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晚林】国家在推进民族宗教信仰中的责任(中马儒回交流峰会系列演讲)

栏目:儒回(伊)对话
发布时间:2016-08-17 17:03:31
标签:
张晚林

作者简介:张晚林,号抱经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职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著有有《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实践——基于心性工夫之学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学”的开显历程——牟宗三精神哲学研究》《荀子译注(选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创办弘毅知行会,宣扬儒学圣教,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国家在推进民族宗教信仰中的责任(中马儒回交流峰会系列演讲)

作者:张晚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十五日辛未

          耶稣2016年8月17日




儒家网编者按】2016年8月13日至15日,世界青年文明论坛·中马青年回儒交流峰会在山东曲阜阙里宾舍召开。论坛主题为“不同的文明·同一个未来”。国内儒家知名学者和马来西亚知名学者以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对话展开学术交流。这篇发言稿是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张晚林教授关于在现代社会如何推进宗教信仰的探讨。他认为,五四以来,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存在种种误解,导致当代中国社会缺乏文化信仰。对此,中国政府应尽到自己的责任,以国家的行政权力推进自己的民族文化信仰——儒学;同时认为,复兴儒学必须使其成为一种活的生活方式。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生活的和谐自由,保护民族文化的自性,以传统的强大资源来迎接未来挑战。现将发言整理予以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张晚林教授在演讲


今天与伊斯兰教的朋友们共聚一堂,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推进宗教信仰的问题。宗教信仰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大问题,很难解决。特别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由于受五四思想的影响,中国一直有一个反宗教的动力在知识分子中流动。一说到宗教,似乎就是洪水猛兽,与迷信差不多,甚至更坏,因为迷信多低级,知识分子多易识破,但宗教却有高雅光轩的外衣,动辄以价值宰制人、礼仪压迫人。所以,在中国,多数学者以诋毁宗教为能事,特别是对于中国的民族宗教——儒教,更欲灭之而后快,因为在一般的知识分子看来,儒教根本就是专制独裁的代表,当然不能在以自由民主为主导价值的当代社会继续存在。基于知识分子的对于宗教特别是儒教的这种普遍认知,影响到了中国当代社会。中国当代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社会,当人们贫穷时,拼命去搞钱致富;当人们富裕以后,上焉者旅游休闲,下焉者赌博淫乱。放眼一下当下的中国,这些现象随处可见。由社会进一步影响到中国政府,新中国以来,在推进自家的民族宗教信仰方面,中国政府乏善可陈,没有尽到一个政府对于自身民族宗教信仰的责任。而这一方面,伊斯兰教国家却做得很好。本人对伊斯兰教不甚了解,但大体可以知道伊斯兰教国家对于自己的民族宗教都能尽推动之责任,像伊朗、沙特阿拉伯都做得非常好,即便战乱频仍的伊拉克、阿富汗,也能做到以民族宗教信仰来化解宗派矛盾,和谐族群。因此,在推进民族宗教信仰方面,中国政府是应该向伊斯兰教国家的政府学习的。这恐怕是我们这一次盛会需要多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国家的行政权力推进一种文化信仰,是否有悖于宗教自由平等理念呢?一般人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其实,这里多有误解。现代人虽雅言平等自由,但这些理念是建立在数量精神之上的,把一切拉齐,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和谐。但一切平齐等量就一定能自由和谐吗?我们平素常讲,人人平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权力位阶上的差别,一个社会和国家固然要自由和谐,但和谐自由恰恰是建立在权力位阶的次序差别之上的。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有主席或总统以及各级官僚才能运转正常;一个企业有董事长或总经理以及各级管理人员才能有条不紊。因此,人人平等并不排斥有些人处于领导地位。同样,一个蜂群必须有蜂王才能团结蜂群而不散,一个狼群必须有狼王才能领导狼群而有攻击力。那么,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在文化信仰的层面上,要打散平齐一切呢?而国家万不能凭行政而推动,仅只能依据个人的自由选择。一旦国家在此有所作为就是思想专制,就是学术不自由。这是知识分子万万不能答应的。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多秉持这种想法。


但我们要问的是,若没有一种主导的文化信仰作为导持人心的主体价值,粘合社会的基本引力,而一任人们的自由选择,这样的社会真的能和谐自由吗?我们知道,蜂群没有蜂王的领导就要离散,而人群若没有一种主体的文化信仰,难道不会成为乌合之众吗?因此,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一种主体文化价值信仰流行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政府应该为这种主体价值之流行有所作为,这决不是所谓思想专制,价值独裁。思想专制,价值独裁这种观念可用于思想学术,但不能用于文化信仰之上,更不能用于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信仰之上。因为文化信仰,特别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信仰,不是一般的思想学术。一般的思想学术多是个人思想建构的产物,但民族的基本文化信仰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与价值规范,它不但具有历史的赓续性,且具有种族的独一性。在这里,一个人不应该随便自由选择而逸出这种生活与规范之外。试想,如果国家的人民都不信仰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选择外来的,那么,这个种族还存在吗?在这里,要求我们每个人要有相当的民族意识,但这又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时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坚守了自己的民族信仰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但须知,文化信仰的多样性是真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的,对于一个单一的民族而言,要慎言文化信仰的多样性,因为这种多样性很可能使这个民族丧失其自性,从而适成多样性的否定。


所以,一个民族的生活真正要和谐自由,决少不了本民族的文化信仰的作用。虽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因其历史的赓续性自然会发生作用,但政府必须以行政力去推动,特别在全球化的今天尤须如此。在这方面,伊斯兰教国家做得很好,基督教国家也做得不错,唯有中国政府做得不够,甚至是很不够。也许有人会问,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弘扬民族文化多有举措与建树,难道还不够吗?若与以前相比,中国政府的作为自然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有限,甚至基本没有影响。为什么?固然与其力度不够相关,也与其执持的宣传理念有关。海德格尔曾说:“说人们对哲学颇有兴趣,这丝毫没有证明人们已经准备去思。即使是我们长年累月地钻研大思想家的论文,这样的事实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在思,甚至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已准备去学习思。”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即使我们整日宣扬儒学,但可能却根本没有复兴儒学,甚至根本没有接近儒学。当代人或中国政府弘扬儒学只是借鉴其有价值的精神或理念,根本不是要恢复其基本的生活方式。这种弘扬就根本没有复兴儒学,乃至没有接近儒学。现代人雅言修身与良知,这些理念固然来自儒学,但仅有这些理念并非就是儒学,因为别的文化并非不言修身与良知。儒学之所以是儒学,乃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儒学复兴为一种活的生活方式,儒学才算是复兴了。只有一种活的生活方式的儒学才上升到宗教形态,才走进中国人的生活。综合起来,本文不过陈述以下两点:


第一,中国政府有责任推进自己的民族文化信仰——儒学,因为儒学在中国有历史的赓续性与正统性。


第二,复兴儒学不只是弘扬一些有价值的理念,必须使其成为一种活的生活方式。


做到此两点,中国政府始无愧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不然,即可能成为历史的断裂者乃至罪人。这种认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是一种考验。须知:


不管中国今后几十年试图迎接现代化的种种挑战中会遇到多少困难,对我们而言很清楚的是,最后总是别无选择,只能以其自身传统的强大资源来迎接这些挑战。(美国汉学家郝大维语)


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美国学者丹尼尔·莫伊尼汉语)


我希望当权者与伊斯兰教国家交往的时候能够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因为在我看来,伊斯兰教国家都无愧于上面这两句话。同时,本次会议乃是一次青年论坛,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也寄希望青年学子能认知到上述观念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加以贯彻,进而影响社会乃至国家。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