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路】为往圣继绝学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6-07-04 22:20:34
标签:

 

为往圣继绝学

作者:马培路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春耕园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廿七日甲申

           耶稣2016年7月1日


 

宋元丰八年,程灏卒,潞公文彦博题其墓曰: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之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然学者不知道之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志将以斯道觉斯民。

 

今天讲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讲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整个儒学的历史,回顾的目的,是因为张载是宋儒,二程之前,我们了解一下宋儒在历代儒学之中的地位。首先我们知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对先圣先王之道,孔子是集大成者,往下传六经。不仅集在一起,而且有删诗书、有改注,《春秋》还是孔子所作,微言大义,以公羊家的观点,有为后世立法意味。在孔庙前有一个牌坊,叫金声玉振。以前在讲解《论语》讲乐的时候,给大家讲过“金声玉振”,古代的乐舞就是从金声开始,金声干脆,到一阕是一个小成,然后再奏一曲,到最后所有的舞曲奏完之后,以磬结束。金声开始,磬声悠扬,一敲响声在我们耳边回响许久。金声玉振就是说孔子是大成至圣,所谓大成,音乐一阕是一个小成,整个舞曲全部完了之后,就为大成,金声玉振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历代对孔子的评价。“周公殁,则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则圣人之学不传”,到宋儒,宋明九大儒家(周敦颐、张载、程灏、程颐、胡宏、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刘宗周),周敦颐曾经教过二程,周敦颐首先在经学里发现《孟子》,接着是张载,张载是二程的舅舅,二程也曾经跟他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他写的。张载字横渠,周敦颐字濂溪。张载的思想对儒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他提出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差异,天地之性就是本来之性,就是仁义礼智之性,这是本来就有的,气质之性是后天的,之所以这样区分,是对孟子所说的“食、色性也”学说的一个分辨。再一个是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差异,所谓德性之知就是我们提高自己的德性,德性提高之后,把仁义礼智之性复出来,相当于德性的提高可以与天理相接,就是德性之知,你德性高了,看事物,理自然就出,不需要听谁说过,不需要学谁的,也不需要推论,这就是德性,德性之知。而闻见之知就是知识性的,闻见,不仅仅是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最重要的还是学经典、看书,都属于闻见,闻见之知只是知识的堆砌。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也正好是一元和二元的区别,是西方哲学终结的问题,我们中国的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是相通的,有德性之知可以知天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西方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闻见之知,它即使思辨和逻辑推论也是闻见性的,所以他们讲证据讲逻辑。就是西方哲学的这个问题,现世的哲学不能和上帝连接,上帝和哲学是打成两块的,所以称它为二元。而中国的圣人之道,是德性之知,可以直接感知天理,可以感知鬼神,形而上、形而下,上帝和现世是相接的。西方哲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称哲学的终结,终结这个词也是西方的哲学家提出来的,他们突破不了这个界限,形而上和形而下连接不起来,这是张载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的分辨,对儒学的一个贡献。第三个贡献是理一分殊思想,在张载的《正蒙》一书中有一篇《西铭》,《西铭》很受朱子和程子的称赞,程子就在张载写的《西铭》这篇体会到含着理一分殊的学说,我给大家讲四书的时候,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以及理一分殊都常常讲到,这些思想都被程朱所吸收。接着是程灏,字明道,程颐字伊川,后边就是胡宏,字五峰,他是胡安国的儿子,也是一个大儒。他的学说本来是承传明道,但是和明道有一点不一样。再下来就是朱熹,周敦颐做过他的老师,张载是他的舅舅,他弟兄俩都跟他学习过,又是二程的弟子,朱熹是北宋这几大家学问的集大成者,宋儒对先圣先王的学问,有很多发挥,这种发挥才真体现儒学是道学,所以宋儒不大看重汉儒。朱熹后边就有陆九渊,陆九渊发展出一个心学系统,陆九渊比朱子小几岁,他不大承认朱子的学问,所以有一个鹅湖之会,他们进行辩论。陆九渊去世之后,他的最大的弟子又回归到朱子学,放弃了他老师的学问。再往后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本来是学朱子学的,学朱子学他自己心中有一些不解,后来在龙场悟道之后,他不解的问题,他认为从陆九渊那里可以学来一些,所以他提出了一套心学系统,当时在学界影响很大,但是在他临死之前写的《朱子晚年定论》这一篇,从我的理解上,他又回到朱子学上去了。就这一点后儒没有这样说的,我自己的体会确实是这个样,他也回到朱子学那里去了。就是因为阳明的心学,他在他去世之前自己发挥的心学系统,以后阳明的后学,差不多都走向了狂禅的路。所以最后的儒家刘宗周,字蕺山,他又纠正阳明学的问题,还是回归到朱子那里去。所以宋儒对儒家的思想,对孔儒的思想,在义理方面有深一步的阐发,在整个宋学系统里边,朱子集其大成,朱子是宋儒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先王先圣的集大成者,通过宋儒的阐发,整个儒学的十三经系统,就可以一以贯之。宋儒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其最大的特点,是开出新儒家来,把《孟子》的地位提高了,从《孟子》那里得到圣人的信息很多,所以伊川给明道写的“孟轲死,则圣人之学不传”,到了周敦颐、张载、二程、朱子,才把这个学说挖掘出来,我们现在要复兴儒家文化的话,还是走宋儒的这条路。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并行,尊德性和道问学并行。刚才给大家简单讲了张载从《孟子》书里边梳理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德性之知、闻见之知,还有理一分殊,他对儒学的贡献很大,在宋儒里地位很高,下边归入正题,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为天地立心。天地首先得有一个心,天地没有心的话,怎么给它立啊?天地之心在何处?比方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心,从儒家的这个角度,这个心发出来的是义,只有这颗心能够体现仁性,发出来的义来支配我们的言语、四肢,就是支配我们的言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有一颗心,我们学校也有一颗心,根据人心的发意来体会言行,校长就是学校的心,她的意来决定学校怎么样说,怎么样走。从国家来说,也是这个样,国家的心在哪里?在君,君也有一颗心。天下也是这个样,按古代有一个王,王的言行决定天下怎么做怎么说。我们再往外推,天地有没有一个心呢?天地也有一个心,我们个人的一颗心,在本性里边,这个心能够体现本性,而在本性里边,有仁义礼智之性,而“仁”统帅四性。天地的心是什麽?《易经》上讲的,“元亨利贞”,元者,善之长也。元,是天地之性。我们的人性发出来,如果恢复本性的话,发出来的是仁义礼智,首先是仁心。仁者爱人,亲亲、仁民、爱物。天地之性,《易经》上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物就是天地的善性,仁是人的善性。天地生万物,人也是天地万物,人是天地生物里边最灵秀者,爲什麽他最灵秀,他得天地生物之心为自己的心。我们看《孟子》书里注释,得天地之心而为仁心,这个仁心主要是从本性上来的。所以说天心是善的,天理是善的,而人性的仁心也是善的。只有人心能够感知天地之心,能够体会天地之心。是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很可以体会天地之心呢?都可以体会天理?并不是。圣人、能够复出本性的人、道全德备的人,对天地之心可以直接感知。先帝先王感知了天地之心,后来以孔儒传下来,成为后来的十三经。我们通过学习,通过尊德性,学习经典去掉我们的私欲,恢复我们自己的本性,我们的心就能和天地之心通了,我们的仁心就能体会天理。所以要为天地立心的话,就要使我们复本性。这个就是《大学》里说的“明明德”,能明其明德,就能为天地立心。

 

再看“为生民立命”。明明德是儒家的《大学》的志向,明明德之后,可以为天地立心。但是,明的目的是什麽?仁心明出来之后是要亲民,或者叫新民。新民用什麽样的方式?用礼乐的方式,能为生民立命。首先我们看什麽是命?《中庸》上讲,“天命之谓性”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就是仁义礼智之性,这就是天子所命,这也是我们人的本性,这是生民的命。那怎么样为生民立命?物之不齐,物之性也,想让天下的人都达到圣人的境界,恢复到仁义礼智之性是不可能的。但是虽然不能复仁义礼智之性,可以让老百姓完全合乎人道的,完全合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道德德目去行去做。这样就使每一个人的生命也能顺应天地自然之理。怎么实现这个?圣人用的是礼乐教化的方式。“鬼神之为德,其至矣乎?”就是我们敬鬼神的时候,敬心就入到我们心中去了,人就不会放肆,就像黑板上写的“人欲肆”,不会这个样,就算基本合乎天子所命,就是用礼乐教化的方式,老百姓日用而不知,就自然的合乎那种道德的生活。比方说,在一个基本的道德生活下,要是有一个不孝顺的人,大家都感到愕然,“唉,他怎么不孝顺呢?他对父母怎么那个样呢?”大家不能理解这样的事。与朋友信,要是有与朋友无信的人,他无信那他交朋友干什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人对违背天命,违背自然之性的一种形式不能理解,以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本来就应该这个样,他怎么是那个样呢?就像现在更多的人是想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为自己挣钱,你整天忙活什麽?这是背道。在道德的生活下就是那样一个状态,怎样实现这种道德生活的状态,就是用礼乐教化的方式。通过礼乐的教化,使社会风清俗美,每个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有恩有义有信,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为生民立命在《大学》里边就是新民的事业。鼓之舞之,是把大家振作起来,向这样的一种道德方向上追求,鼓舞大家。而要做到这样的礼乐教化,必须有前边的为天地立心。不能为天地立心的话,为生民立不了命,就是不能明明德的话,不可能有后来的新民。意思就是说没有内圣的功夫,达不到外王的事业。这个话是横渠说的,他不是君主,他明明德之后,立了这个天地之心,如何实现新民的事业,如何能为生民立命,就是宋儒的志向。正君心,天下生民的心在君那里,君有一颗心,学儒复性之后去正君心,让君的心走正,像伊尹辅佐商汤一样,像大舜辅佐尧一样,那天地之心也立了,生民之命也立了。

 

再看下边“为往圣继绝学”,孔子集先王先圣之道之大成,所以说往圣之学就在六经,而六经到孟子那个时候,离孔子才一百多年,几乎绝了。如果孟子不把它复出来的话,恐怕我们现在就难有真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从各个国家搜来的经典,都是子夏、子张他们的弟子传下来的。如果只是传那个典籍,而没有人知这个道的话,文以载道嘛,典籍就是文,文所载的那个道,如果不能体会的话,那它只是一堆纸而已,只是一堆文字而已。所以,伊川说:“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有待于后儒把圣人之学挖掘出来,然后才能传下去。所以说宋儒的志向,就是从《孟子》书里边更深地体会到圣人之学在何处,然后直接承继孔儒,发挥出他的真学来,这样才称为真儒,这是“为往圣继绝学”。

 

现在因为西风东渐,西方的文化像洪水猛兽一样注入中国,又经历五四和文革对圣者的批判,还有现代新儒家又走向西方做学者,他们对儒家用研究的方式,种种这一切方面的原因,圣人之学又不传了,所以我们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来。没有往圣之学,没有儒家的学问,我们知道这几十年来西方的有识之士,西方东方的很多有识之士,对人类走到现在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前途,都十分地忧虑,这样走下去就是人类自我毁灭的路。东西方的学者很多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之后,如何解决现在的问题,就是想寻找一条,走出人类现状的道路,这条路在哪里?很多学者就是迷茫,不知到何处寻找这条路。所以我和哈佛大学燕京学院的院长杜维明先生谈的时候,他们一直说,儒家的学问是和谐,就要倡导和谐。还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各个国家的总统,国家的心脏,他自己的心不能和谐的话,他如何能制定出让天下和谐的政策?相对于不和谐的政策,那就是战斗,就是斗争,就是竞争。这就是说要想解决现实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君心的问题。还是要为天地立心,首先要立这个心,而立这个心怎么立啊?有待于我们儒家文化,往圣的绝学。净空法师在《和谐拯救危机》上,提到西方的学者还有日本的学者池田大佐,他们说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才有可能救这个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的那个宣言,也是这样说的。虽然儒家文化、大乘佛法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儒家文化在哪里?真正的大乘佛法又在哪里?谁来把先王之学、圣人之学找回来?认识到这一点,知道路就在这里,但是没有人。那如果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也绝了呢?人类还有前途吗?这是宋儒张载要承担的责任,当年如果没有宋儒把圣人之学找出来,传下来,今天我们上哪里还能见到圣人之学?没有圣人之学,怎么样培养真儒?路就绝了。四书都在,尧舜之道在何处?四书,从这一本书来说,就是一堆死的文字,得有人把它变活,才是道。没有人把它变活,有这些文字有什麽用?我们讲到“为往圣继绝学”的时候,体会到的应该是张载那个时期,那个时候佛学大盛,儒学几绝。而汉儒传下来的系统,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所以宋儒九大家,最主要的是周敦颐、张载、二程、朱子,把绝学传下来,张载是继绝学的开头人,周敦颐也是。后来从学说的体系上说,有的说二程是开头人,但是集宋儒之大成者是朱子。

 

我们再看“为万世开天平”。只有继了绝学,才能把整个人类、天下生民,引到道上去,引的方式就是“继绝学”。兴起这个学问,或许有真儒出现,有真儒出现可以正君心,君心正了,又回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去了。循着先王之道这样走,才会有万世的太平。爲什麽循这个道有万世的太平?立的心正,在礼乐教化之下,老百姓能够合乎自然之命。合乎自然之命,尊重鬼神,敬鬼神就能达到与天地自然的和谐。我们儒家文化讲天人合一,与天地自然的和谐,才能恢复天地之善心。如果圣人之学绝了,人心不正,顺着不正的路走下去,破坏自然,损害天地之道。道毁不了,天地会报复。天人不能相顺,与自然就是不能和谐,天下的太平从何而来。现在,国家之间,文化之间就是争就是斗。争执引来打杀、发明武器、灭绝人类。我们体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时候,我们从张载这样一个儒家的人身上体会到,学先王之道者,那一个仁民爱物之心,那一种道义担当的精神。儒家的那种大气魄,现在挂在我们学校的门口,什麽意思啊?我们也应当担当起道义来,也应当有这样的气魄,也应当立这样的志向。立了这样的志向,那张载这样的理想,为万世开天平的理想,能不能实现?我们就是为天地立了这个心,就是有内圣能不能走向外王?为生民立命,能做的我们做我们的,那就是为天地立心,就是明明德。而能不能为生民立命,我们心正之后能不能去正君心,正天下人君的君心,实行礼乐的教化,这个付诸天命。所以说我们基本的态度,“守先待后”,我们迎门墙上写着,这个是前面那四句的横批,或者叫门楣,“守先待后”,这是我们基本的态度。我们自己做到了一生明明德,守死善道,能不能为生民立命?能不能开万世太平?我们做的就是“守先”,后来自有人完成这个事业,这就是“守先待后”。我们相信天地之心是善的,既然是至善的,就有纠正恶的能力,所以守先待后,我们立了那个志,应持的基本态度又是什么?再往后看,我们后边生活区的门口,写着“安土敦仁”,我可以把它理解为修身为本。安于此处,土是什麽?诚。汉儒对儒家的一个贡献,就是提出阴阳五行学说。而在阴阳五行里边,信、实、诚都是中土,中土中承载的就是仁义礼智之性。所以说儒家十三经,可以一言以蔽之,一个诚字。有这个诚,中土建立,中土上的仁义礼智之性就有了,这是安土。敦仁,敦者厚也,厚其仁德。仁义礼智之性,仁为四德之帅。干卦,元亨利贞,元为众善之长。安于土,最重要的是敦厚其人,厚其仁德。能厚其仁德,四德义礼智才会出,你看,这不是修身为本、诚意正心吗?这是君子现实所当行的,君子素其位而行,能做的就是安土敦仁。所以说,我们学校大门一进来,就是一个承担道义的精神,就是一种儒家的志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往后进就是一种基本态度,“守先待后”。再往后走,“安土敦仁”。西墙上写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我们现在所当行的、所当做的,从志到态度,到我们现实之所行。

 

我再把开始的这一段读一下,“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大家体会一下,“孟轲死,圣人之学不行;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士还能学善治之道,能够使人向善,还能传诸后世。如果没有真儒的话,往圣绝学真绝了。绝了往圣之学,会是什麽样子?“人欲肆”,人欲横流,“而天理灭”。“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千四百年哪里来的?孟轲死之后到明道千四百年,“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从遗下的经学里边体会到不传之学,“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兴起斯文”,孔子讲斯文在兹。孔子那个时候,斯文在孔子那里,后到孟子,然后宋儒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明道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兴起斯文就是以兴已绝的先圣之学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我们现在要兴的话,也要辨异端,也要辟邪说,现代各种文化思想大杂烩,各说各事。“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对他的评价很高,使圣人之学,已经绝的道学复明于世。在孟子之后,明道可以称之。“然学者不知道之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学儒的人很多,如果不能知道学儒的方向在何处,圣贤之道在何处,体会不到的话,就没有办法明白明道先生的志向。他把圣人之学复出来的功啊,不要说天下万民,就是学儒的人,没有深的功夫也体会不到他复圣人之绝学的这种功劳。“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没有明道的德性,则体会不到明道的心,也就不知道爲什麽称他为明道。所以说我们在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里面要承担起的这种责任,就是承宋儒之学,把儒学复明。没有真儒,则往圣之学真绝。所以别人各人写各人的论文,着各人的论著,挣各人的工资,没有功夫做这样的事。这样的事谁来做呢?只有我们来做。我们不做谁做?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