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越要准备留学,越要多学点国学
作者:吴玉蓉(澎湃新闻记者)
来源:澎湃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十五日壬申
耶稣2016年6月19日
“越是要准备留学,越是要多学一点国学。”18日下午,北京四中大礼堂,在首届康奈尔北京峰会上,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在演讲中说,“历史的经验就是这样的,我们看以前的100年前的老前辈,他们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越是准备留学,越是在留学,我就要多学一点国学。”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 图片来自网络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这天下午的教育分论坛上,多位有留学经历或者从事留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对此认识颇深,他们分享各自的经历时一致认为,只有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全球化并非是用美国文化格式化其他文化
陈来介绍了中国近代的两次比较突出的留学运动,第一次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詹天佑、梁敦彦、梁成等为代表。第二次是二十世纪一零年代以后,以胡适、赵元任等为代表。
胡适是1910年去美国学习的。1915年他在日记写过他对各国在美国留学学生的看法。他发现,欧洲人比如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都是深知其国之历史,通晓其国之文学,但看到中国人和美国人却懵懵懂懂自己的历史文化。因为美国的历史短,不作比较,而中国的留学生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学的了解比欧洲人差很多,他在日记里写了一个词叫做“可耻”。
陈来说,当时就有结论,小孩子不宜留学,叫做“不谙国情,易失国性”。“为什么要办国学呢?为什么有国学教育呢?其中有一条国学者是国性之所寄,国魂之所托。你要培养他的国性和国魂,就是让他学习了解国学,国学里面就是国性所寄托的地方,就是国魂所寄托的地方。”
如今,全球化覆盖世界的各个地方。陈来说,“凡是传统文化有根基、有历史的地方,对全球化有一种文化上的抗拒,政治、经济、金融这些要素可以流动,但是不能够把全球化理解为用一个美国的文化去格式化全球的所有文化。我想前人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提出的,为了使我们的留学生能够保持他的国性和国魂,所以最好多学一点国学。”
低龄留学缺了根易成“夹生饭”
谈到目前中国学生留学低龄化的问题,北京四中佳莲国际学校校长石国鹏明确表示反对低龄留学。他认为,把孩子放到一个纯西化的环境当中去,容易生成“夹生饭”,中国的没有学好,西方的也没有学成。
石国鹏称,他们国际校区的语文教材皆来自于自编,语文课本叫《华根》,“我们的用意是很明显的,保留中华之根。如果一个中国人不懂得中国文化,他出去会被迅速边缘化。”
他说,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如果以中国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到美国社会,根本不需要融入美国社会,就会自然而然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积淀,我们不比任何人差。“我们要学英文,我们要好好学习西方的文明成果,但是不要把我们自己的东西丢掉,我们的好东西多了去了,只是你没有认识到。”
石国鹏表示,餐饮是中国文化中一项的重要内容,北京四中佳莲国际学校要求高三学生,临出国前必须学烹饪。
职业生涯一直在外企的微软大中华区CTO韦青对石国鹏的观点表示“没有办法更同意”。“我在外企里面赢得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口碑,不是我的英文说的多么好,而是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清华大学教授高西庆学法律出身,也是美国杜克大学的校董,他同样赞同石国鹏和韦青的观点。但他提出,作为父母,希望你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希望他往哪里走,这个问题尤其值得考虑,这得从小就培养。
高西庆就面临了这样的问题:“前两年有人问我的儿子,你想上哪一个学校?他说,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一定不上哪一个学校,就是说杜克大学,就这么简单。学什么呢?他说,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什么不学,法律、经济都不学,就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张昭炜 钱明】阳明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