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锣鼓已响 国学发展要“落地”和“登峰”
作者:毛佩琦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初三日己未
耶稣2016年8月5日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
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这个的活动。主办方提出的口号,一个是亲近国学,一个是重建斯文。我要说的,就是回答刚才主持人柳理和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姚馆长的一个问题:我们当前传播国学应该怎么做,或者说传播国学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最近几年,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的国学热,已经打开了重归传统文化、重建中华文化体系的一条路,打开了大家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全民的格局。国学的重建过程,在一开始就受到很多人的追随,同时也受到很多人的抵制、嘲讽和冷眼。现在追随的人仍然追随,嘲讽、冷眼的逐渐闭嘴,应该看到这种情况。虽然抵制的人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他们的影响已经不是那么大了。我们要看到目前的这个成绩。
但是弘扬国学就像一场戏,这个戏开场锣鼓把人招起来,场子热一热,红起来了。红起来后接着做什么?我们要干什么?戏要演得精彩,演得精道,要引人入胜,最后达到戏剧宣教的目的或者是娱乐的目的。我觉得我们现在开场锣鼓已经完成了,要跟进,要演好戏。
我们当前面临的国学发展的问题,我想,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前两个字叫“落地”。
大家一谈国学传播,总觉得好像是天天念《弟子规》。《弟子规》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是要贯彻到生活当中去的。这牵扯到一个国学的定义问题。国学有很多高深的定义,有很多传统的定义,有很多学术的定义。大约在十年以前,我提出一个定义叫做:国学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所有能够表现、表达中国人生活理念的核心思想都是国学的范围。国学的范围从六经扩大,涵盖各个领域,可以到达日常生活的层面,到达社会民族民俗,到达家庭伦理层面。我所谓的“落地”,就是要让国学走进生活。要真正走进生活,不是停留在口头的传诵上。
怎样走进生活去做好国学传播呢?我觉得我们要一点一点地来做。比如说能够建立一点起码的礼仪制度?我们翻翻二十四史都有礼志,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都有一套规范。没有这个规范大家就乱了,这是我们中国之所以称为礼仪之邦的重要原因。礼仪之邦没有礼仪,造成现在社会的混乱,这是一个原因。礼仪是用来规范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准则的,不都是来确定等级,搞阶级压迫的。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建一点简单的礼仪,我们进入室内是不是要摘帽子?老师进了教室同学是不是要起立?这是很简单的事情,表达尊师重道,表达尊老爱幼,要不要做?长辈没有坐就晚辈就不能先坐,是不是可以规定些简单的礼仪?要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让国学落地。又比如,我们现在大家都不注意文字格式,文字和说话都不懂得用敬语,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个“敬语500句”作为语言交流规范?不能只知道简单的谢谢、你好,不能在大街上就直接喊“嗨,老头儿”,还能说令堂、令尊、令爱这些敬语尊称。语言要有礼貌,能不能说“在下”“足下”等等很简单的中国传统中的谦逊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道德与精神风貌的东西,能不能在生活当中重新恢复?这些东西要实实在在的落地。
另外两个字是:“登峰”。
“落地”是让国学更贴近生活,在生活当中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而“登峰”就是深入研究,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在更大的程度上要依赖学者、学界的努力。学者、学界这些年做了很多,我觉得其中有一条应该作为核心或者努力的方向,那就是重建中国文化的体系和中华文化的话语权。
中华文化体系已经被西学打得七零八落,不成体系,我们离开西式话语已经没有办法写成一篇文章了。我们不排斥西学,我们也不排斥曾经在中国近代发展过程当中所引进的那些先进理念,帮助中国进步的那些思想,包括语汇。但是,我们要重新建立一个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重建这个体系,至少在第一步要让中学和西学在课堂上,在任何地方有平等的地位。
最近听说把阴阳五行写到小学课本上,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一个学习中医的学生,从小就学唯心唯物,主观客观的理论,已经形成西学思维定式,高中毕业,考到中医学院接触到阴阳五行,格格不入,全都不理解。中医院治病的理念都是西方的理念,99%的中医不懂得中医理论,为什么会这样?中华文化的体系已经全部被打破了。所以我们为“登峰”设置一个目标:重建中华文化体系,恢复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当然,这不是倒退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是那样。是要让中学有完整性,要自圆其说,不能老用西学来解释中学,也不能总是让中学给西学做注脚。重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重建中华文化的话语权,研究中华文化,认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哪些能够为我们的现代化,为我们的现代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服务,哪些能够引领未来世界的发展。学者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以上为作者在凤凰国学主办的“重建斯文中国—亲近国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实录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