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再唱一会儿——安徽师大德雅书苑探访皮影艺术暑期社会实践

栏目:高校社团
发布时间:2016-08-26 21:00:18
标签:

 

让梦想再唱一会儿——安徽师大德雅书苑探访皮影艺术暑期社会实践

作者:张艺馨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廿四日庚辰

           耶稣2016年8月26日

 

  

 

“只要你们需要,我有的都能给你们,如果不会,我就找别人学,学会了再教给你们”面前这位已年满74岁,身材娇小却很有精气神的老人对着队员们说。

 

这位老人是皖南戏曲艺术团成员柯玉英,也是安徽师范大学德雅书苑赴宣城探访皮影艺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本次皮影唱词记录活动的对象。近日,团队在对皮影影人进行学习整理后,正式开始了活动重头戏——皮影唱词记录。

 

花鼓结前缘,皮影唱人生

 

 

 

早在4月的皮影文化艺术节,我们就与柯奶奶约定好,将在暑期前去拜访,如今,说好的日子终于到了。清晨,柯奶奶早早来到水东,完成与学生们的约定。记录开始前,柯奶奶和我们说起了她与皮影的故事。十几岁便开始学唱花鼓戏的她因遭家庭变故,为照顾丈夫和孩子,转业从事皮影演唱工作,那时候,她已年近半百。因为自己的花鼓演唱基础,学习皮影对她来说更加容易。谈到曾经唱过的花鼓戏,柯奶奶的话中有着不同于一般老人的兴奋与愉悦。“从唱腔到舞台艺术,样样都要做好”,“表演要做到心里有戏、脸上有戏、身上有戏”,柯奶奶向我们说明了皮影戏与花鼓戏的区别,提到家中唱戏用的道具,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柯奶奶的生命注定与戏相连,如今,皮影演唱,已经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唱了三十年的“影子戏”,不见厌倦,只惊讶于她对于戏的记忆。“我不认得字,戏都记在脑袋里”,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文化的根却这样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保存。

 

皮影路坎坷,各地传经典

 

 


皮影演唱的路途并不似想象中平坦顺利,听柯奶奶介绍说,文革时期,因为政策上的原因,加上当时特殊的生产队的工作形式,艺人们既要顾着家,又得完成工作任务,很少有时间唱戏听戏,样板戏大行其道,传统戏也就这样被禁止。

 

后来,人们又开始对“老古董”产生兴趣,但这个转变花了太多的时间,曾经的艺人们一个个离世,剩下不多的还记得皮影的老人。

 

柯老师讲着话,拿出放在包里的影集,指着照片,“这是在上海”,“这是在中山大学”......柯奶奶对每一场演出都记得清楚。“您每次演出那么远,累吗?”队员们这样问奶奶,而奶奶的回答,朴实而感动人心,“不累,唱戏不累”,一句话,道出多少热爱。加入皖南戏曲艺术团以来,他们收到全国各地的演出邀请,七八十岁的老人们,为了自己坚持的皮影梦,不辞劳苦奔赴各地。经典,以这样的方式艰难传承。

 

亲身授精艺,传承寄希望

 

 


据何馆长介绍,柯奶奶能够演唱两千多部戏,不用看剧本,全记在自己的脑袋里。负责唱词记录的同学在整理时发现,一部30分钟的戏,光是词就是四五千字,而奶奶竟能分毫不差地记下,甚至在演唱时也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先天禀赋、后天努力可想而知。

 

凭着自己脑中丰富多样的戏剧,奶奶收了十一个徒弟,全凭口授,从词到舞台表演,一步一步,希望着自己的戏能够有人传承。但谈起徒弟:“他们学不进去,不能专心致志,很多东西都不懂,怎么学得好?”徒弟的学艺不精,让奶奶生气又失望。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奶奶也直言:“他们不爱听这个,对古旧的东西不感兴趣,也只有你们大学生会看看”,话语之间,无奈又寄托着希望。几天的记录,奶奶非常愿意配合我们的活动,与人打电话,说起自己被学生邀请讲几天课也是十分高兴,也许正是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人们记住皮影的一点东西,让自己唱了一辈子的戏不被人们遗忘。

 

于我们而言,也许是完成某一次任务,也许是想学到新的知识,而于奶奶而言,这也许真的是希望,只想让梦想再唱一会儿。(安徽师范大学  图/荣雨洁)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