉相承的礼乐文化传统,既包括华夏文明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华夏民族的礼仪规范以及由君子修养所透露出的生命气质。

 

孔子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文自任,将自己的生命与中华文化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华夏礼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自己天赋的历史使命。面对礼坏乐崩的局面,他赋予礼乐文化传统以新精神即仁的精神,从而激活了古老的礼乐文化传统,在春秋时代的“斯文重建”中尽到了他的历史责任。

 

在孔子时代,“斯文重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建,是华夏文明的重建。孔子因重建斯文而伟大,斯文因孔子而更加辉煌。由孔子的斯文重建进而强化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意义,赋予“斯文”以新的内涵。

 

“斯文”不仅仅指向典章制度,更指向国民的礼义修养。“斯文重建”意味着礼义规范的重建、国民道德体系的重建、价值观的重建,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斯文”成为某种生命气象与人格特征的代名词。我们说某人很“斯文”,指他很有礼貌与教养,呈现出文质彬彬的生命格调,相反就等于说某人粗野、没有礼貌,说一个人“假斯文”则是指一个人在光鲜外表的下面包藏着一个粗鄙不堪的灵魂。几千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在世界上一直保持“斯文”的形象,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诸国效法、学习的榜样。

 

斯文扫地的中国人

 

为了维护国人的“斯文”形象,于是中国文化中就有了种种礼义规范乃至繁文缛节,从《礼记·内则篇》到《朱子家礼》、《弟子规》等。历史事实说明,没有礼义规范会使人不像人,而如果礼义规范过于琐碎、周密,执行起来又过于严苛,则会使人没有生气,像死人一样。

 

如有的朝代标榜“以孝治天下”,行“三年之丧”,有人就会行“六年之丧”、“九年之丧”乃至“十二年之丧”,竞相夸诞,而势利之徒从而弄虚作假,于是“假斯文”、“假道学”藉此生焉。

 

近代以降,激进的知识分子看到这种假斯文、假道学害人,于是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而彻底否定“斯文”,“礼教”成了“吃人”的代名词,讲“仁义道德”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传统文化成了封建、落后、保守的图腾,“斯文”被污名化了。经过那场举国讨孔批儒运动,斯文真可谓扫地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国民的“斯文”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富裕而同步提升。“斯文”面对金钱似乎显得苍白无力,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笑贫不笑娼等已不是个别现象,不少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可以到纽约扫货,到日本买回大量的马桶盖,不过,并没有展现出礼仪之邦国民应有的“斯文”,泰国自助餐厅抢虾,埃及古迹上刻字,国际航班上撒野,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吸烟、吐痰等不文明现象一再上演,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形象。

 

再现斯文中国

 

“斯文扫地”之后,如何重建“斯文”是国人面对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既为“斯文重建”指明了方向,又为“重建斯文”确立了原则。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斯文的“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呢?我们认为,应从“根”做起。

 

“根”在哪里?在乡村,在社区,在千家万户,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离人伦日用,换句话说叫“道不远人”,“人伦日用即道”。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和、君仁、臣忠,这是说当父亲的要做一个好父亲,当儿子的要做一个好儿子,当哥哥的要做一个好哥哥,当弟弟的要做一个好弟弟,当丈夫的要做一个好丈夫,当妻子的要做一个好妻子,当领导的要做一个好领导,当下属的要做一个好下属,作为一个公民要做一个好公民,这就是人伦日用。这样做好了,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中国人在其最普通的生活中均展现出了“斯文”。

 

外在地讲,斯文是中国人的人伦日用,是生活方式;内在地讲,斯文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勇、诚、敬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内在的“斯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斯文的重建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民族精神血脉的激活与再造。

 

诚然,斯文重建不是少数知识精英的事情,而是全体中国人的事情。斯文再建,礼仪之邦的再造,人人可为,人人应为,人人能为。知识精英应摆脱那种“为往圣继绝学”的孤绝担道的心态,将代代相守的斯文的传承由少数知识精英的担当转化为13亿中国人的责任,让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公民都能成为中华美德的传承者、中国文化的主体。

 

事实证明,这一点能够做到。我们相信,经过人文知识分子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局面一定会出现,斯文中国的再现并不遥远。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