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安徽师大文学院德雅书苑赴歙县许村探访祠堂与家风文化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廿九日乙卯
耶稣2016年8月1日
儒家网 讯(文:毛雪、张茁、江斯羽 图:袁鹏翔)
俎豆千秋源远流长延德厚,子孙一脉根深叶茂奕流长。7月23日,安徽师大文学院赴歙县许村家风文化调研团队奔赴许村开展家风调研活动。队员在当地小学退休教师陈大明的带领下,陆续参观了许村乡贤馆、许家泽故居、大慕祠堂、大邦伯祠堂以及当地著名的仪耘小学。
祠堂,是家风文化的载体。《许氏家谱》说:“一族之人,生有里居,殁有邱墓。歌于斯,哭于斯;尽敦睦于斯,安体魄于斯。”透过陈老师质朴的话语,队员们对祠堂构造、建筑特色以及许村人物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十里许村,百世乡贤
踏过清溪半里桥,粉墙黛瓦,一树成荫。一扇雕花木门缓缓打开,百年来生于此长于此的那些德高之士,忠乎君,孝乎亲,信乎友,崇乎节义,巍乎功业,焕乎文章。“赏戴花翎”、“同胞翰林”、“兄弟学士”,他们的精神与灵魂在这乡贤馆里,流芳百世,裕后光前。
这儿记载了许村一段颇令人称道的佳话——“一门五博士”。作为清末富商的许家泽极为重视教育,他的五个儿子均是留洋博士,并且都回国并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许家泽还创办了安徽第一座“洋学堂”——仪耘小学。许家泽一家可谓是许村乡贤文化的重要代表,但也只是许村优良家风文化的冰山一角,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言传身教中润泽乡里。
大慕祠堂,百善孝先
饰以榱角,环以栅扉,大慕祠堂高高耸立在队员们眼前。这里有着许伯升的三儿子许美祖的尽孝故事。许伯升去世后,许美祖将其灵柩从福建汀州运回徽州,并在坟前结庐守孝三年,而三年后,许美祖在此去世,其后代将他安葬在许伯升的坟冢旁。因此许美祖的坟墓也被称为“孝子坟”。孝子披麻戴孝,这个以“孝”为主题的祠堂也因此披麻戴“灰”,祠堂后面的柱子和板壁都涂成了灰色。
邦伯之仪,敦本承恩
济济一堂襄盛典,煌煌百世着英声。聆听完许美祖的尽孝故事,队员们又来到许伯升的大儿子许都福为纪念父亲所建造的祠堂,占地面积约1080平方米,拥有100根柱子,是许村64个祠堂中的上乘之作。不论是精美的斗拱,还是惟妙的画梁,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意蕴。民国十八年重修此大邦伯词时还特定留下了赞颂汀州知府许伯升的楹联:二千石尚有典型,光腾黄海;五百里犹存舆诵,政在汀州。
大暑节气已止,许村烈日炎炎,但这些祠堂之中所包蕴的家风故事,却如一缕清风,轻抚我们燥热的心情,这亦是文化的力量。这些青瓦白墙的建筑大多保留着原来的面目,大门有了锈迹,墙壁也已斑驳,但物体生命有限,文化之传承却是无限。许村乡贤竭尽毕生之力,尽吾生有尽供无尽,普度众生似有情。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