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热议:重建斯文 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国学
作者:柳理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初四日庚申
耶稣2016年8月6日
【导言】鸭梨山大,累成狗,活得太快太累太分裂,这样的牢骚你发过吗?
仿佛有很多堵墙,横亘在理想与现实、外欲与内心、故乡与他乡、传统与现代之间。那些从小吟诵的经典诗篇中的自然优雅之美,从容淡泊之智,为何成为今人的奢望?物质生活越发达,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何反而越遥远?
传统文化在官方和民间的语境中复苏回暖,或被解读为大国崛起后重树文化自信的必然之路,或被理解为家国同构语境下社会回归正常的不二法宝,或被视为根基轻浮的国人治疗现代焦虑症的一副良方。当然,还有一类态度,或鄙薄,或嘲讽,或弃之如垃圾,或唾之如毒草。
无论你叫好还是唱衰,无论它是深孚众望还是虚火上升,不可否认,国学已进入了当代中国的热话题。只是,犹疑困惑依旧未解:复兴国学到底有何益处?除了心灵鸡汤,国学还有什么,能否成为当代人生活之日常?如何才能让国学更亲近我们的时代,亲近我们的生活,特别是亲近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年轻一代,在这个浮躁、碎片化的时代,重新建立一种优雅斯文的风尚?
凤凰国学在上线一周年前夕,特别组织了这场“重建斯文中国——亲近国学高峰论坛”,邀请到四十多位国学研究与传播领域的知名学者、传播达人以及相关文化机构、基金会和商界的精英人士,一同探讨当前国学传播的重点领域、现实瓶颈及新媒体策略。
由凤凰网国学频道主办的“亲近国学高峰论坛”在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举行
亲近国学高峰论坛现场
凤凰网国学频道主编柳理主持论坛,开场介绍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主题及相关活动。
凤凰网市场部总监侯春艳代表主办方致辞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代表特别支持方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作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围绕“当前国学传播应该怎么做”这一话题,首先充分肯定当前“国学热”已打开了重归传统文化、重建中华文化体系的一条路,打开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全民格局。他认为,弘扬国学的开场锣鼓已经敲响,要引人入胜,还需在“落地”和“登峰”四个字上做文章。所谓落地,即让国学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重建礼仪为例,完全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优良传统和道德精神,实实在在地落地于日常生活当中,重建中国式的斯文和优雅。所谓登峰,就是深入研究、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更大程度上要依赖学者、学界的努力,而其中应该作为核心努力的方向,就是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重建中华文化的话语权。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作主旨发言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在发言中针对当下社会频频出现的“斯文扫地”乱象,痛陈重建斯文中国的迫切性。他借用高悬于现场的“斯文在兹”、“代起儒风”和“义士”三块匾额,指出今天的中国人应深思当代斯文的核心在哪里,国学作为“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学问”,如何反映中国人的本质特征、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重建中国的礼仪规范,能不能切实呈现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他认为,当前所谓的“国学热”,主要表现为民间与官方高层这两头热,而中间相当大的区域还存在隔膜。今天斯文中国的重建,的确需要落地,通过生活化、草根化、实践化、大众化,真正走到人们的心里。代起儒风,需要有“义士精神”,“凡我在处,便是中国”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作主旨发言
“现在民间国学普及圈的一些人,把这个‘走进生活’简单理解成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其实我觉得我们要回到过去大概也回不去。”在谈到国学如何走进生活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韩星教授表示,目前不少民间国学传播组织,普遍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消费性、功利化等问题。让国学走进生活,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在现代生活中把握国学的内在精神。就国学发展而言,今天最大的瓶颈是缺乏解经的老师;就国学研究而言,尤其要守住“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不为学术而学术。针对国学研究与传播领域互不信任、偏见隔膜的问题,他认为,弘扬国学应该坚持精英和大众的结合,官方和民间的结合,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周贵华作主旨发言
佛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周贵华教授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释道的文化典籍资源都很丰富、很完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近现代以来,儒释道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失落,整体来说并不乐观。国学的复兴,决定于“儒释道和合体”的复兴,因此儒释道三家应放弃传统陈见,和合共济,相互扶持。在国家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国学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重建传统文化的草根基层。另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儒释道自身的本位价值、基本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确立自己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脉络。儒释道同进退,才可能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命脉。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明作主旨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明教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中秋教授,一直活跃于新儒家的研究与传播领域。陈明认为,九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国学热,需要从更深广的历史背景、更深刻的文化意义上去加以把握,现在是该做阶段性反思总结和提升的时候,“重建斯文”的提出很具有现实紧迫性。一个政治,一个信仰,构成斯文的两大核心支撑;重建斯文,也就是要从历史的深度和价值的高度,去思考政治和文化的问题。从公共领域讨论斯文重建的问题,文化是很重要的维度,儒家传统对此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今天仍有努力去做的空间和责任,媒体也应该扮演真正有情怀有认同的建设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姚中秋作主旨发言
姚中秋认为,今天重建斯文中国,当从礼乐和六经两个方面入手。重建斯文关键要有“士君子”这个群体;儒家在中国发挥作用,首先是以学来养成“士君子”。如果没有六经之学,没有四书之学,所谓重建斯文就是一句空谈。今天中国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应重建经学、复兴儒学,在大学中真正给儒学以恰当的位置。同时,全球化开放的时代重建斯文中国,无论学者还是媒体,都要研究如何重塑当代中国的“礼乐”,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中国道教学院客座教授戈国龙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中国道教学院客座教授戈国龙介绍了自己先后师从著名学者楼宇烈、汤一介和陈来研究佛、道、儒的体会,他认为,弘扬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使命,还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寻找精神家园的必经之路。 儒释道的整体智慧,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解决生命根本问题和社会大问题的智慧,永远不会过时;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还是生命实修的学问。追究儒释道三教成圣成佛成仙的修行智慧,可以帮助更多人找到生命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