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张广生著《返本开新:近世今文经与儒家政教》出版暨目录、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6-07-22 21:06:16
标签:



张广生著《返本开新:近世今文经与儒家政教》出版暨目录、序言

 

 

 

【基本信息】


书名:返本开新-近世今文经与儒家政教

作者:张广生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01

版次: 1

 

【作者简介】


张广生 ,1974年生于黑龙江绥化,祖籍山东登州,1992-200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2年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政治社会学和比较政治学。著有《政治的文化逻辑:从历史哲学到政治哲学》(2005)、《文明与国家——政治哲学的考察》(2016),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容提要】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这个“文明国家”的结构活力,来自于“家天下”的社稷担当原则与“公天下”的贤能理政原则的混合。儒家今文经学将这一政治文明的精神概括为“大一统”、“通三统”、“异内外”。这种儒家礼法秩序,在内部具体表现为君主与士大夫合作治天下的制度和支持这一制度的经典教育,在外部则主要表现为以中国—华夏—夷狄为理想秩序结构的文明认同与吸纳机制。从历史文明意义上的“中心之国”到“列国争衡”时代的“新中国”,中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日新”进程。本书集中关注的是,与这一进程相伴,儒家今文经学对中国秩序与意义重建问题的思考究竟为我们敞开了怎样的政教—文明视野?

 

【编辑推荐】

 

张广生著的《返本开新(近世今文经与儒家政教)》分六章,其中包括儒学与古今之变、常州今文经学与士大夫政治活力的复兴、龚自珍与儒家的“三世”“三统”之教、康有为与儒教-国家的转型等内容。    经今古文之争是延续千年的文化疑案,而今文经学在中国古代政教关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亦是学界久议不绝的话题。本书作者张广生从儒学汉宋今古之辩出发,通过逐次梳理常州今文经学的经世观念,章学诚以周公—孔子、文史关系之辩述说政治理想,龚自珍、康有为对“三世”“三统”说的再解释,试图阐发其中的幽微洞见,为中国当代政治文明寻求新的出路。其对中国政教传统衰败之忧思及复活之企盼与当代的政治关怀融为一体,使之有别于常规的儒学研究之作,颇具个人的创见。



【目录】

 

Ⅰ总序

 

Ⅶ序

 

第一章    儒学与古今之变

一、天命:中国之“中”的“绽出” /

二、由仁即礼:孔子与原儒的政教精神 /

三、汉学—宋学与今学—古学 /

四、追求秩序与意义 /

 

第二章    常州今文经学与士大夫政治活力的复兴

一、常州今文经学的独立“历史空间” /

二、经世之志与《春秋》大义 /

三、今文经、正当性和士大夫政治活力的复兴 /

 

第三章    章学诚与“古文派”的周公—孔子问题

一、从俗尚与求道之殊 /

二、周孔之辨 /

三、六经的性质 /

四、文史经世之志 /

五、章学诚留下的疑问 /

 

第四章    龚自珍与儒家的“三世”“三统”之教

一、“五经大义”与圣王“三世之制作” /

二、六经源流与孔子的身位 /

三、“三世”与“三统”的融构 /

四、“衰世”预言与“自改革”呼吁 /

 

第五章    康有为与儒教—国家的转型

一、理学经世与今文经学经世 /

二、康有为——儒教马丁·路德的诞生 /

三、儒教—国家的转型 /

四、军绅统治与现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困境 /

 

第六章    西方冲击、儒法传统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一、现代西方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其困境 /

二、西方的冲击与儒法政治文明的危机 /

三、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广生同我,迄今唯一面之缘。但我印象颇深。其为人也,老成平实而有活力,谦和审慎而不乏锐见。这当然未尽准确,不过广生这部新作,给我类似的印象。此书研究近世今文经学。我对经学用力不多,本无资格评论,遑论作序。广生善劝,说他对大问题的判断同我接近,委诸他人,恐难尽其意。故只能勉为其难,略发几句议论,聊以塞责。

 

 撇开几处具体观点,广生对政教基本问题的文明论见地,确与我有相通处。所异者主要在进路。由于立论的不同机缘,我多从文明而政治,文明论在起手处就摆开,下行路向明显。广生此著,则由政教而文明,末章方大书政教文明及当代中国,是有积累与铺垫的上升路线。此进路中最重要的几步,是对清代经学家的评述。在一个能够具体化的大历史视野中,对清代经学的铺陈贯通、取舍裁断,或是广生此书最独到的贡献。

 

近年来,大陆新儒家的头绪逐渐清晰。荦荦大者,无非经学复兴。此运动自有其历史意义,但受制于时势、流品,不乏浮诞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哲学背景的儒家学者,也许哲学太好,深植灵魂,故急于甩掉包袱。鼓吹经学而外,一定附送清算哲学。又有极端重视康有为者,重开门户家法之争,排斥古文经乃至理学。广生以政治学、政治思想史背景而治经学,虽同样注重今文经及康有为,然而没有包袱,故能别辟蹊径,不落时贤窠臼,是真能平心静气出入古今者。广生在汉宋之间,并无深入阐述,对理学、哲学等等是非,亦未置一词,故反而能在清代经学中出入自得,时有卓见。

 

进而言之,广生之政治学训练,尤其是在这种训练下养成的政治判断力,是当前经学研究中难能可贵的。这对揭橥经学讨论之政治史背景,以及在这种背景下挖掘经学文本的丰富意蕴,可谓极有助益。将特定的经学贡献置于相应政治史语境中加以解释和评论,这原是史学界“经学史”研究的标准方法,亦取得不少成绩。但此法固有之弊,是对传统的政治与经术,均采取毫无同情、甚至难掩恶意的知识态度。一些学识丰富的经学史名家,亦未能免俗。这无非是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理解同继承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裁断。广生此著,则推进了经学史与政治史交互解释的方法,无论对特定政治史情境的把握,还是阐述此情境中经学统绪的开展与纷争,都能采取豁达、通透的了解。读者自可参阅其书中关于庄存与、章学诚、龚自珍的部分,试看其方法的出入贯通,其分析的缜密周详、其态度的平和裕如、其结论的从容不迫,较诸之前的经学史研究方法,是否少了僵硬与刻薄,而实现了真正的“同情之理解”?

 

另一方面,作为对史学界经学史研究方式的反动,当前的儒家复兴运动则毫不掩饰其经学教条主义意图,将经学义旨普遍化、现世化,以裁断现实中的一切。只要与现实建立真正的、有效的联系,教条主义也能发育出某种成熟练达的明智乃至系统前瞻的学说,有时甚至比其它所有方案都合乎实际。但经学的这种生命力不仅取决于经典本身,而更取决于解释者对大势的洞察和远见,同时用这种得之于现实的东西反哺经典,并让经典焕发出既抓得住当下、又可超越当下的普遍性光辉。这就是经典的存在方式。经典总是存活在最具现实感的教条主义者身上。康有为是这方面的典范。康有为的历史存在表明,经学仍然能够以经学自身的方式解释并强有力地介入现代政治。不过,康有为介入政治生活的方式并非只有经学一种。康有为先知般的问题意识与思想方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公羊学传统,还是要归因于康有为本人;康有为主义里真正有生命的东西究竟是公羊学及其变形,还是康有为强大健全的历史判断力;真正接上康有为的是当前的经学复兴者们,还是政治史中对大形势表现出同样健全并且更为敏感的判断的行动-思想者——所有这些都是成问题的。纯正的教条主义者大可不必理会这些问题。进入康有为的世界有三种方式,要么只有教条主义,要么只有现实感,要么既有现实感又有教条主义。当然所有的新康有为主义者都试图在现实和教条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但很不幸,教条主义远比现实感易学,而现实与教条之间的联系往往是教条的、主观的而非现实的。于是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经义裁断、制度设计、政治儒学理想、公羊学研究、康有为研究,但似乎从来没有人象康有为那样去观察和判断当下现实。

 

对康有为本人的态度几乎能够鉴别一位康有为研读者的真正品质。在康有为几被视为孔子之保罗的今天,广生的论著对康有为表现了强烈的热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一些我未必完全赞同的具体论断背后,可以看到作者仍保留了难得的清醒。一门深入康有为而能清醒归来者,恕我未曾识见。而广生在分析庄、章、龚时表现出的洞见、灵敏与圆融,当足以应付康有为的魔力。不过,此书康有为之后部分展示的冷静与决断,与其归因于作者讨论康有为时成功保持了清醒,不如归因于作者本人对晚清以来中外大势的健全判断。能置南海于大背景下从容谛视,能善学、而不随南海把握大势大局,方能出入自得,转康子而不被康子所转矣。广生其庶几乎。

 

今文经学固然返本开新。而正是其所开之新,使得返本开新有了新的方式。经学复兴在今天恰恰是最新的思想运动。而广生之作,为经学与政教的交互生发,提供了新的反省。其基本视野,并非经学,而是政教文明。本乃根株,草木元气所在。草木之本,复有其本,是为大地。经典犹故国乔木,或有盛衰。文明犹大地,无新无旧。非草木繁茂,不见大地之德。非大地厚生,草木不得滋长。善返本者,亦善培元固本。善待经典者,亦善培经典之本。是所望焉。谨序。

 

丁耘

2016年春  于复旦大学

 

 

【评论】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经今古文之争是延续千年的文化疑案,而今文经学在中国古代政教关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亦是学界久议不绝的话题。张广生从儒学汉宋今古之辩出发,通过逐次梳理常州今文经学的经世观念,章学诚以周公—孔子、文史关系之辩述说政治理想,龚自珍、康有为对“三世”“三统”说的再解释,试图阐发其中的幽微洞见,为中国当代政治文明寻求新的出路。其对中国政教传统衰败之忧思及复活之企盼与当代的政治关怀融为一体,使之有别于常规的儒学研究之作,颇具个人的创见。

 

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广生试图从经学遭遇古今之变历史脉络中探寻现代中国国家的起源,这是一条非常值得重视的运思道路。

 

黄克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一如作者笔下的近世今文经学原只是借了今文经的圭角以窥寻当下中国的出路,作者托重近世今文经学以撰述,乃是为着自己在致思既久的“中国与世界”问题上得一置喙之方便。今观斯文,其言也济济,其意也汲汲,孜孜以缀辞至此而果若与道有契乎?见仁见智,愿读者诸君自谛味焉。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在对现代中国起源的探讨中,我们沉淀了许多习焉不察的认知范型,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走向现代的道路有许多启发。然现代中国和传统中国之间是否已然存在巨大的鸿沟,儒家的经典系统和治理之道能否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和未来中国的走向提供思路,张广生的条分缕析的思考给我们拨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迷障”。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