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强】儒伊文明交往的层级、智慧与情怀(中马儒回交流峰会系列演讲)

栏目:儒回(伊)对话
发布时间:2016-08-18 17:43:09
标签:


 

 儒伊文明交往的层级、智慧与情怀(中马儒回交流峰会系列演讲)

作者:金强(作者系河北大学伊斯兰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十六日壬申

           耶稣2016年8月18日

 

 

【儒家网编者按】2016年8月13日至15日,世界青年文明论坛·中马青年回儒交流峰会在山东曲阜阙里宾舍召开。论坛主题为“不同的文明·同一个未来”。国内儒家知名学者和马来西亚知名学者以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对话展开学术交流。这篇发言稿是河北大学伊斯兰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金强先生为论坛所作的讲话。金强先生以引题、点题、破题、收题的展开方式,全面论述了他对儒伊文明交往的层级、智慧与情怀的看法。他认为,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站在世界主流文明的高度加以审视,是十分有意义的,并以他本人的文化背景和职业背景现身说法,肯定了儒伊文明的交往历史和发展前景。提出要达到儒伊文明的高层次交往,需要激活两者具有自身传统的交往模式,必须关注儒伊文明交往的四个层级和智慧:关注民族和国家的圣贤;关注民族和群体;关注国家与治理;放眼世界,和谐共生。在此基础上号召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当今国际形势下要多加对话,增添谅解,促进双方关系的良好发展。现将发言整理予以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尊敬的来宾: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接到此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中华儒士社的邀请,感谢端庄书院马文军先生及时向我传达了这次论坛的相关信息,并力荐参加。也感谢各主办方、承办方、支持方对会议的精心准备!我来自河北大学,是一位新闻传播学和伊斯兰研究学者,来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

 

一、引题

 

是我第一次深入到齐鲁大地的腹地,更是第一次来到孔子的家乡。我个人的族源在南京,故乡在沧州,是明朝初年随大运河北上的南京回族的后裔。生长于河北,后求学于上海,读研期间多次途径山东,也曾到过青岛海边,深知山东的经济实力和文化魅力。对于山东的最初印象是,我研究生读书时同班同学中有一位来自临沂,一位来自枣庄,我们相处十分融洽,他们学养深厚,作风朴实,是我的好同学。一贯认识的形成始自我做大学教师以来,对山东籍学生的接触,他们大多学习刻苦,实力超群,活力四射,令我印象深刻,这更坚定了对于孔孟之乡十分重视教育以及人杰地灵的认识。

 

而对于马来西亚,我更是深有情缘,我有四位同事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北方大学、理工大学、理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马来西亚的彭亨大学、双威大学等高校的校长多次到访我校,我也有朋友毕业于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我也很喜欢马来西亚的歌手茜拉(我还加着她的微信),喜欢羽毛球冠军李宗伟。还有,我的博士论文做的题目是《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其中包含有关马来西亚的内容,还有我们河北大学有不少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马来西亚有大量的华人居住,是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和谐共生共存的热土,而两种文明的交相辉映,在“一带一路”合作战略背景下,更具备示范和启发意义。此外,中国穆斯林,特别是中国回族,也是一个观察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相处之道和融洽程度的绝佳范本,我本人身上有很多实例可以现身说法。

 

基于此,我认为,这个论坛,选取中国和马来西亚这一对传统友好国家来作为研究对象,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站在世界主流文明的高度加以审视,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点题

 

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天然向心力和互鉴功力,是历史形成的,也是自然积淀的。

 

中国回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一父一母的共同孕育下产生的,没有伊斯兰教回族无法成立,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也无法形成。就拿我自身来说,如果我不特别说明,100%的人不会认为我是回族,因为我平时不戴白帽,长得也不是高鼻深眼毛发发达,这种不太强烈的符号感,是文明互鉴和文化交融的结果,也是祖辈父辈生存智慧沿袭的结果。比如汉语是回族的母语,阿拉伯语一般只是在宗教生活中使用,为了区别于其他民族,回族使用汉语时又有一些特定的词汇来隐性表达自己的身份,比如回族一般不说“死了”,而是说“无常”,不说“杀牛杀羊”,而说“宰牛宰羊”,比如“尔代”“乜贴”“知感”以及大量的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词汇的汉语转译,沿用上千年,至今一直在用。还有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清真饮食,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清真菜系必然是中国饮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花朵,而它本身又结合了当地的饮食习惯,不属于某一地因而更显兼容并包。总之,在一个传统的回族家庭中,这些符号和印记,尽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了一些改变,但基本的精神内核依然在保持着。在节日庆祝中,从婚丧嫁娶中,与兄弟民族的传统与习俗保持了和而不同,这是交往的智慧,信仰的体现,更是文明应有之义。

 

我的学科背景是文学,具体说来说中文和新闻传播学。我在读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所接触到主要是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中国文学中的《诗经》和《论语》都是我当时学习的重点,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学上。我在读研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题目为《对<论语>中问句的分析与思考》(《江汉论坛》,2005 年第6 期),根据当时的考据,“问”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21 次,其中90 次出现在问句中,其余出现在陈述句中。“颜渊”“宪问”“子路”“为证”“八佾”各章中“问”字出现由多到少,我当时的研究认为,对于问句的考查,就是要还原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问题意识,也可以生动再现他们之间的交往画面,更能了解他们的脾气秉性、学识操守,对于我们今天的言谈举止与身心锻炼也还具有启示意义。

 

中国是发明纸张的国家,这一发明改变了世界,尤其是世界文明的进程。我所讲授的课程,涉及到中国编辑出版史,中外出版文化,涉及到图书发行和版权贸易等,这使我多次参观有关出版的展览,访谈有关出版的机构,了解出版的动态。从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角度,我们会发现一个别样的世界,重要的文明体系都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信息的整合和学术的对话,要想保持长久活力和不败地位,就必须是先进技术的研发者,优质信息的占有者,是最优秀人才的聚拢者,是天地道义的倡导者。

 

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很多文明之所以称得上文明,在于能够有传世的经典,这些经典是不可磨灭的,也是不可复制的。穆斯林对于《古兰经》的态度,大家通过各种新闻和各种见闻了解到,在穆斯林看来《古兰经》绝不仅仅是一本书,或者说一部经典,更是天启的和神圣的,同时《古兰经》又是可以诵读的,有不少“哈菲兹”能够通背《古兰经》,《古兰经》今天仍然与每一个穆斯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每一个有穆斯林的角落,实实在在地发生着作用。而这种作用,很有可能被一些不了解的人误解和忽视。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就应该考虑当下的中国,我们对待自己的经典的态度,是不是发生了一些些偏移,我们对待诸如《论语》这样的经典的态度,以及我们在理解经典上的付出,是不是还有很多提升空间?这里不做过多评论,现在的盛世中国,可以且应该让我们中华大地上原生态生长起来的文明之花和文化之园生机勃勃起来,在孔孟之乡的山东,尤其如此。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践行先知穆罕默德的智慧,是穆斯林的巨大荣耀。唐朝时,阿拉伯商人从海上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经商,开启了儒伊文明友好交往的序幕,并将伊斯兰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上。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我们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大明船队七下西洋,为一些沿岸国家带去了中华物产,带去了儒家文明的精神和礼仪,我想这一点来自马来西亚的朋友们都有一些感触。而郑和作为中国回族的骄傲,他本身就是一个既懂儒家文明又懂伊斯兰教的人,这是成就航海伟业的基础。六百年前的壮举,至今仍发人深思。

 

回顾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个“变”和“通”,其实就是学会“变通”,这倒不是说让我们八面玲珑然后左右逢源,而是必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现在所从事的科研,与伊斯兰有关,与少数民族有关,与文明与文化有关,这些都是大课题,也都很严肃,一般在正式场合的发言中措辞都应该慎之又慎,但越是如此就越应该加以实践,这是时代的呼唤。理论和实践要再结合,要对这种两种文明有深入观察和切身体会,要从交朋友开始,我想今天这样一个高层次的论坛,也正给了我们一个新机会。

 

人类文明的辉光始自于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出现,城市不在大小,贵在能够聚集人才、涵养文化、生发思想,中国和马来西亚都有不少这样的城市,他们在历史上曾经闪耀光芒,更应该更多结成姊妹城市,包括城市中的大学。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有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而且都是延续至今的,在世界范围内都涵养了超过10 亿人,如果包括已经和所能够影响到的人群,都在15 亿以上,占了地球人口的一半儿,而据美国皮尤中心预测,这种影响力还将继续扩大。

 

三、破题

 

要想达到儒伊文明的高层次交往,就需要激活儒伊之间业已形成的具有自身传统的交往模式,说“模式”是从学者的角度,认为历经千年的交往,不会就是简简单单的乡亲邻里和寒暄客套关系,而是可以上升为伦理智慧和交际思想。这些方面其实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我们需要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的成果,因为我们面临着新的时代任务和发展责任,比如对外,我们如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开展五个“相通”,尤其是文化相通和民心相通,答案肯定不在西方人的教科书里,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感应中。再比如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和商业经营中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和精神等。

 

此次活动,是对接文明的良好实践,也是民心相通的最新范本,从支持此次活动的单位的广泛性上就可以看出,大家都有一颗红心。对于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成败与否,关键看态度,我想从刚才几位嘉宾的发言中,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大家的积极、开放、包容、审慎的态度。同时,我在这里也强调研究和关注儒伊文明交往的四个层级以及我们应该拥有的四种智慧。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圣贤们,圣贤必须是民族公认、国家定性、世界共享的,在中国能达到此级别的,唯有孔子。孔子的地位不是自封的,他的学说和理念具有世界级的眼光和水平,我们必须进一步学好,学透,学以致用,我想这一点上中华儒士社及其他几家支持单位,已经做了很多积极而成功的实践。这就是“师法圣贤”的智慧。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民族和群体,这个民族或者群体,有可能是地域性,也可能很有时代性,可能是基于血缘的,也可能是基于信仰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必须重视社团的建设,必须重视初步共识的达成,必须以诚相待。积跬步至千里,要多举办这样的民间活动,让正能量和希望的火种在最基层和最期待的地方有生发的可能。这就是“星火燎原”的智慧。

 

再次,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关注政权能够包容与涵盖的,以及管理到位的最大领域,最大范围,以及能够寻找到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我们的国家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历史脉络复杂交织,如果不用大智慧去治理,很容易出现偏差,而什么是大智慧,什么是普遍适用的智慧,我们必须加以甄别遴选,这种智慧也有可能来自于哲学和宗教。这就是“普度众生”的智慧。

 

第四,我们应该放眼世界。世界的格局已不仅仅是我们的政治历史地理教科书上的格局,更是活生生的我们所看到的媒体上呈现的格局,世界是一个信息高速运转的多维棱镜,信息就如同光,有很多运行规律,我们需要遵循,世界要相对公平和相对均衡,强者要惜福,弱者要奋蹄,伊斯兰在这方面有很多精彩主张,一如孔子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和谐共生”的智慧。

 

四个层级的智慧,都需要配以“有容乃大”和“无欲则刚”的情怀。

 

四、收题

 

伊斯兰在当今是一个热词,也经常被排在年度关键词之首,话题的开放性和话题禁忌都不输给其他热点,矛盾多,问题多,杀伤力大。越是这样,越需要对话,关起门来搞研究,戴着眼镜看形势,最后带来的结果很可能是无益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基于东方学视角的解读和评判尤其值得期待。我个人认为,伊斯兰的问题绝大多数不来自于伊斯兰本身,而是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角力紧密相连的,有些侵略基因甚至仍未消除其颠覆性本质,儒伊面临的外部环境相似,面临的发展任务相似,又具有地缘优势,应该多加对话,增添谅解。

 

由伊朗德黑兰书城主办的“萨迪与孔子研讨会”已于2016 年4月17 日至18 日在德黑兰举办。作为对该活动的呼应与接续,河北大学伊斯兰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决定于2016 年10 月15 日至17 日举办“孔子与萨迪在当代——文化巨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文化”研讨会,我想这个研讨会也需要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因此特邀您撰写论文并参会,会议相关信息会发布在相关网站和社交媒体上。

 

在演讲的最后,还要代我们的研究中心主任白贵教授向此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希望两国青年学者学子们能够在此次论坛中深结友谊,共助两国关系进步发展。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