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对传统文化精髓感同身受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08-19 21:10:43
标签:

 

 

让孩子对传统文化精髓感同身受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十五日辛未

           耶稣2016年8月17日


 

 

 

在北京市东城区广安书院的“亲子国学培训中心”,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老子的《道德经》。

经济日报记者周明阳摄

 

 

 

在北京的一峰线装书店,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汉砖拓印。

经济日报记者周明阳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一大早,身穿汉服、峨冠博带的孩子们就站在户外吟诵经典。他们手中拿着经书,口中抑扬顿挫地诵读,跟着韵律转头,似是古时杏坛场景的再现。这是日益兴起的少儿国学培训中的常见一幕。

 

随着暑期来临,少儿国学培训又热起来。诗词歌赋、文化礼仪、琴棋书画……国学培训旨在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达到传承经典、塑造人格、修身养性的目的。不同的是,现在的少儿国学教育培训更加注重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通过参与、互动、体验、分享,让孩子深度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洒扫应对——

 

体验感知传统文化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中写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南怀瑾也提出,儿童教学当以变化气质为根本目的,以背诵经典为起点进入古人的思想境界,以洒扫应对为手段开始实践培养。洒水扫地、酬答宾客、琴棋书画、诗书礼乐,这些古代童子教育也是时下少儿国学培训的主要内容。

 

经过实地走访,记者发现,在课外国学培训班,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分为两大类:诗书礼仪和技艺技巧。诗书礼仪方面,通过诗文吟诵,教儿童学背国学启蒙经典;美德善行教育提倡师道孝道,讲解教授礼仪文化,规范孩子言行;技艺技巧方面,培训班开设国画、书法、茶道、围棋等课程,有些还有古琴、射艺等。在培训形式上,着汉服、行古礼是许多培训班的惯常做法。培训班多以亲子教育的形式,倡导言传身教,鼓励家长陪同学习,夏令营则涵盖了参观、游学等内容。培训班招收学生的年龄不等,小至学龄前儿童,大至初高中在校生都有所涉及。

 

今年6岁的锦坤从3岁开始,跟着老师学习围棋和书画,4岁后一直在少年宫学习。锦坤的妈妈郜女士告诉记者,学习培养了孩子的耐心,书法从小锻炼手上功力,围棋则培养了孩子布局和统筹安排的能力。“琴棋书画应该让孩子从小多了解一些,既能增长见识,也可以培养艺术气质。”郜女士表示。她平时也会带孩子参与一些国学互动的活动,比如去国子监参加开笔仪式,参加活字印刷、造纸术体验等亲子活动。“平时孩子的很多读物中都有关于古人发扬优秀品德的故事,孩子觉得很有意思,我就想带孩子多参与一些带有仪式感的活动。小孩穿上汉服,老师教给他们礼仪,比如同学间见了面要谦恭有礼、以示友好,见了老师要恭敬地低头,代表一种敬畏。这些对孩子影响很大。”郜女士说。

 

郜女士带孩子参加的国学亲子活动在北京琉璃厂附近的某古籍线装书店举行。记者走访了这家书店,这里每周末会举办国学亲子活动,内容包括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汉砖拓印、学习造纸术、中医制药、书法和国画体验、指南针、茶艺、插花、彩绘风筝、京剧脸谱等传统文化活动课程。授课的于见光老师认为,孩子们去博物馆参观古物只是有了粗略了解,亲自动手做一遍可以加深印象,对中国文化从小会形成一种积累。“这些课程针对6岁至12岁的儿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励志教育结合起来,将课程设计成一个半小时的‘动手—反思—再动手—分享’的活动形式,让孩子在快乐的活动课程中体验、了解、学习、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于见光说。

 

体用并举——

 

国学培训日益完善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是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记者了解到,不论是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还是古代先贤的名言警句,抑或是琴棋书画的艺术修为,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到之处。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代国人开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归属感与自豪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关注精神成长,尤其希望孩子从小接受熏陶,成为有气质、有内涵的人,国学的兴起正契合了这种需求。尤其是随着不少省市的中高考改革明确“语文提分”,并且要加大对古诗文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力度之后,不少家长开始送孩子参加课外国学培训班。

 

记者发现,烧了很多年的“少儿国学热”余温丝毫不减:“私塾”“书院”等各类国学培训班的热度不亚于其他兴趣特长班;少儿国学夏令营生意火爆,成为暑期孩子们的新去处;少儿国学大赛成为对国学有兴趣、有专长的孩子们的展示舞台;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的国学类读物吸引着大量读者,其中不乏装帧精美的少儿国学经典。一到暑假,许多社区和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纷纷办起国学班,提高少年儿童国学素养。在线国学教育平台也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学教育的重要方式。如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创办的中国少年国学院利用新媒体手段,开设了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诗词鉴赏、网上公开课、经典解读等内容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在多年发展中,少儿国学培训的教学体系日益完善。教材直接关系着培训的内容和质量。不少培训机构推出了自己的教材,建立起国学课程体系;有些则采用《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等教材进行授课。《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全十八册,课文有注音、导读及繁简字、通假字、古今字等说明,便于少年儿童阅读记诵,内容也按照难度循序渐进。记者看到,东城区的少儿国学培训班几乎使用的都是这套教材。

 

国家层面的国学教材编撰和教师培养也已经列上日程。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5年,“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初步完成全国25个省市地区版传统文化教材的研发;2016年,“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国家开放大学、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联合启动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培养具有教学资质的专业国学教师。

 

修身养性——

 

回归国学教育本源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趁着童年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记诵经典,将来随着阅历的丰富,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自会随时涌现,“在孩子心中种下国学的种子”,是少儿国学培训的愿景和意义所在。教育专家认为,国学教育除了在知识技艺上要按照中华文化体系和方法进行,还应把庞大的知识系统化为学生每天的日常生活,并对孩子的人生和整个社会产生正面影响。从这一层面看,少儿国学培训班和夏令营将国学义理拆解,从“洒扫应对”的日常礼仪入手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认知,以吟诵的方式学习体验经典诗文著作,不失为国学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了对人生的指导,塑造健全的三观、培育完善的人格,则是国学教育更为深远的意义。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表示,中小学生学习国学的意义在于人格教育,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才能保证人格完善。少儿国学培训经过多年发展,正逐渐回归教育本源。

 

不过,现阶段少儿国学培训班仍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缺乏办学资质的“作坊”式国学培训班扰乱市场,更给下一代精神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更有甚者,打着“礼仪”的旗号对学生进行体罚虐待。加强对少儿国学培训的资质审查和监督管理刻不容缓。专家建议教育部门应该明确相关教师、教材认定标准,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为少年儿童安全保驾护航,让他们能够享受真正有质量的传统文化熏陶。(经济日报记者周明阳)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