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懿书】冲破混沌,透其灵光——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三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16-07-08 20:30:32
标签:

  

 

 

冲破混沌,透其灵光

——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三

作者:何懿书

来源:文礼书院 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初五日辛卯

           耶稣2016年7月8日

 

  

 

文礼书院编者按:日前一篇名为《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的微信文章广为流传,一时引发大众对读经教育的种种议论与关切。文礼书院助教老师把此文打印出来给书院诸生阅读并请他们发表感言。今起陆续刊发数篇文礼书院学子就《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一文之读后感。

 

本文为书院学生何懿书同学的回信。

 

惟生同学:

 

你好!

 

我叫何懿书,迄今读经八年,现就读于文礼书院。读到你的信,很感动。虽你长期处于迷惘状态,但却一直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努力。此等精神,颇为可贵,可说这是来自于人类理性的自觉自救精神,只是你一直没有从迷惘中走出来,寻找到一条真正的光明大道,这其中或有许多的因素。而我却是一个大大的读经受益者,读经完全改变了我的生命,使我脱胎换骨。因而你也不须对自己感到惋惜,更何况你现在已经背完了二三十万字,我相信终有一天你也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很可贵的。我希望你能早日从迷惘中走出来,走向光明大道。我愿尽我所能,表达我最深厚的感受和真切想法。我与你的年龄,读经年数都甚相近,或许可以作为你的借鉴。

 

首先,在信中,看到你对于经典意思的理解或有可商量处:

 

贤云:“私塾老师常常以《弟子规》为依据,极力渲染知识的罪恶,习劳的伟大。可我在《论语》中看到的却是‘樊迟请学稼,夫子曰‘小人哉!’’”

 

樊迟请学稼这句,夫子指责樊迟是小人,是因他游于圣人之门,却志于稼圃,或嫌浅陋,故责之。此与实践中的习劳是属于两个层面的。一个人须志存高远,向道不倦,这是属于超越的精神,但又须文能感人,武能劳作,讷言敏行,乃是属于现实的行动。夫子责樊迟志小,是责其精神上的卑陋,非反对现实上的习劳也,不可将两者混淆。再者,贤又提到《弟子规》中的“行有于力,则以学文。“此句是出自《论语 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中,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并非絶不学文,而是为了突出本末,以德性为本,以文艺为末,盖欲学者究其本末,知所先后,方可以入德。贤所引用的朱注”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此乃朱子学问严谨之风,唯恐后人因此废学,故言此以警后学,并非句中原意也。

 

以下,个人总结你信中的几个要点。

 

一. 单一的背诵,全日的纯读经,不是古代私塾的教学法,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当代创造(杜撰),而且此创造是机械性的,不合理的,以至于没有达到预期的种种理想效果。

 

二. 进入书院是否对你真有意义,以及书院规划中学习牟宗三先生的学问体系 ,似乎会将自己的人生越走越窄,限制于一学派里。

 

三. 对于数个学堂种种行为、规定的描述。

 

以下,对此三点,表达一些个人想法:

 

一. 认为单一的背诵,全日的纯读经,不是古代私塾的教学法,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当代杜撰,而且此杜撰是机械性的,不合理的,以至于没有达到预期的种种理想效果。

 

首先说明,此读经法确实不是完全延用古代私塾的读书法。而是为了应此断了一百年文化血脉的时代,不得不以此看似粗糙、因陋就简的,但又力道十足的方法,来尽力填补这一大断层空缺。若不如此奋力急追,在这个文教凌夷的时代,是无法接续古圣先贤的命脉的。而这个方式并非是机械的,不合理的。从人生理发展历程来看,因十三岁前的记忆力强,理解力弱,而十三岁后的记忆力弱,理解力强。故人一生须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读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让一个人此后的人生甚至一辈子都受益无穷。想必这样老实大量纯读经的理论你也十分了解。但是在这里我更想与你分享的是,我自己是十三岁才开始读经的,恰恰错过了读经的黄金年龄,也许你也同我一样,没有把握到教育的最好时期。但回头来看看,我仍为自己感到庆幸,虽然已经晚了,但是我还是埋着头老老实实读了五六年的经,把中英文三十万字背过一轮,后来为了录像的,又重新背了一遍,全部包本录像,才开始正式解经。这是我为我自己感到庆幸的地方,也非常感谢曾经“压迫”过我的老师,甚至到现在还悔恨,为何当时不多用功些,多背几本呢?因为,我能深刻地感受到,现在的读书发用,我的根基全部都来自于当年的积淀,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甚至在我们学习梵文时,印度的老师也要求我们先背诵梵文经典。曾经我的英文是没有任何基础的,甚至惧怕,不愿学习。但是因为学堂的“逼迫”,使我背完了十万字的英文经典。如今,渐渐发现自己英文的这扇门早已被打开,以至于现在虽然不能说自己英文已经学习得很好,但却学得很顺利,也很欣喜。故我明白了,老实大量的背诵就是建造你深厚的基础,即使你已经超过了十三岁。但是为了不再辜负你自己,你也必须要像十三岁之前那样,老老实实,傻傻呼呼地背诵经典来扎稳自己的根基,否则这一辈子就真的永远错过了。有时死马当活马医还是会有效的。况且当那样老实大量的背诵时,也并非是机械的,也并非是单调乏味的。因为这样的读与背,不是造个房子给个钱的事,而是生命对生命的事,是你的生命与古人的生命相感相应的事。此是不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来判断的,此是形而上的。当一个人沉下心来,翻开书开始诵读时,时间愈久,将愈能感到一股莫名却有深度的喜悦之情在其心头涌现。最起码我自己读经数年下来,常处于这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我原本浮躁的、低落的、驳杂的心灵,因为老实地读经,而升华为宁静的、幸福的、光明的。但我在你的文章中却看不到这一点,这是让我为你感到惋惜的地方,你是错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经历啊!或许你可以再次尝试,翻开书,放下自己的烦燥,沉下心来,静心地念着读着,连续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更久。不为背诵,也不为其他,只是专心地读着,去贴近它,感受它,我相信一定可以感受到悦乐的。读经本身就是悦乐的,它可以使你的生命变得不凡。

 

二. 进入书院是否对你真有意义,以及书院规划中学习牟宗三先生的学问体系 ,似乎会将自己的人生越走越窄,限制于一学派里。

 

上文说,在记忆最好的时候,背诵下最有价值的经典。那么书院就是承接着这个而来。当一个人已经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而理解力也开始迅速发展时,就可以进入书院,开始第二步的理解进程。我认为每一个有志者都应该背三十万字进书院。因为书院中最重要,最核心所要学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学。这并非由于个人学派的妄念私心,也并非由于我们是中国人,而以中国儒家为学问的核心。而是因为这样的学问是与天道相贯通的,她是从人性中所发出来的智慧,亦是人类所有智慧的本源,她即是一永恒的,客观的,普遍的真理,甚至浑然一点说,她即是天道,是天下所有学问之本。天下表面上有如此多样而不同的学问,乃是因为人性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的,而这些多方面的,丰富的学问,全部都是发自于人性,而最后又必定要回归于人性。若一个人不从人性智慧本源处来开出学问,那他的学问是立不住脚的,其真理性是可疑的。而且若不能从人性智慧本源处来笼罩其他学问,终究是不能有大成就的,那学问是碎裂的,不整全的,甚至是虚妄撑架的。所以天下的学问,不仅是有热閙广度可言,还有根本与高度可言,根本与高度是可以涵摄热閙与广度的,所谓“一元涵摄多元”,而广度却不能涉及到高度,甚至有可能妨碍高度的发展。而儒家恰恰就是发于人性之本,有涵摄人类一切理性价值的高度。故无论一个学子今后要专于哪个门科,从事于什么功业,都必须依此为根基与归穴。如此他所开出来的学问,事业,以及他的个人生命才会是不迷惘,不空虚,笃实而光辉的,这也便是安身立命了。

 

所以读经背诵包本是第一步,进入书院,加之解经是第二步,博览群书是第三步。若没有第一步的背诵,是不足以有能力解经的,若没有解经,得孔孟嫡传之道统,消文解义的水平是不够的,此后纵使博览群书,也难语于通体的贯彻与生命的涵摄,难以到达孔子所谓的“吾道一以贯之”的境界。因而我认为此三步学习历程,是每个人,或是每个愿意自我长进成就的人都应该走的路。不论那个人在不在学堂,进不进书院。

 

但在这样的时代,泰顺县竹里乡坐落着一个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理想来培养万世人才的书院,拒闭了外界的干扰,远离社会的喧嚣与诱惑,使学生能够抛下一切,潜心向学,是非常难得的道场;又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学生有季谦先生的日夜陪伴,亲身教导,是非常幸运的。这两点很重要,因为一个真正想要学习上进,做出点学问的人,首先第一步是需要放弃对名利的牵挂,不在意任何现实上的成就。这也是你信中提及季谦先生与你说“如果你还考虑前途名利,那就不要读书了。”的意思。请你不要觉得是被指责了而感到委屈,请你要珍惜这句话,先生是在教化你啊,有福气的人才能听到这样的话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一个人若想要读书,就必须放下所有,一心向学,不考虑未来会如何,前途会怎样,只为求道而来,只为求自我生命的挺立与完满,这样,才能接受指点,或跃在渊而更上一机。不然,终亦必亡而已矣!

 

再者,便是关于学习牟宗三先生学问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一元可以涵摄多元,高度可以涵摄广度。牟先生归宗于儒家,并云:“儒家并非普通的学派。凡是学派,必定有一特定的基本主张,或是为了解决一特殊问题。而儒家是‘常道’具有‘普世’的价值,不是为了一时一事而发。儒家之所以为儒家,完全在于其根本于人性之真实以开发人文理想,所以其本源清澈而志愿宏大,近之则完成自我之人格,广之能尊重人类一切理性之成就,善导一切,成全一切。儒家当然不是万能,但他‘无适无莫,而愿与世界任何文化互信互睦……”此是牟先生学问之高度。牟先生自诩:”我于道家有贡献。”“我于佛家有功劳。”“西方哲学到康德有了极高的成就,但尚嫌一念未透,我是用儒释道三教提升康德,但康德之好处极多,可以补中国学问之不足,两者正好相辅相成。”此是牟先生学问之广度。牟先生云:“我只反‘反‘,凡反儒家者,我必反之,凡反理性者,我必反之。”此是牟先生学问之严谨与担当。故学习牟先生的学术,不仅不会使你的生命越走越窄,限制于一系统内,反而使你拥有最高的见地,最广博的胸怀,最坚毅的情怀,吸收天下所有的学问,将天下的学问都归你所用,而且个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季谦先生更告诉我们说:如果谁的学问与见识超过牟先生了,更能完满人类文化造福民族国家,那更是牟先生最高兴的事。所以,不要怕新儒家会阻碍你的志气,不要怕牟先生会限制你的才情。

 

最后,是有关你描述的那些曾就读过的私塾。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仅通过你的描述,知道大概。有一些不大合理处,有一些可取处,如只许读经,不让看书,前面已说过理由,没什么不对。强调“智慧”与“知识”的区别,“德行”与“才能”的区别,也是合理之中。相比之下,智慧与德行,一定高于知识与才能。智慧是有高度的,知识是有广度的,德行是本,才艺是末。读书人都应该了解且注重这一点。而且也希望你能够明白,现实上的事情是没有完美可言的。任何一个学堂都不可能没有错误与不合理处,连圣人都没有办法掌控现实,何况非圣人办学堂呢?再者因中国文化断层一百年,中国已没有了人才,办学堂的老师们不见得都有非常高的学问与智慧,故有所谓的“阿猫阿狗”。但是,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整个时代的宿命与共业。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可以自我主宰自己的生命了,是需要去理解体谅这些情况的。也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奋力急追,季谦先生才要杜鹃啼血般地推广读经。而且,若没有这些“阿猫阿狗”,你可能连读经的机会也没有,何况你现在已经背完二十几万字了,是应该感谢的。不过,在这个读经推广的过程中,我想一定会有没有发芽的种子,就像从天上撒下千千万万种子,有的种子发芽成长,有的却枯萎了。我们当然希望所有的种子都能够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但每个人的机遇缘分不同,就如同在世上,永不会事事如愿,此是一无奈之处,也是一遗憾之处,我们只能将这遗憾还诸于天地。但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却又是操之在我的,你的生命是操之在你的。中庸有云:“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若你有志气,你既发了芽了,就必定不会枯萎,若你的志气足够,你就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求学上进是很简单的,就怕你没志气。所以,此一点与种子不同,种子的枯萎可能完全来自于被动的环境,而人的枯萎,不能只推诿于环境,更大的责任是来自于自我主观的不觉醒。你若愿自我立定,自我觉醒,过去所经历的不当将不复存在,你的生命将发起光来,你曾读过的经典将内化为生命的学问。现在,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你必须认真思考,全然改头换面,为你的生命负起责任,为自己选择一条最有价值的路,使你能够挺立起庄严的人格,完成人生的自我价值。在此,我可以郑重地告诉你:读经教育是合理且正确的,而你的生命在你了悟之时,内心的灵光必定能冲破云雾荆棘直接涌现出来。那时你会同我一样,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可贵的,幸福的。以及认同我以上所说的全部话语,并开始努力把尚未完成的背书包本,完成它,争取进书院。

 

牟先生语云:“生命原是混沌的。只是每一个人冲破其混沌,透露其灵光,表露其性情,各有其特殊的途径与形态。”最后祝君走出迷惘,步入周行!

 

何懿书敬上

 

【相关链接】

 

【惟生】“老实大量纯读经”之困惑与反思: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


【陈奕君】也谈我的读经经历 ——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一


【陈安东】先立乎其大 ——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二


【范家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四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